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6 05:39:41
  • 栏目:国内
  • 来源:汽车头条
  • 5494 人围观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老子》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本相依,凡事皆有两面性,一如在这让众企业都瑟瑟发抖的车市寒夜中,也有被阳光照亮的一隅。

为新能源开路,两起混改尘埃落定

12月4日上午,一波三折的奇瑞增资扩股项目最终投资者终于尘埃落定。长江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顺利成交,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奇瑞控股、奇瑞汽车的新股东。

公告显示,青岛五道口持有奇瑞控股、奇瑞汽车股权的比例分别为30.99%和18.5185%,成交总价近144.5亿元,相比挂牌拍底价高出约1亿元。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奇瑞方表示,增资扩股交易全部完成后,青岛五道口在奇瑞控股的持股比例将达到51%,奇瑞控股和奇瑞股份将发生改制。

无独有偶,在12月3日晚间,经历过一年多的反复和波折之后,重庆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终于敲定了即将引入的四家战略投资者。

对于这一举动,长安汽车董事会表示,一切都是为了增强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发展活力,提高其运营效率,加速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源,并不断拓展产业链发展空间,需引入外部资源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最终实现新能源科技公司的顺利转型。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现如今新能源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奇瑞混改的最终目的也是助力“奇瑞2025战略”落地,按照“2025规划”奇瑞将在现有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共享出行、海外业务,打造全新的“新能源奇瑞”、“智能互联奇瑞”、“移动出行奇瑞”以及“海外奇瑞”,扩大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奇瑞的品牌价值。

寒冬之下,混改按下“加速键”

短短24小时内,两起混改尘埃落定,看上去似乎雷厉风行,但事实上双方均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波折。

在去年“金九银十”期间,奇瑞和长安新能源先后在产权交易所挂牌。然而,一直到2018年年末,奇瑞也未能引入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最终该项目以达到4次的延期上限而“流产”;长安新能源也一样不顺,在历经了8个月的等待后,于2019年6月因“核心条款产生分歧”而宣布终止公开挂牌增资事项。

所谓历史总是相似的,二者均进入“搁浅”期后,在今年的“金九”期间,奇瑞和长安新能源又都不约而同地重启了增资计划,而此次的重启也均让双方得偿所愿,历时十四五个月的混改“大戏”也终于落幕。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这种巧合的背后实际还是政策上的推动所起的作用。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四批160家混改试点,且从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披露的信息来看,推进混改被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首位,央企混改操作指引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文件的推出,也意味着混改被按下了“快进键”。

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车市寒冬所带来的加速进程。以奇瑞为例,今年上半年奇瑞控股净利润为-1.55亿元,资产总额为904.17亿元,负债总额达到685亿元;奇瑞股份的净利润为-13.7亿元,资产总额为830.8亿元,负债总额达到622.9亿元。

而此次成交的144.5亿元于奇瑞而言,不论是在还债还是现有业务、新业务的发展和日常经营方面均有所帮助,青岛五道口入股奇瑞后,也将继续推动奇瑞建立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增加资源资金的引入、加强加强资本运作,以及加快全国全球的布局。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因此,崔东树认为,从包括奇瑞、长安新能源在内的企业宣布增资扩股的消息后,外界关乎“卖身自救”的说法是十分片面的。

混改实际只是一个路径、一个方向,最终目的都在于做强做大中国汽车,这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共同为之发展的目标。

因而对于国企而言,车市严峻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政策方面的推进和强化,未尝不是在瑟瑟寒冬之下,为车企混改道路吹来了一阵春风。国企混改,对长安和奇瑞来说既是趋势,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安新能源混改尘埃落定后,业内关于长安是否还有控制权一直众说纷纭。

24小时内两起混改双双落地,背后有着怎样的“惊雷”?

有人称长安汽车持有新能源科技公司的股权比例将由100%稀释到 48.9546%,丧失控制权;也有人称,虽然长安汽车在长安新能源的股权被稀释,但由于四家战略投资者之一的南方工业基金持股的股东即为长安汽车的母公司兵装集团,所以通过直接持股+间接持股,相当于长安汽车对长安新能源仍有控制权,持有51%股权。

对此,崔东树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客观而言,长安仍旧手握长安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因此,新的战略投资者将助力长安新能源业务进一步加速发展,但是长安要放弃控制权则是“不可能的”。

那么,事实究竟为何呢?或许最后的答案很快就将揭晓。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