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解密康熙《庭训格言》长寿之谜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3 11:20:19
  • 栏目:健康
  • 来源:军史解密
  • 6497 人围观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平常注重自身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诸多可吸取的东西。

《庭训格言》是康熙帝日常生活中对皇子们的训诫辑录, 作为在儒家文化思想熏陶下成长为一代君主的康熙帝, 儒家养生思想对其影响颇深, 有训为证:“凡人养生之道, 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 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 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 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养生之道,解密康熙《庭训格言》长寿之谜

修身养性顺自然之道

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历史上与之抗衡而追求长生的帝王不计其数, 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倾尽国力民力的帝王兼而有之, 然而无数的历史事实证实此举并不能助其得以长生不老。秦始皇、汉武帝为求长生药, 耗费了大量国资物力一无所获。

与上述君王相比, 康熙帝追求长寿选择的路径则大相径庭, 他反对所谓的“行气”“服食”养生, 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 此点可见康熙受道家的养生思想影响颇深, 老子讲:“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修身养性须“道法自然”, 要以清静为本而不是追逐违背自然之道的躁欲。

因此, 面对身边人对抗身体衰老的建议, 康熙有言:“有人见朕之须白, 言有乌须良方。朕曰:我等自幼凡祭祀时, 尝以须鬓至白、牙齿尽黄为祝。今幸而须鬓白矣, 不思福履所绥而反怨老之已至, 有是理乎?”

康熙将鬓白、牙齿变黄看作是长寿的象征, 这反映了康熙对顺应自然的生老是欣然接受的。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就是讲年龄阶段不同, 采取的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这与道家所讲的养生须要顺应自然有相通之处。

养生之道,解密康熙《庭训格言》长寿之谜

在康熙安慰孝庄皇太后时, 其乐观的养生心态亦有所体现:数年前, 朕诣宁寿宫请安, 皇太后向朕问治牙痛方, 言牙齿动摇, 其已脱落者则痛止, 其未脱落者痛难忍。朕因奏曰:“太后圣寿已逾七旬, 孙及曾孙殆及百余, 且太后之孙皆已须发将白而牙齿将落矣, 何况祖母享如是之高年?我朝先辈尝言‘老人牙齿脱落, 于子孙有益。’此正太后慈闱福泽绵长之嘉兆也。”

可以看出康熙在面对自然的生老时甚是洒脱理智。从养生角度上来看, 保持乐观的心态远比仅仅依靠药物调养更有益于身体康健。再者, 从康熙对待生老病死的乐观心态不免发现, 其思想深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康熙在教诫皇子们兼修内外时引用了庄子的主张, 庄子曰:“毋老汝形, 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言之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 寡嗜欲所以养精, 寡言语所以养气, 知乎此可以养生……神静而心和, 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 则自安于内, 清虚栖心, 则不诱于外, 神静心清, 则形无所累矣。”

养生须从养神、养精、养气几个方面共同进行方能达到神静心清、不为外物所累, 方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康熙从古圣贤典籍里获得的感悟。从康熙面对三藩之乱仍以暇豫外示他人, 与身边人谈笑自如便可以看出康熙是在努力践行“神静而心和”, 也正是因为康熙这种临危不乱的心态, 才使得其面对叛乱纷起却能够指挥得当、调度有方。

饮食起居当节制规律

人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因此规律有序的睡眠对维持身体新陈代谢非常重要, 食物水分又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以作为养生的根本就是有节制规律的饮食习惯, 因此,康熙说:“节饮食, 慎起居, 实却病之良方”。

康熙饱读医书, 对医术亦有研习, 所以其养生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医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 充足的睡眠和规律有节制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药物,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提倡食疗与药物医治并行。此外, 康熙已经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的疾病是由饮食不当和睡眠失调引起的, 对此他提出:“不可贪食、挑食, 凡人饮食之类, 各当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 不可多食”。

由此可见, 对于喜爱之物也不宜多食, 多食非致肠胃不顺便致营养失调, 尤其是多食寒凉之物对身体更无裨益。“而对各人所不宜之物, 知之即当永戒。”这不仅是体现对人的尊重, 也是个人涵养的表现。再有:“养生之道, 饮食为重。设如身体微有不豫, 即当节减饮食, 然亦惟比寻常稍减而已。”若身体不适之时, 大量饮食可能导致腹胀, 而因身体不适过少摄入食物也不利于身体的恢复。此外, “人有不食禁忌之物, 亦有喜爱之物, 倘若以人不喜之物劝他人, 无异于以毒药相逼”。误食禁忌之物, 可能导致腹痛甚至过敏休克等诸多不适, 所以康熙再次强调不要在饮食上强劝他人:“即如父子、兄弟间, 我好食之物, 尔则不欲。尔不欲食之物, 我强与汝以食之, 岂可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康熙还讲究在饮食上要多吃素, 戒烟、酒。康熙从养生的角度提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 每兼菜蔬食之, 则少病, 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 皆此故也。”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多, 能够有效预防慢性病, 这也是康熙一生操劳政务身体仍较为健康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习性上, 康熙还倡导戒烟酒:“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 或致疾病, 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后以旨酒为深戒也。”康熙虽天性喜饮酒, 但从不过度无节制, 只在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 饮一小杯而已。过度饮酒不仅会影响肝脏的功能, 而且会麻痹神经, 尤其再酒后伤人更是不利。康熙还说酒可作祭祀、养老、献宾、合欢等用处, 然而沉酣湎溺不时不节, 则不可。康熙提出合理饮酒也从侧面反映出康熙对诸皇子以及大臣们的戒律, 不能过度沉湎饮酒作乐, 而应该以政务为重。康熙率先垂范, 使得戒烟酒成为道德上的准绳, 以此对臣子们加以约束。

康熙不仅提倡多食果蔬, 还非常注重果蔬的时令性, 他曾说:“诸样可食果品, 于正当成熟之时食之, 气味甘美, 亦且宜人。”康熙倡导养生须顺应自然, 蔬果的生长同样应符合自然生长规律, 如此, 食用成熟蔬果便能获得最有营养价值的补充。因此, 对于地方进贡的新上的鲜果及菜蔬等类, 康熙“只略尝而已, 未尝食一次也, 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康熙多次强调于成熟之时食用果蔬实际上也是在告诫诸皇子要秉住心性, 不要急于求成, 一个于任何时刻都能做到宁心秉性之人, 在处理国事军务时定能不被众声纷扰, 深着冷静, 举措得当。

此外, 康熙还十分注重饮水健康, “人之养身, 饮食为要, 故所用之水最切”。水是维持人体机能的最大亟需品, 又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水质颐养的人的体质也大不相同, 了解水源的好坏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康熙的经验来看:“将各地之水, 称其轻重, 因知水最佳者, 其分两甚重。”这样便能对水质好坏做一个简易的区分, 在没有先进净水设备的时代来讲, 这实为一个较好的分辨方法。对于水质较差, 康熙学来一套斟取方法, “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饮之。”以蒸馏水饮之, 确实减少了很多细菌, 同时杜绝了一些传染病源。对于行军在外的将士, 康熙也多有劝告:“我等时居塞外, 常饮河水。然平时不妨, 但夏日山水初发, 深当戒慎。此时饮之, 易生疾病。必得大雨一二次后, 山中诸物尽被涤荡, 然后洁清可饮。”夏季野外环境更为复杂, 大雨之后, 山中的腐尸、粪便等污秽之物便随雨水流下, 这时饮用便是将传染源带入自己的身体, 因此, 要在几次大雨冲刷干净之后才能饮用山间水。这点是满族入关之前就有的习俗, 康熙将此加以传承, 这也是康熙善于保护旧俗的体现。

身体保健宜涵养于心

养生不仅要养身, 更应关注内心健康, 涵养于心就是修养心性、品德。在这点上儒道两家有着相通的观点, 道家创始人老子曰:“治身, 太上养神, 其次养形。”神静气清, 身体则通达, 此为养生之根本。早在先秦时期, 孔子便提出:“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的观点。仁者, 心态平和, 易长寿。“仁者寿”便成为了儒家养生的追求。

养生之道,解密康熙《庭训格言》长寿之谜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康熙秉承了儒家“仁”的思想。此外, 儒家思想强调养生只停留在自然生命界面远远不够, 还要深入到精神层面。所以儒家主张在修养身性的同时, 应将修身与治世统一起来, 这点正契合了康熙的帝王之道。治国安邦、平天下正需要健康的体魄, 这与满族的传统思想也是不谋而合, 满族旧日就是凭弓矢夺取天下, 行军战斗需要的恰是强健的体格。康熙将满汉两者传统思想相结合, 推陈出新, 提出身体保健既要保持锻炼又要注意涵养于心。比较儒、道两家的观点:道家的养生观似乎更为纯粹一些, 而儒家则把养生必养德与入世相结合, 将修养身心作为施展政治宏图的辅助, 从这点上来看, 儒家的养生观与康熙的养生之道更为契合。

《聪训斋语》中有论, 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 一则心不轻动。”张英作为康熙身边最得力的大臣之一, 同样倡导身心俱养, 身体才能强健, 由此可见, 康熙的养生思想不只传承于皇室子孙, 对身边的近臣等人亦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康熙在谈养生之道时不断训诫要颐养内心, 认为内心从容与性情急躁的人相比不容易被外物困扰, 所以身体更不易招惹病痛, 从而长寿者居多。纵观历史, 历代暴君几乎无一不短命而亡, 秦二世如此, 隋炀帝亦如此。从养生上讲, 拥有乐观从容的心态对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维持机体活力都至关重要。

康熙以自己为例:“朕昔足痛之时, 转身艰难, 足欲稍动, 必赖两旁侍御人挪移, 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 朕但念自罹之灾, 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 并无一毫躁性生岔, 以至于苛责人也。”一方面体现了康熙的良好修养, 不因病痛而无故苛责于下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深谙颐养心神戒急戒躁, 动怒则易伤及肝脏, 所以对旁人苛责过重亦是对自己身体的折损。

此外, 康熙谈养生之道还涉及到天命说, 有训言:“君子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即要对天命和古圣人存有敬畏之心, 保有恭敬谨慎的心态, 为人处事便会多加思索, 不敢轻易妄为, 如此于养生有裨益。其实还是在关注修养心态, 谦虚谨慎之人与好胜心强、无所畏惧之人相比不会强求获取, 因此更易获得长寿。《黄帝内经》里讲:“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又讲气伤精,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心态平和对保养五脏六腑和维持身体机理平衡甚是关键。

康熙还认为修养身心亦要心智有所专, 专心之人行事多有规划, 而心有杂念者往往易被一些外物拖累以至于劳心劳力却无所获, 因此, 康熙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 则心不外驰, 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 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 其巧绝于人者, 皆寿至七八十, 身体强健, 画作如常。由是观之, 凡人之心志有所专, 即是养身之道。

通过习书法之人大多长寿康健的事实来看, 书法确为修身养性之道, 同样, 也体现了专心致志之人能够静心养气, 所以大多能长寿, 这也是养生的诀窍之一。长期修习书法能够使人更易集中心神, 更有利于君王和皇室子弟养成集中精力处理政务而不受外物干扰的习惯。

此外, 康熙还谈到:“用膳后, 必谈好事, 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 如是则饮食易消, 于身大有益也。”保持愉悦的心情能够促进消化吸收, 由此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不仅是饮食前后如此, 睡眠之前、平时的生活里亦是需要保持身心愉悦, 如此, 才能达到涵养于心的境界。

从康熙本身来看, 其作为天下之主提出的养生之道本就不同于平民百姓, 所以谈养生的出发点与普罗大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康熙的养生之道不仅是为了追求长寿康健, 也是为其皇权本身服务的。因此, 其养生思想实为康熙彰帝王之气, 显王者风范, 辅助其治国理政的工具。

养生无非是从养身和养心两方向进行, 康熙在承继满清先人思想和糅合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基础上, 从顺应自然、关注饮食起居、颐养身心和谨慎请医用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养生思想。整体观之, 康熙的养生之道基本符合现代医学养生思想, 而且其中的一些养生思想和方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其次, 从康熙本人和乾隆帝两人的践行和身体状况来看, 其养生之道亦行之有效。所以, 当代养生亦可将康熙修身养性顺自然之道、饮食起居当规律节制、身体保健宜涵养于心和请医用药需遵奉医理养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糅汇进现代的养生体系中, 做到古为今用。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