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出汗可不光是因为天气热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05 04:35:22
  • 栏目:健康
  • 来源:家庭中医药杂志
  • 5404 人围观

爱出汗,首先在概念上可分自汗和盗汗,有些患者朋友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白天爱出汗,时时汗出,动则为甚,称为自汗;在夜间睡眠过程中也就是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简而言之,自汗是在白天,盗汗是在晚上睡眠时。


有一种说法是“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只是大多数符合。如果所有自汗都按阳虚,所有盗汗都按照阴虚治疗,往往会使有的患者吃药后没有丝毫效果。这是因为阳虚既可引起自汗也可引起盗汗;同样,阴虚也既可引起盗汗又可引起自汗。


第一种原因:营卫失调


要想知道什么叫营卫失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卫气。卫气居于人体体表,作用就像哨兵,可以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卫气保护人体的作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抵御外面的邪气,防止外来邪气侵袭人体。比如有的人特别容易受风、感冒,往往原因就是卫气虚弱,造成抵御外来邪气的能力下降,所以人体抵抗力就下降了。就像边关守兵是老弱病残,就容易受到外来贼寇的侵扰一样。另外一方面,卫气还有防止人体内部的津液向外泄露的作用,所以,当卫气虚的时候,人体除了爱感冒以外,还特别爱出汗。营卫失调的原因往往是受到外界风邪侵袭,损伤了人体卫气;或者人体体质本来比较虚弱,都可以造成卫气虚,从而引起卫外功能下降,人体内津液外漏,造成津液丢失。“营”指的就是人体内的津液,营液具有滋养卫气的作用。当营液丢失过多,就会造成卫气更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营卫失调、卫气不足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怕风,这是自汗非常常见的原因。但营卫失调也可引起盗汗。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睡眠时,卫气就要休息,在哪儿休息呢?就要入于营分休息。但是由于营液不足,不但不能容纳卫气,还被卫气所扰,这就会使营液不能内守,引起盗汗。


所以如果是营卫失调引起的自汗或盗汗,治疗方法就是调和营卫。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就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第二种原因:气虚


气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乏力、气短,浑身无力。气的主要作用是固摄,所以当人体气虚时,全身各脏腑机能下降,气的固摄作用也会下降。不能固摄津液,就会造成人体津液外漏,平时就爱出汗,当活动时气虚会更明显,所以活动时出汗会更多,这也是气虚出汗最主要的特点。


气虚容易引起自汗,而晚上不活动,一般很少引起盗汗。气虚自汗的治疗方法就是益气固表,代表方剂是玉屏风散。


第三种原因:阳虚


阳虚最主要的表现是:怕冷、手脚冰凉。这类病人虽然怕冷、手脚冰凉,但是却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出汗后身上会更怕冷。所以阳虚病人很痛苦,在出汗的时候还要多加衣服,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却手脚冰凉、出汗,导致还要多穿衣服。


阳虚可以引起自汗,也可引起盗汗。治疗的方法是温阳固表,代表方剂是桂枝加附子汤。


第四种原因:阴虚


阴虚的主要表现是:口干舌燥、喜饮、五心烦热,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可伴有心烦易怒、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舌红少苔等症。当阴阳失去平衡,阴虚会引起阳相对过盛,就造成阴虚火旺,内火扰动津液外漏,引起爱出汗。


阴虚多数引起盗汗,但内火过于旺盛,也可引起自汗。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代表方剂是当归六黄汤。


第五种原因:火旺


体内实火旺盛,火热熏蒸人体,津液即化为汗液外泄。比如天气特别炎热时人体爱出汗,就是因为火热太旺的缘故。体内火旺比较常见的有肝火、胃火等。


肝火的主要表现是:烦躁易怒、爱发脾气,动不动就生气,口苦口干,眼睛红赤等。治疗方法是清泻肝火,代表方剂是龙胆泻肝丸。


胃火的主要表现是:口中异味、口臭、口腔溃疡、爱吃凉食、喜冷饮、胃中嘈杂或大便干等。治疗方法是清泻胃火,代表方剂是玉女煎。


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敛汗作用的药物,如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山萸肉等等,结合上面所说的不同分型,适当配伍这些药物,可以起到更好的止汗效果。


总之,无论是何种异常出汗,只要中医辨证准确,治疗得法,用药合理,用中药治疗自汗、盗汗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但在实际临床当中,由于患者体质不同,致病原因错杂,往往上述证型相互交杂致病,比如气虚可夹杂实热;阳虚还可夹杂阴虚内火等等,这时临证分辨较为困难,治疗时也需要多方面兼顾,否则治疗较难奏效。




爱出汗可不光是因为天气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李玉峰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