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脘腹灼痛,干呕呃逆,解法: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1 07:11:33
  • 栏目:健康
  • 来源:大国医说
  • 5833 人围观

李东垣亦云:“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东垣重视脾阳而不唯脾阳论,他认为,脾阴主静,胃阳主动不息;脾阴乃死阴,须受胃阳之气温化方能转输精气于肺。

“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指出了脾脏虚亦是由胃之不足所引起,若胃病则脾无所禀受亦病。总结可以看出李氏以重脾胃阳气为主,认为无阳则阴死,胃病则脾亦病。

腹胀,脘腹灼痛,干呕呃逆,解法: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东垣主要论述是胃阳对于脾阴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胃阳虚可致脾阴不足,反之,胃阳偏盛,亦可制约脾运和消耗脾阴,而产成胃强脾弱之胃热脾阴虚证,如《灵枢?五邪》篇所描述的病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脾阴作为脾脏的物质基础,是受脾气的化生、升提和脾阳胃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脾阴虚证的出现常常建立在脾气虚和脾胃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此外,脾气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脾阳、脾阴的共同作用,故脾阴的不足必致脾运失职,脾气衰少,所以说脾阴虚的基本特点是脾阴气不足。

腹胀,脘腹灼痛,干呕呃逆,解法: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从以上论述可知,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多与脾气、脾阳虚或胃热证兼见。因此脾阴虚证当从脾胃阳气的角度论治。以下通过对历代医家论治脾阴虚的主要治法的分析和理解,以探明脾阴虚的论治规律。

腹胀,脘腹灼痛,干呕呃逆,解法: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益气养阴(甘淡滋脾)

补脾阴总予甘淡、性平、质润补而不燥之品,如吴澄的中和理阴汤、胡慎柔的慎柔养真汤等均是在滋补脾阴的同时加入了健脾益气之品。《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中载:“养脾阴则以慎柔养真汤为好。可见益气养阴法是治疗脾阴虚证的基本治法。

温阳益阴

《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脾阴与脾阳也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临床上,脾阴亏虚,一方面因脾阴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亦由于脾阳不足不及温化,致使脾阴生化失源而出现阴阳两虚之证。温中益阴法即是基于此而提出的。《金匮》用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病证,此之脾阴亏虚证,乃因脾阳不能温煦,脾阴生化失源,外不能营养肌肉四肢而见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内不能滋养脏腑而见里急,悸、衄、腹痛,津液不润,经络失荣。

腹胀,脘腹灼痛,干呕呃逆,解法: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温中益阴之古方众多,诸如宋陈无择的六神散、明张介宾的补阴益气煎及理阴煎。此类方大都在健脾方上加入滋养脾阴和温运脾阳的药物,使滋而不腻,脾胃健则受而能化,守而能运,以达到脾之阴阳双补的效果,其立法均宗仲景小建中汤温中益阴之意。

升提散阴

《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正所谓“脾主升清”,“脾气散精”,故滋补脾阴须注意升提,李东垣提出:“气少则津液不行”。明薛己亦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不能输化,故下气也”,认为脾阴虚转运之官失职而见下气,则脾土不能运化。清傅山亦根据“阴虚下陷”的。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