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赋予生命何种期许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5 10:52:34
  • 栏目:健康
  • 来源:山林清泉
  • 9759 人围观

养生是银发族关心度很高的话题。如何才能长寿成了一些人乐此不疲的事,有的朋友干脆就定一个目标说“活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许走"。说到底就是留恋这个世界,但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在这个点上人人都是公平的。《金刚经》中讲,人最容易驻的四种相中,就有“寿者相”。但庄子认为人追求长寿是不明智的,因为寿则多辱。他在《庄子·外篇·天地》里讲了一个故事。说尧在华地巡视,当地守护疆土的人说:“圣人啊!请让我为你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尧谢绝。“祝愿圣人富有!”尧谢绝。“祝愿圣人多男儿!”尧谢绝。守护疆土的人不解地问:“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你却不希望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男儿就多一份忧惧,财物多麻烦事也就多了,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善念和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这就是著名的《庄子》中“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的故事。作为银发族人,庄子这番话,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为什么寿则多辱呢?一是头脑昏聩,不能与时俱进,靠回忆喋喋不休,讨人厌恶。二是身心老化,多病多灾多难,变成了废人。就如庄子所说的,“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意思是说,人一生下来就一步步向死亡走去。追求长寿,有什么好处呢?人老了身体和精神都不行了,活着不是大悲哀吗?的确,庄子看到了长寿的种种艰难,指出了长寿多辱的风险。所以庄子不主张长寿,而主张“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就是说人活多大岁数并不重要,只要善始善终就行了。

近代很多名人也直言长寿之痛。如现代思想家钱玄同就说“人到四十就该死"(他生活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常把寿则多辱掛在嘴边。巴金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有的名人则追求晚年无昏聩、有尊严、受爱戴,做可爱老人。季羡林先生晚年写了《老年谈老》,述说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的态度。杨绛先生晚年依然保持着过去的生活品质。

人的晚年到底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呢?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只追求生命长度未免有失偏颇。假如有甲乙两人同为八十岁,甲在八十岁这年一病而终,毫无痛苦。而乙也在八十岁这年一病不起,在接受了现代医疗条件所能提供的治疗后,躺在病床上生命得以延续,其中包括对器官的多次切割,活到了九十岁乃去。乙要比甲多活了十岁,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给家庭的拖累也是致命的。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六年才逝去。这种死亡是痛苦的,毫无生活质量可言。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排在首位,中国排在第71位。所谓死亡质量是指病患者的最后生活质量。美国医生自已患了癌症,他们选择的是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将精力放在享受最后的时光上。在生命最后关头选择了生活品质,而不是治疗。

要让生命最后一程走得有尊严,首先应做到心地坦然,承认死亡是一个正常过程,生命长度并不是唯一,生命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对人生终点建议在以下三者中作出选择:

一是无疾而终。这是人生最好的结局。杨绛先生反复对人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无疾而终。"刘伯承元帅也曾说:“如果在战场上不被花生米(子弹)打死,我就争取无疾而终"。要让生命之火慢慢萎去,直到自然熄灭。但这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选项,估计只有八十岁以后仍无基础疾病的部分老人方可争取这种结局。

二是一病而终。这是次等的结局。这种走法基本不接受或少接受治疗,自已没有痛苦,对家庭和社会都没有拖累。

三是生命末期尽量走得快一点。在没能享受到前两种走法时,这种选择应该是最好的了。也是多数人应有的选项。人在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后,生命也就无多大意义了。这种生命期对本人是痛苦折磨,对社会和家人是拖累。我国现在不支持安乐死,但是否接受治疗,本人及家人是可以做主的。所以晚年应提前告诉家人在什么情况下拒绝治疗,如果清醒就自已做主,不清醒时由家人做主。或以遗嘱形式留存。让自己尽量走得快一点。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