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3 11:09:18
  • 栏目:科技
  • 来源:今夜有风
  • 8976 人围观

最近一段时间,科技圈里有些事儿比较有意思,其中有一件事与手机有关,那就是小米系高管在不同场合频频发声,其中不乏对标华为手机产品的意味儿

小米子品牌红米主要针对华为子品牌荣耀发声,主品牌小米则重点针对华为主品牌手机做对比。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多有跟进和不同解读,有人觉得小米不厚道,怼天怼地怼友商,明显碰瓷华为以赚取存在感嘛,好无聊,还不如好好搞搞产品或者给大家让让利来得实在!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真实情况就这么简单?

大厂间的腹黑战术哪可能这么Low!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小米对标华为,高明的“战略级”碰瓷儿

小米这么做,为的是赚取存在感?客观来讲,确有一定的可能。但从市场竞争与营销层面讲,这说法充其量不过是个幌子,因为从更深层次上去解读,小米无疑正在执行一条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路线

受一些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影响,近一年来,华为手机的全球化步伐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不得不把销售重心往国内转移,以弥补海外市场下滑带来的损失。

这样一来,华为之外的其他国内手机厂商压力是倍增的,事实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根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华为手机(含荣耀)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合计达到42.4%,以4150万部的出货量排名第一,同比大涨66%,这个份额基本上相当于vivo、OPPO和小米三大品牌占比的总和。

把上面的数据换个通俗的说法,差不多就是在中国大陆市场每卖出10部智能手机,就有4部是华为的

相比华为连续6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小米、OV出货量当季跌幅均在20%以上,不仅如此,小米的出货量更在OV之后。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在如此境况下,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

大厂谋局出招必利,小米毕竟不是一个小玩家,掌门人雷军也绝非等闲之辈,暂时的国内市场失利并不会阻滞小米的成长

技术出身的雷军,一方面带领小米在研发方面暗自发力,另一方面在营销上也在迅速调整思路。

小米品牌创建不到10年,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确很牛,但包括手机在内,以往小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貌似都在“性价比”这三个字上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市场的事情总是飘忽不定,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小米手机曾以性价比驱动出货量,一度跃居NO.1。但是随着更多的实力玩家入局和跟进模仿,小米的玩法也是在不断探索调整。

现在我们看到的小米手机怼华为手机的现象,可以说是小米的一个高明策略:遵循“两强相争法则”,谋求比附定位+进攻战策略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进攻“高端国产机”,剑指两强相争

“两强相争法则”出自《22条商规》一书,作者是定位理论创始人杰克·特劳特和阿尔·里斯。

1993年,特劳特和里斯将定位理论进行了工具化演进,并由此归纳出22条可供操作的简明法则,被誉为规划品牌战略的“力学原理”,“两强相争法则”即为其一。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简单来说,“两强相争法则”从长远视角上,揭示了市场中任何产品/品牌竞争,到最后都会变成“两匹马的竞争”,即市场上最终将形成两家大公司或品牌进行竞争的局面——其中一家是可信赖的老品牌,另一家则往往是后起之秀。

在这一法则提出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事情发生了一点儿变化。

师徒角色往往轮流转,相争的两强未必一定就是“老品牌”和“后起之秀”,准确的讲,现在变成了“领导者”与“进攻者”之间的争斗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有资格作为进攻者发动进攻战的玩家,绝对不是仅凭自封头衔就能成的

坊间也有一个没落的国产手机品牌现在也时常出来碰瓷友商刷存在感,很显然,跟小米相比,它并不具备成为这个进攻者的资格,但小米不一样,小米是可以的(注:在全球手机市场上,小米整体出货量在国产品牌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华为)。

话说回来,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手机为什么要追着华为不放?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要知道,即便华为推出了子品牌荣耀,但是基本也未曾大战旗鼓地打过性价比这张牌,华为一直在强调技术路线,在营销造势上走的也是中高端定位。

从表面来看,华为跟小米走的不是一条道儿,按理讲,小米没必要逮住华为不放。

只能说,时代变了,消费者也变了,后发力的华为在自研技术的支撑下,成功做到了后来居上,而且顺带把消费者观念也给扭转了,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性价比,大家开始逐渐接受“高端国产机”概念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在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下,华为正在占据“高端国产机”的头把交椅,当下的小米势头虽然略有受挫,但并未影响到它的自信,小米一方面依旧举着性价比的大旗在前台呐喊,一方面已经开始偷偷谋求“高端国产机”的二当家地位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比附策略,致力于成为“数一数二”

在谋求国产高端机二当家的目的下,小米进一步选择采取比附华为的策略,长此以往,这在客观上会给目标消费者营造一种市场印象:提到高端国产机,第一先想到华为,紧接着就会联想到小米

虽然目前来说,小米的影响力还未曾让消费者达到这种联想程度,但以小米的实力,未来极有可能会做到。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有人可能会想到余承东前些年那些“大放厥词”的预言:未来全球的手机厂商只会剩下两三家。国内手机厂商的竞争终局大抵也会是这种情境,这里倒不是说其他小众品牌会完全消失,但是头部玩家之间基本如此。

其实不仅仅是在手机市场,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成熟的市场上,最终都会逐渐趋近两强局面,正如可口可乐之于百事可乐,肯德基之于麦当劳。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一个成功的、有前瞻性的品牌,往往都将致力于在未来能跻身市场两强。

“只有那些在市场中数一数二的公司,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而那些失败者则只能被整顿、关闭或者出售。”

——通用电器传奇总裁 杰克·韦尔奇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位于第三第四甚至是第六第七的玩家可能日子也会过得比较滋润,为什么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环境,因为新的小白消费者在不断进入市场

在没有被市场进行足够教育的时候,不太内行的消费者往往会依据个人喜好或者兴趣去做出购买决策,而这些购买决策的对象,很多就是第三到第六第七甚至更往后的品牌。他们或是被富有感染力的品牌故事打动,亦或是被品牌渲染的某种情怀所俘获,总之他们暂时养活了这些品牌。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但是伴随时间之轮的滚滚向前,消费者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升级演进

最终,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养成“名牌大牌一定就是好的”这样的观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追逐名牌产品,而此时他们认为的名牌产品就是那些位居第一或第二的品牌。

小米或许是已经意识到未来可能面对的这个局面,因此提前尝试转换营销思路。

性价比让小米以成本优势快速崛起,但是利润不可能靠向下无限压缩成本而获取持续增长,只有靠品牌向上溢价才能拓展更多生存空间,如此,品牌才能走的长远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目前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中,华为排名第二。

回想当年,手机还只是华为公司内可有可无的一个运营商贴牌产品,但是后来当华为决定把手机业务打造成一个C端国际大牌时,其一开始对标的就是苹果手机,在以后的好多年里,人们也曾一度把华为对标苹果这事儿当个笑话看待……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大厂出手,内行人看门道儿,外行人看热闹。谋势莫如谋局,十年河东,再十年亦可河西。

跌至9%的小米,还敢对标42.4%的华为?大厂谋局深谙两强相争法则

一个90斤的80后瘦子,用文字打动自己;

宁与凡夫论短长,不跟砖家争高下;

点一下关注,于平凡中见真知,让每一天都充满向上的力量!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