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2 10:41:58
  • 栏目:历史
  • 来源:木月先森
  • 8418 人围观

道光年间,有一位叫潘绍烈的书生,他从小出生在农村,家在莱芜杨家镇村,家里非常贫穷,但是潘绍烈又特别聪明好学,什么知识都想往脑子里灌,非逼迫父母要上学读书,潘绍烈父母有心让潘绍烈成材,但是实在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拿不出太多的钱来供潘绍烈读书,潘绍烈仅仅读了几天私塾,便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了。潘绍烈每天就是放牛打柴,但是一有读书的机会,便手不释卷,但凡身边有书,就认真读,父母看在眼里,但却无能为力。身为农夫,想给孩子所有,但却两手空空这是多么的悲哀呀。潘绍烈读书的热情渐涨,甚至四处寻书借来品读。后来他的一个堂兄潘绍龙,听到表弟如此用功,觉得潘绍烈不读书颇为惋惜,潘绍龙当时是个济南藩署椽吏,就是给官员供粮米伙食采购的一个小官。潘绍龙决心资助潘绍烈读书。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潘绍龙虽然是个小官,但也接触过官员,进过官员府邸,知道其中的荣华,所以他很希望潘绍烈日后能够飞黄腾达,以后也能做大官,潘绍龙将潘绍烈接到身边,让他和子侄门一起读书,潘绍烈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刻苦。后来潘绍龙资助潘绍烈去县城读书,期间的花费自己全部承担,潘绍烈天资聪慧,学习进步很快,不久就连他的老师也自愧不如了,潘绍龙觉得要是让潘绍烈在小地方读下去,终究没有出头之日,于是潘绍龙又把潘绍烈送到省城,让他去接触真正有才学的人。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潘绍烈进了省城向当时的很多名流大儒求学,学术精进很快,但是大城市的繁华也让潘绍烈有些许的懈怠,潘绍龙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潘绍烈幡然醒悟,对学术更加用心钻研,历经十多年的勤学苦读,潘绍烈参加了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潘绍烈在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了秀才,这一时期的潘绍烈文章日臻成熟,初露才华,而随后的乡试、会试潘绍烈更是一连考中,中了秀才之后,潘绍烈三年后乡试考中举人,又在中举后第二年考中进士,就是这样在科举场发挥逆天的潘绍烈,前半生也已经在读书中耗了33年,可见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多么难考,尤其对于这样出身寒门的士子,简直比登天还难。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潘绍烈中了进士之后,他一鼓作气,在殿试中又因诗文书法俱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并敕封为文林郎散馆,留在京城编史修志,校点天下文章,潘绍烈被封为翰林院学士。三十三岁便成为翰林院学士,简直是羡煞旁人。范进54岁才中秀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考,要是一次不中,意味着只能等下一个三年,多少士子将大把青春耗在三年又三年的春闱、秋闱之中,想来科举考试真的是精英里见精英。33岁的潘绍烈身为翰林院学士,而且出身寒门,毫无背景,全靠自己打拼,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但是正是这样优秀的人,却遭到了官场那些阴险势力小人的妒忌。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潘绍烈在官场上没多久,便被别人诋毁,道光帝听信谗言,将潘绍烈贬谪出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元氏县(今河北石家庄)做了一个小知县。命运似乎在捉弄潘绍烈,让他及早成名,又被社会的人情世故一当头一棍,潘绍烈没有愤世嫉俗,他在元氏县做知县期间,了解民生疾苦,悉心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潘绍烈善于断案,有一次兄弟两人因为分家,因为父母留下的一口井而闹到官府,哥哥坚决不让弟弟共用这口井,但是弟弟没了这口井,自己也没法生活。潘绍烈了解了情况之后,他知道这件事是哥哥蛮横,于是他先把弟弟叫到身边,先告诉了他一计,当庭公布结果时,潘绍烈将这口井分判兄弟一人一半,哥哥坚决不同意,一口井怎么可能一人一半用,潘绍烈宣判完结果告诉哥哥,既然井一人一半,你们都有各自使用的权利,既然你不想让弟弟喝水,那么这口井弟弟那一半也可以倒污水垃圾。哥哥一听更不愿意了,潘绍烈坚持原判,哥哥最后也妥协了,与其让弟弟倒污水、垃圾两人都不能用,还不如大家共用一口井。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潘绍烈的聪明还体现在另一个案子上,两个人得到一块棉布,都说是自己的,争执不下,就请潘绍烈宣判,潘绍烈判一人一半,一个人坚决不同意,另一个人欣然答应。潘绍烈笑而不语,将那块棉布给了坚决不同意之人,试想,如果那块棉布真是自己的,免费让给别人一半,自己当然不愿意,但如果不是自己的,既然得到一块很难,那得到一半也不错,便欣然答应了。可见潘绍烈断案的高明之处,潘绍烈自从被排挤离京之后,就再没进过朝堂。辗转几个地方做知县,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在瓯宁县令行将任满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潘绍烈便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从此归乡再不入官场,一心修身养性。

为何寒门难出贵子?潘绍烈用一生揭示,穷书生太优秀,才没有出路

后来应冬柏先生邀请,前往汶源书院讲学,当时很多士子慕名前来,潘绍烈对学生兢兢业业,治学一丝不苟,后半生呕心沥血著书立说,潘绍烈少年天资聪颖,不甘于自己贫寒的出身,从寒门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到科举考试的巅峰,33岁便做了翰林院学士,但是奈何天地不公,在刍狗的排挤下只能远走异乡,但是潘绍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决心为百姓谋福利,替百姓干实事,受到一方百姓爱戴,晚年教书育人,不在乎官职大小,也并无举世之业绩,就这样一位寒门贵子,终于归于平庸,也在平庸中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心怀天下,帮助很多寒门士子,让他们饱读诗书,明事理。学做人,比起杀敌报国,高官厚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