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07:34:34
  • 栏目:历史
  • 来源:好书天天伴
  • 7628 人围观

有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广东历史上并不缺乏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从禅宗大师六祖惠能、名相张九龄,到近代的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

广东还有一位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思想家,他与王阳明齐名,是明代心学的先驱者,名叫陈白沙。

陈白沙,本名陈献章,字公甫,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他博学多才,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书法家、诗人、古琴家。他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岭学儒宗”,其学说则称“白沙学说”或“江门学派”。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1

天才少年欲补天

新会白沙村,四季常青,风光旖旎,茂林修竹,随风摇曳。村头小河流水潺潺,河边沙地洁白无暇,一群孩童在沙滩上嬉闹。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在这个景色秀美的小村庄,陈白沙出生了。

他是一名遗腹子,由母亲林氏抚养成人。他年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年少的陈白沙,读到孟子“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时,就立志要做孟子所说的“天民、大人”;而当他读到南宋灭亡时,先辈们以身殉国的这一段历史时,又常常掩面流涕。

陈白沙早年体弱多病,经常需要静养,这也让他有了大量时间来思考。他的父亲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家业,让其可以静心读书。这样,科举入仕、光宗耀祖,自然成为了陈白沙的不二选择。

16岁时,老师看了他做的文章后说:“陈生非常人也,世网不足以羁之。”

陈白沙,这只即将展翅翱翔的雄鹰,注定不会拘泥于俗世的这张大网。

20岁那年,陈白沙就考中了秀才,同年秋天参加乡试,又考中举人,位列全省第9名,无疑显露了过人的才华。他希望能够高中进士,然而,在第二年的会试中,他却意外失利,仅入副榜,被选入国子监读书。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陈白沙自然不想善罢甘休。然而,在景泰二年(1451年)的会试中,他再度落第。连续的失利令他感到灰心,于是只得南归故里。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2

拜师求学换新颜

科场的接连失利,让陈白沙情绪十分低落,与此同时,南粤大地又历了黄萧养之乱的浩劫。在彷徨苦闷中,陈白沙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饱学之士,但又苦于学不得法。

景泰五年(1454年),27岁的陈白沙独自北上,越庾岭,过梅关,至赣州,最后来到崇仁县,师从当时的大儒吴与弼,精研“古圣贤垂训之书”,以解决“学不得其方”的苦闷。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他的父亲溥是国子监教官。他放弃科举仕途,潜心于学问。

几经周折后,陈白沙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吴与弼以治学严谨著称,他要求学生在态度上必须专心一致,思想要集中,静时修养,动时省察。

吴与弼遵循的主要是朱子学说,主张“涵养此心”、“日用工夫”,并且注意身体力行。

他从不与初学者一同交谈,而是先让其从事农耕,让他们在实践中区领悟其中的“理”。陈白沙初来时,曾经有一次早上,吴与弼看到白沙还没起床,便大声斥责道:它日,何以到伊川之门下,又何以到孟子之门下!”(《明儒学案》)

吴与弼这种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了陈白沙极大的震撼。尽管在其门下只有半年的时间,但陈白沙已全然脱胎换骨,他决心在学问上闯出一条道路,来回报这位恩师。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3

十年板凳成大师

辞别吴与弼后,陈白沙便杜门谢客,回到了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他建成了一间书舍,取名“春阳台”。在这里,他专心读书,遍阅古今各种典籍,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脚。

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

寒来暑往,秋去春来,不经不觉,整整度过了十个年头。

正如一诗云:“野鸟飞窗静,春归蝶未知;蝉鸣风入夏,冬日月影斜。”

起初,他似乎觉得学问未见长进。后来,陈白沙尝试通过“静坐”来寻找出路,终于有一天,他体会到了“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找到了典籍与“此心”的结合点,树立了以自我作主宰的“自得之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沙“自得之学”的确立,标志着江门学派的诞生。这标志着北宋以来理学以典籍学习为主流的方法论的重大转变,迎来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的萌芽。

十年板凳冷,终换丰收果。

明成化元年(1465年)的春天,38岁的陈白沙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消息传开后,近者乡村,远者邻邑,学生纷至沓来,顿时家中门庭若市。

碧玉楼,是陈白沙教学之所,在那里,他亲笔题诗一首。

脚底江山石浪开,小楼占此是天裁。

光流南极窗前地,春满东滨掌玉杯。

碧玉久之今复见,白云朝出暮还来。

梅花夕报罗浮住,月上江门载影回。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4

辞官终老硕果满

心怀社稷苍生,用学问去影响世界,始终是陈白沙不变的信念。

成化二年(1466年),陈白沙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于是,他决定重游京城太学。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祭酒邢让,邢让有意考试陈白沙的学问,让他作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陈白沙凝神冥思,很快就写出了一首诗。他提出了学者不应过于注重词章,而应遵从古圣贤的义利之辨,专注于修养德性的主张,邢让对此大加赞许,誉为“真儒复出”,朝中有志学问的文臣学士,也赞叹不已,争相传诵。

他的名声因此而大震京师,官任给事中的辽东人贺钦更奉他为人生导师,辞官并向这位来自南粤的儒者行跪拜礼。

然而,官场却远不像学场那样单纯。

邢让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白沙到部里当司吏。后来,陈白沙却发现,所谓的司吏,只是一个负责办理文书的小吏。耿直的陈白沙,由于不屑巴结朝权贵,因此常受人暗算。成化五年(1469年),他第二次参加会试,因奸臣弄权,他仍然名落孙山,于是,他决心弃绝仕途,返回故里,专心治学。

陈白沙再一次回乡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一面照料年迈的母亲,一面招收门徒、传播学说。

大批远近的学子,纷纷来到白沙村拜他为师。甚至连新会知县丁积都拜入他门下,向他请教本县的施政方针。

成化十九年(1483年),55岁的陈白沙在广东巡抚朱英、布政使彭韶的交章荐举下,为朝廷献力。

然而,他此去却处处受到官场的排挤。看到浊乱的宫廷,他随即以母亲年迈为由,写了一份《乞终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皇帝被这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白沙不但学问好,而且人品好,于是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

从此以后,白沙再未离开家乡。他彻底断绝了出仕的念头,致力于人才培养。白沙晚年最信任的学生为张诩与湛若水,他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开创了理学的新格局。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白沙与世长辞。

临终那天,山顶笼罩着霭霭白雾,如仙境一般。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5

桃李天下泽后世

陈白沙学说高扬“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意义,宛若明代学术界的一股清新空气,对整个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陈白沙除了哲学,他最大的贡献是教育事业

陈白沙极其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曾给各县撰写学记多篇,多次强调务必广设学校为国家育才,提出了“自古有国家者,未始不以兴学育才为务”。

首先,他坚持耕教并举。学习和务农二者都不可荒废。他乡居数十年,家中有田二顷,委托给学生代为耕种,自己只取其三成收成。

正如他在《咏江门坪》 一诗中所写:“二五八日江门纤,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其次,他独创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提出:

1.先静坐,后读书;

2.多自学,少灌输;

3.勤思考,取精义;

4.重疑问,求真知;

5.诗引教,哲入诗。

再次,他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针对一些学生贪恋酒色,不能专心求学,陈白沙自己编写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让他们戒除这些不良习气。

比如,他的《戒色歌》曰: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

酒醉猖狂还要醒,花迷撩乱不知天。

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

寄语江门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

由于白沙及其弟子们的勤奋努力,使得岭南的学术思想面貌耳目一新。

陈白沙一生桃李满天下,这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才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

陈白沙:岭南一真儒,板凳十年冷,桃李满天下,思想贯古今

综述

陈白沙,开创了中国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开启了明朝心学先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成为理学史上的关键人物。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体系,则自陈白沙始。”

陈白沙,同时又是一个播种者。他一生淡泊名利,将思想与爱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了无数累累的硕果,功绩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