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02:28:49
  • 栏目:历史
  • 来源:老大河聊史
  • 7447 人围观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在南北朝时曾经称雄于东北的勿吉,到了隋朝时,已经从中原的史料中消失。而在勿吉原来的活动区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靺鞨。

“靺鞨”之名,最早见于《北齐书》:“……是岁,高丽契丹靺鞨并遣使朝贡”。史书中所记的这一年,是公元563年(武成帝河清二年)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在《隋书》的列传《东夷·靺鞨》中,并没有表明靺鞨与勿吉之间相互关系的记载。但是《唐会要》中开始记载:“靺鞨者,盖肃慎之地也,后魏谓之勿吉”。《金史》卷一中也记着“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

靺鞨最初的活动区域基本与勿吉相同,这个区域最早是肃慎人生活的区域,因此被称为“肃慎之地”。

有一些专家考证,“靺鞨”本字应为“靺羯”,其音转自“勿吉”,并将此当作两族相同的一个证据。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靺鞨即勿吉,都是肃慎的后人,两者只是在不同朝代对同一种族的不同称呼。

唐人李延寿在参加撰写《隋书》之后,又撰写了《北史》,并将隋书中的“靺鞨七部”内容抄入“北史勿吉传”中,改为“勿吉七部”。

这也成为“靺鞨即勿吉”的一个依据。

实际上,靺鞨的族群组成相当复杂,简单地把靺鞨等同于勿吉,并不妥当。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581年,隋朝刚刚成立时,在与高句丽的冲突中落败的靺鞨部便来朝贡求附。

这一个部落被记为“厥稽部”,其渠首突地稽率领八部归附后,被任为右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其部众被安置在柳城,并曾跟随隋军出征高句丽。

唐朝成立后的武德初年,粟末首领突地稽来朝,被任为燕州(驻地在营州)总管,后又被封为蓍国公,整个部落被迁至幽州的昌平。贞观初年,突地稽又被拜为右卫将军,赐李姓。

此时,突地稽已经是粟末部的首领。由此可知,隋初突地稽所率的八部,为粟末八部,而非靺鞨七部。

向隋唐朝贡的突地稽,显然根本代表不了靺鞨。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据《隋书》中记载,隋时的靺鞨共有七部: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室部、黑水部与白山部。

这七个部族名称,都是以他们居住之地的河流或山脉为名。

唐朝之后,“靺鞨七部”的称呼渐渐消失,但是却出现了数十个称为“靺鞨”的部族。

无论是靺鞨,还是靺鞨七部,都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在其内部也没有归属意识。

他们更多的,是代表在某一个区域生活的人,而并非一个种族称呼。

其实,与其他在东北之前出现的许多族群一样,靺鞨并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而是中原王朝对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族群,一种统一的称呼。

这个族群,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受中原的隋唐、东北的高句丽与契丹、漠北的突厥,几个势力的共同影响,族群内部持续而不断地发生着离散、重组与一次次的凝聚。

即便到最后,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称为“靺鞨”的族群。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靺鞨各族,其活动区域北邻室韦,南界高(句)丽,西接突厥,东至大海(今日本海)。其诸部彼此并不相统属,各自的势力也相差极大。

其中最强的,当属生活于松花江中下游的粟末部与黑龙江中下游的黑水部。

粟末部

粟末部最早的生活区域在高句丽之北,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这是最早与高句丽发生冲突的靺鞨部族。

在隋唐与高句丽的多年战争中,粟末内部发生了迅速的分化。最早归附隋唐,居住于营州的一些粟末部族,加入了隋、唐军队对高句丽的征战。

而居住于北部的另外一部则投靠高句丽。这部粟末人将姓氏改为“大”氏,应该就是后来渤海国的建立者。

696年(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与孙万荣起兵反周时,居于辽西一带的粟末靺鞨也加入了其反叛的队伍之中,靺鞨的首领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封为“大舍利”。

作为一个部族来说,粟末部实际早已走向了解体。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黑水部

黑水部,一直居住在黑龙江(黑水)中下游地区。

其活动的区域,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临日本海,南达嫩江下游和松花江北地,西至嫩江和精奇里江流域。

黑水部,实际上也是对生活在这个区域,诸多小部族的统称。其中包括思慕部、郡利部、铁利部等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安东都护薛泰曾在黑水部内征招部民,设置黑水军。开元十四年,唐玄宗在此地设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赐李氏,名献诚。此后,黑水部对唐朝贡不绝。

直到渤海国建立之后,部分南下的黑水部大多融入渤海国内。渤海亡于契丹之后,依然留于北部的黑水靺鞨转附辽国,开始被称为“女直”。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白山部

其生活于以今延吉、珲春为中心的长白山地区,因此而得名。

贞观二年时,白山部曾经降唐,但是在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大部分的白山部部族选择了与高句丽联合,对抗唐军。

唐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灭国之后,白山大部分部族被迁至唐王朝的直管地区,之后便从历史上消失。

靺鞨诸部中,黑水部居于最北,白山部居于最南。后世的女真乃至满清,以这两个部族的名字,来代表其“先祖”曾经生活的区域。

这“白山黑水”,指的当然不仅仅只是东三省。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扶余靺鞨

高句丽被唐灭亡之后,除了一些远离高句丽控制区域的黑水部与拂涅部之外,其他地方的靺鞨部族迅速消失。

辽西、辽东,一些原先投靠唐朝的靺鞨族群,成为唐朝平定高句丽残余势力的主要力量。这些部族,有些居留于原处,有些被编入唐朝的部落兵,有些则随高句丽遗民内徒。

当原有的靺鞨部族渐渐分化解体之后,几大部族的称号,也开始渐渐消失。为了标示依然生活于原地的靺鞨族群,唐王朝将这些人统称为“扶余(浮渝)靺鞨”。意思是居住于扶余故地的靺鞨人。

这些人包括一部分内附的粟末靺鞨,一些归附于高句丽的粟末部与安居骨部、乌素固部、白山部,以及周边一些离散的族群。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23)——靺鞨

这支靺鞨人,以今伊退河中下游为中心,形成相对稳定的聚居群体,并成为唐朝中后期势力最为强大的靺鞨部族。

契丹建立辽国之后,东北的“女直”,有大多数人,就是来源于这支“扶余靺鞨”。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