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13:54:00
  • 栏目:历史
  • 来源:庭下灵
  • 5197 人围观

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汉朝人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悠长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着络绎不绝的驼队铜铃,数不尽的驿馆旗帜,各色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容纳了不同的宗教文化,而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连接点,一个神秘的西域古国——于阗,开始扮演着历史赋予的重要角色。

于阗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这里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适合大范围的放养牲畜,因此,于阗成为了西域众多小国中实力比较强的一个。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地缘文化

相比汉土,西域距离中亚更近。因此,在早期的地缘文化中,于阗受到来自中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更早,最明显的一点便是佛教的传入。

在汉朝势力介入西域之前,于阗已经盛行佛教,尤其是在孔雀王朝时期,印度的阿育王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大力推行佛教,以此来对抗国内的其他宗教形式,使得佛教的影响向周围辐射,于阗到印度河流域距离并不算远,因此,这个时期佛教得以在于阗大范围盛行起来。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于阗人认为自己的王室祖先是阿育王的后人。但是根据现代学者考察,于阗人的王室祖先应该是位于南俄草原或者中亚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也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大致位于东欧平原,黑海以北和中亚的一些地区。

从现代考古来看,出土的于阗国古文字属于东伊朗语系,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于阗人的早期文明是斯基泰人建立的。这比阿育王推行佛教早了700多年。

而我国佛教传入的时间尚不可考,但是通常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8年前后),因为这个时期东汉为从印度来的僧侣修建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不过因为西汉时期汉朝就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所以汉朝人知道佛教,应该是很早的事情了,只不过传入到中原本土可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于阗立国

于阗立国是在公元前232年,由尉迟氏建立。尉迟本是音译,其原意为征服者,胜利者,开始是加在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大意就是胜利的于阗,伟大的于阗这样的意思。尉迟氏和鲜卑的拓跋氏曾经共同战斗生活,后来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尉迟氏建立了于阗。唐朝时期,名将尉迟恭就是尉迟氏留在中原的后人。

到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始畅通起来,于阗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地,开始兴盛起来,汉朝人也开始对这个西域强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汉书》中记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根据这段话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于阗的都城是西城,大致位于今天的和田市,而“多玉石”,今天我们也知道和田玉是玉中上品。

自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于阗开始进入中国版图,汉王朝的文明开始在西域传播开来,儒家文化在此时也被于阗国接纳。

东汉时期,班超平定西域,在收复莎车,疏勒,龟玆等国的战争时,于阗都派兵相助,因此,于阗与汉王朝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到东汉末年,于阗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先后兼并了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等城,《后汉书》中称:“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领户32000,人口83000,胜兵30000余人”,这个时候的于阗已经有3万士兵,可见其强大。

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汉朝衰亡后,又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势力无法对西域进行直接管辖,因此这个时候于阗多次受到吐谷浑,柔然等国的攻击,国家受到严重损害。但是于阗仍然保持着对中原王朝的进贡。

到唐朝建立之后,于阗与中原的联系重新变得紧密起来,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

1.反复争夺的安西四镇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玆,又设立疏勒,于阗,焉耆,龟玆设立四个军镇,由安西都护府统一管辖,史称安西四镇。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安西四镇地处交通要道,是唐,吐蕃,中亚人都要争夺的枢纽地带,因此,围绕着安西四镇,不断发生战争和流血事件。

总体来说,自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前期,安西四镇发生了三失三复的战争。

  1. 670年,吐蕃陷于阗,673年,唐收复于阗
  2. 678年,吐蕃陷安西四镇,679年,唐收复安西四镇(此时安西四镇改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3. 687年,吐蕃陷安西四镇,692年,大将军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

在40年的时间里,不断发生的战争让安西四镇处于动乱之中,但是,于阗却始终对唐朝保持友好态度,这说明了唐王朝对于阗的影响已经日渐加深,于阗也始终将唐王朝作为宗主国来对待。这一说法在后来的唐玄宗时期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于阗国内寺院遗址


2.安史之乱下的于阗国

唐玄宗早期,唐王朝经济发达,军事也达到鼎盛,史称“开元之治”。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都护府的兵力被抽调回中原参加平叛,于阗国王尉迟胜知道后,将王位传给弟弟尉迟曜,亲自率领5000于阗士兵和唐军一起来到了长安。

玄宗对尉迟胜的到来非常高兴,为了赏赐他,便将一个宗室的女儿嫁给尉迟胜,并授予他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的职位。后来叛乱平定后,尉迟胜便在长安终老。而他的弟弟尉迟曜在肃宗时期,被封为四镇节度复使,和唐朝守军一起守护于阗。

可以说,于阗对唐王朝是尊崇的,一方面是唐王朝实力强大,另一方面是于阗人对唐王朝的敬仰,国家的君王能够在别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亲自前去平乱,这说明了于阗人的真诚。

3.吐蕃的崛起

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及陇右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入中原平乱,造成西域兵力空虚,借此机会,吐蕃强势崛起,首先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唐与西域的联系,由于这个时候唐王朝疲于应付国内的藩镇,无力经营西部,致使安西唐军与中原联系中断,就这样,安西军独自面对来自吐蕃的攻击,一直坚持到公元792年才被吞并。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随着安西军的覆没,于阗无力对抗吐蕃,在790年首先被吐蕃占据,直到851年,吐蕃人才彻底退出西域,于阗在吐蕃的统治下度过了大约60年。

而这一时期,不得不提的就是张议潮所建立的归义军,于阗与归义军的联系可谓密切,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盟友关系。

归义军

归义军是由张议潮所创立,创立之初是为了对抗占据河西的吐蕃人,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达磨遇刺身亡,内乱爆发,其危害犹如唐朝的安史之乱,从此强盛的吐蕃一去不复返。

张议潮乘此机会在沙洲起事,赶走了盘踞在这里的吐蕃人,至公元861年,归义军的势力达到鼎盛,其管辖的面积“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张议潮后来如长安,见到了唐王


随着归义军的强势崛起,于阗也开始驱逐国内的吐蕃势力,到851年,于阗再次复国。在这个时候,于阗和归义军开始逐渐有了联系,直到后来,双方开始通过联姻组成联盟,共同对抗周边国家的威胁。

五代乱世和宋朝初期

公元912年,于阗国王婆跋仰慕中原文化,他自称“唐之宗属”,并用唐朝国姓来给自己起了一个汉人名字,叫做李圣天。也许是地理断绝的原因,到这个时候,唐朝灭亡的消息还没有传入于阗,因此,李圣天对于唐朝还是非常向往的。

到938年,李圣天派遣使者到达了中原,这时候占据中原的是后晋政权,后晋的官员发现于阗的使者穿着与中原相同,经过交流之后,发现其国内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唐朝时候的样子,《新五代史·卷七十四·于阗传》中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日金册殿,有楼日七风楼。”由此可以看出,于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于阗妇女图


后晋与于阗进行了国事互访,这时候,西域与中原又有了联系,这件事被记录在《新五代史》中:晋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氂牛尾、玉灊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是岁冬十二月,匡邺等自灵州行二岁至于阗,至七年冬乃还。

由于后晋对于阗的封号,于阗也被称为“大宝于阗国”,因为国王姓李,其政权就被成为“李氏于阗”,此后,于阗多次派遣使者到达中原,直到北宋建立。

赵匡胤时期,于阗,回鹘等国向北宋进贡玉匣,玉圭,琉璃瓶,胡锦等物品,北宋也派出使者与其结好,双方之间使节,商人,僧侣交往频繁。

宿敌出现

由于北宋建国较晚,国家尚未完成统一,北方又面临着辽国这个强大的对手,因此北宋无力经营西域,只能通过使者来维持正常的文化交流。

而西域此刻面临的环境也十分复杂,在东部,是回鹘人建立的各个政权,在西部,有归义军和众多小的西域国家,在于阗的西部,有一个逐渐崛起的强大王朝——喀喇汗王朝。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喀喇汗王朝信奉伊斯兰教,这与于阗信奉的佛教产生了冲突,因此,由于两国信仰不同,两国之间发生了长达40年的战争,也被称为“百年宗教战争”。

1.与归义军结盟

于阗面临着喀喇汗王朝的威胁,而归义军与东部的回鹘各部也常年发生战争,而于阗与归义军又同属中原文化圈,因此两国结盟成为了必然。

归义军原来是张氏政权,后来由于与回鹘发生战争后,张氏不得人心,被大族曹氏掌权,这个时候,归义军开始归曹家掌管。曹氏曾将女儿嫁给于阗国王,于阗也将公主嫁给曹氏子孙,通过这种联姻方式,双方形成了同盟关系。

2.与宋朝的关系

于阗虽然与宋朝保持着藩属关系,但是宋朝无力支援于阗的战事,这也可以算是后来于阗灭国的一个原因吧。

3.喀喇汗于阗战争

公元874年,在伊朗地区兴起了波斯帝国的萨曼王朝,萨曼王朝不断通过武力向中亚的喀喇汗国(即后来的黑汗王朝)进攻,喀喇汗国在开始的战争中,不断处于劣势,最后败退到西域的喀什噶尔,喀喇汗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决定学习萨曼王朝的组织形式,并在宗教上皈依了伊斯兰教。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显然,于阗与喀喇汗国在信仰上产生了冲突,由此,两国之间开始爆发了长时间的战争。公元962年,于阗趁喀喇汗国与萨曼王朝进行战争之时,大举进攻喀什噶尔,双方正式开战。在969年,于阗联合回鹘,高昌等国,率军攻入了喀什噶尔,在作战中,于阗的军队仍然采用唐安西军的方式,以步兵在中间,骑兵在两翼,喀喇汗国的骑兵在战争中不能对抗,因此常常处于劣势。

从战争角度看,喀喇汗国同时面临着东西两个方向的敌人,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只有先解决掉一个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公元998年,喀喇汗国终于击溃了萨曼王朝,并将其国王俘虏,还在敌国的皇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庆典,随着萨曼王朝的覆没,喀喇汗国得以能够全力向东扩张,这时候,与于阗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4.战争失利

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喀喇汗国集结中亚各部的联军,再次向于阗进攻,于阗征集高昌,回鹘,吐蕃和归义军的步兵。双方在喀什噶尔进行决战。

于阗依靠唐式步兵的优势,摆成50人为一对的步兵,以营为单位,组成多个楔形阵,形成前后两线的布置,高昌与回鹘的骑兵位于步兵的两翼,吐蕃的骑马步兵用于加强步兵阵线。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在战争开始,喀喇汗国的步兵不断冲锋,但是被于阗的弓箭所击退,然而喀喇汗国的骑兵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骑兵的装备更加优良,能够得到更加优质的铁器和盔甲,回鹘人的骑兵装备比较简陋,因此,在长时间的消耗中,回鹘人的骑兵最先被击败。

缺少骑兵的保护,于阗步兵很快被喀喇汗国的联军包围,我们知道,步兵在野战中如果被骑兵包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步兵的体力会面临巨大的消耗,而骑兵采用围困的方式就足以使步兵崩溃。

果然,于阗的联军很快全线溃败,喀喇汗国成功收复了喀什噶尔,于阗的主力部队遭到覆没。

5.先胜后败

喀喇汗国在收复喀什噶尔后,继续进兵于阗,于阗首领弃城逃跑,隐匿在昆仑山中,喀喇汗国首领玉素甫贸然进入昆仑山,结果被于阗人击败。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经过几年的修整,玉素甫再次进攻于阗,于阗王战死,大约在1006年,于阗灭亡,至此,延续了1200多年的于阗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与中原的交流

于阗深受佛教的影响,和田地区有众多的寺院僧侣,在绘画艺术上也受到印度的影响,在唐朝时期,于阗人已经进入到唐朝,唐朝画家吴道子也和来自于阗的画家进行过交流。

在佛教流行的西域,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发现,让西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李氏于阗时期,李圣天和曹氏的儿女就居住在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中,也能找到李圣天和曹氏的画像。


国祚绵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于阗古国的落寞让人惋惜


而于阗国的政治结构,军队组成,衣冠形式又和汉地相同,这说明了于阗对于外部文化的广泛接纳。在与中原王朝的多次进贡中,又显示了于阗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往,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其国王亲自率军奔赴国难,这种精神十分值得称赞。

而于阗处于喀喇汗国威胁之时,向中原王朝的进贡不仅是对宗主国的尊崇,也是一种“求救”的信号,于阗曾多次派出使者,请宋朝发兵救援。但是,宋朝刚刚立国不久,无力对西域进行经营,这一点确实十分遗憾。

在于阗灭亡之后,随着西夏的崛起,同样在西域经营多年的归义军也被西夏吞并,这对患难与共的朋友,都在缺少中原王朝的庇佑之下走向灭亡。

结语

于阗地处东西方文化的枢纽地带,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而强盛,但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它四战之地的险恶环境。无论西出还是东进,于阗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于阗的灭亡,佛教开始在西域逐渐走向没落,伊斯兰文明走向了历史舞台,这算是于阗没落的最大影响吧。而之后的历史中,西域的信仰得到了尊重,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