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2 23:53:39
  • 栏目:历史
  • 来源:历史调的鸡尾酒
  • 6351 人围观

引言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方面记录一段历史的方法,而也正是这些史料证据为学习历史提供了便利。而对于现在的中国古史研究,石刻史料中的墓志史料则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北朝中的墓志对历史研究就尤为重要,因为其墓志主人大都为贵族人士。

怀着对历史的一种好奇之心,发现墓志不仅与当时墓志主人的人生经历有关,也反映了当时朝代的政治面貌,更是这个朝代政治走向的一个表现。从这方墓志之言中去寻找真实的历史,也更为深刻地理解政治史的形成。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墓志铭文

本文主以《元渊墓志》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去探究元渊在六镇之乱后的事情,另外就是从《元渊墓志》的政治语境中,去思考北魏六镇之乱爆发以后的政治该如何行驶,进而把握北魏这一段历史的大概脉络。

《元渊墓志》实记

《元渊墓志》是出土于洛阳 而在墓志中写明了墓志主人的基本情况:墓志主人是元渊,他死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十月二日,在孝昌三年十一月廿午日葬。墓志中还写道了元渊的人生经历(是元渊在朝廷入仕的具体细节),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在此篇墓志文中,发现了一些非比寻常的文刻现象:在这篇墓志文中,竟然不见记录有赠官一事,而仅仅是记录了元渊的任官情况。这与北朝的普遍墓志记录是有出入的,也就恰巧证明了《元渊墓志》的不寻常。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史书——《魏书》

根据《魏书》等相关史书的记载,元渊是丧命于六镇起义的流民之手,与元渊一同的还有章武王元融,而相比于元渊墓志文的撰写,元融的墓志写明了赠官的相关问题,在他的墓志中是这样写道:“追赠使持节、事中、司空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雍州刺史,王如故,特加后部鼓吹。”

而元融的墓志中赠官记录的缺失,就表现了在元渊下葬时,朝廷还是没有给予其赠官以示褒奖,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风云呢?

《北齐书》曾有这样的记载:“魏广阳王渊北伐,请为铠曹,及为定州刺史,又以为府佐。广阳王为葛荣所杀,元徽诬其降贼,收录妻子,游道为诉得释与广阳王子迎丧返葬。”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北魏孝明帝

《北齐书》中的这段记载是在元渊死后,广阳王家所遭遇的事情的直接写照。虽然元渊是被起义之人葛荣所杀,但是朝廷却在元徽的一面之词下,就判定元渊为叛贼,元渊家人更是遭受到“莫须有”的惩罚。而这里的“妻子”该是指元湛之母以及元湛,因为元湛是跟随父亲北伐的,而在当时也是与父元渊同在葛荣营中,所以也被封为“降贼”(这样的推断较为符合史实)。

那元渊的“降贼”称号是有心人的异样之词,那为什么朝廷也只是在宋游道的反复奔走下,将元渊妻子释放,而对于元渊的所遭受的不公的评判也是在河阴之变后才得以平正。那元渊之死的真实历史是怎样?

元渊之死

在孝明帝正光五年时,沃野镇的民众破六韩拔陵反叛,也正式拉开了“六镇起义”的序幕。元渊作为朝廷委派的平乱者在与葛荣的较量中,因兵败而被俘,后被葛荣杀害。为何元渊就被葛荣杀害了呢?根据史料的记载是因为叛乱的镇民看到是元渊,都十分高兴,也正是因为如此惹自立的葛荣不快,继而杀之。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元渊平乱时的地方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从《元渊墓志》和相关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元渊在进行北伐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肯定,而从中也是彰显出元渊相当的军事才能:设伏兵破六韩拔陵,后又降服二十万余起义镇民。这些军事方面的成就,大大增长了元渊在军中的威望。

第二是在降服起义军后,元渊向朝廷建议在起义镇中设郡立县,安置降服的军民,并给予一定的救济,但是元渊这样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采纳。虽然建议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元渊却赢得了降民们的信任。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六镇起义图

第三就是元渊上奏希望可以将“镇改为州”,这样可以恢复镇民的自由之身,也会间接将六镇起义之势降至最小化(六镇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六镇镇民的自由之身被束缚,而成为贱民身份)。元渊这样的建议很是符合起义镇民的心声,在这样的情况下,起义军自然是将元渊看成是自己最为信任、可靠之人。

而从《元渊墓志》对元渊深受镇民爱戴一事,也可以间接看出朝廷对于六镇边远之地的不管不顾,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就将六镇视为是防御边塞,将镇民的生命自由置于无谓之地,这也是导致六镇起义,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源头。

在《元渊墓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实秉贯日之诚,横有改书之谤”。其实这句话所针对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诬陷元渊之人——元徽,这里就显示出了关于元渊一方的立场,将元渊之死归结于元徽对元渊的诬蔑。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六镇镇民

元渊之死并非只有元徽的“莫须有”的罪名,还有就是元渊本人的原因,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在降服镇民起义中,与其他镇民的关系是相对友好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渊没有很好的与朝廷相关部门,这也是他被朝廷“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魏那些事

下面就是关于在了解元渊的相关事迹或者是《元渊墓志》后,北魏的政局变化,也就是在与河阴之变相关的相关问题。大致就是在尔朱荣的扶持下,孝庄帝继位皇位,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孝庄帝也是不甘成为尔朱荣的傀儡,在530年时,孝庄帝将尔朱荣手刃于明光殿。后尔朱氏在533年时被晋州刺史高欢消灭。

而高欢在永熙三年时,逼走了孝武帝,拥立孝静帝,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从侧面而言,《元渊墓志》对当时的政局发展做出了铺垫,以下将从元渊墓志中所透露的信息,对北魏的政治阶品进行略要的概述。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尔朱荣

其实从北魏的墓志铭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官”为主的思想,一整套政治阶品就显示出了当时对于入仕的一种潮流,而本篇的重点《元渊墓志》中也是毫不例外的从墓志主人的任职情况进行描述。众所周知,在北魏时期最为重要选官制度的就是九品官人法,这是北魏沿袭汉族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视乡品在选官中的重要作用,其实九品官人法也是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复制粘贴。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北魏官员

从《元渊墓志》中表现出来的是北魏时期门阀士族的“”垄断政治”,而元渊隶属于高等贵族行列,所以要探究的就是北魏中关于宗族政治的阶品。而在宗族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自己的家庭背景,这是影响政治分配的重要依据。

并非所有的赐予都是让你飞向云端,也可能会让你永坠地狱。元渊在这个上面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元渊也是北魏政治发展的牺牲品,是在北魏当时多重矛盾下无法兼顾的,而这种为官制度,也是北魏最后葬送的重要政治原因。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高欢

《元渊墓志》的发现为考察北魏政治提供了有效的线索,本文从《元渊墓志》所隐含的政治细节出发,将原来静止不动的墓志赋予新的内容,也对北魏政治格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北魏的贵族墓志有着当时具体的政治语境,也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思维的表现。北魏时期的门阀化主导着政治、文化、生活的汉化。

简言之,《元渊墓志》是广阳王一方对朝廷对广阳王家实行处罚的不满,这就是一种沉默式的抗争,也表现出对北魏政治的一种无言的反击,另外这些难道不是对朝廷和元徽方专权的一种深痛恶觉?

从《元渊墓志》看北魏那些事:以“志”为线,可以知兴衰

六镇之乱

结语

笔者对《元渊墓志》,自觉是在北魏那个时代变革发展的一种政治性结果,而元渊则是当时那一群特定人群的代表,如果要真实切入其中,就不能将其片面化,而应该要从当时的政治整体出发,从大环境下来看,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历史政治的发展变化,是在多重因素下的产物。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