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四朝首辅的文彦博,靠什么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9 23:50:15
  • 栏目:历史
  • 来源:书古论今谈史官
  • 8306 人围观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文官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高于武官,导致每逢外敌入侵,能上阵领兵杀敌的武将实在少得可怜。既便朝廷把兵派出去了,还要给指挥官配一个监军,让文官来管武官,有时实在找不到能带兵的武将时,就索性直接派一个文官挂帅出征。北宋对文官的重视程度,使得北宋的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发展期。

而另一方面由于轻武导致武备松施。当北方的少数民族挥兵南下时,大宋军队不堪一击。到最后,两个做了人家的俘虏,一个被大臣背着投江,结局着实在让人痛惜。

但这也促使宋代的经济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期。在这期间,曾涌现出数不清的名人名相,如苏轼、苏辙,程颐、程颢、司马光、欧阳修等。在朝中为相的也有不少,象赵普、寇准。这些人也都具备治国安邦之才,以过人的才识成了朝廷治理天下的中流砥柱。为大宋的繁荣的确贡献不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且大部分都能尽心尽力,体察民情,很少有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不能不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亮点。而这些人里面最能得到朝野上下敬重的,要数曾任四朝宰相的文彦博。

做过四朝首辅的文彦博,靠什么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儿童时代就就能做到同龄人想不到的事情

文彦博出生于山西汾州一个官宦世家,自小就聪颖伶俐。在文彦博的儿童时代,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和几个小时伙伴在一起踢皮球,不小心把球踢到了一个树洞里。由于洞口太小,树洞又比较深,几个小伙伴费了好大劲捞了许久都没能球拿出来。正在其他的小伙伴们都急的抓耳挠腮、无计可施时,文彦博就想起了一个主意。他拿起水桶,把桶里面的水倒入树洞中,皮球就随着水的浮力冒出了树洞,被顺利的取了出来。这在我们看来好像也很平常,可一个未成年的儿童能想到这种办法的确不是那么容易。

不畏权势,坚持审理“刘平案

文彦博于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考中了进士,此时他21岁。从那时起,文彦博开始迈入了他的仕途生漄。

可刚为官不久,他就接到一起棘手的案子,由他负责审理当时的“刘平案”。

刘平是大宋镇守边关的主将,在低抗西夏军的进攻时身为副总都管的刘平身先士卒,率领将士奋勇杀敌。但总监军黄德和不仅指挥作战无能,而且还贪生怕死,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导致宋军全线溃败。刘平虽勇,怎奈寡不敌众,最后受重伤被俘。

黄德和为了逃避罪责,反倒诬陷刘平叛变投敌,是刘平投降才造成宋军的惨败,把罪责都推到了刘平身上,他反倒成了英勇杀敌的功臣。并且还花重金收买了刘平的几个部下做伪证,结果刘平及其家族二百余人全被捉拿下狱。朝廷派监察御史文彦博审理此案。

经多方调查后终于彻底查明事实真相,黄德和指挥无方临阵脱逃,是造成战争失败的主犯。可黄德和在当时可谓权倾朝野,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

为了逃避罪责,黄德和竟说服了朝廷另派官员来审理“刘平案。”当朝廷新派来的官员到来时,文彦博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对新到的御史说“朝廷怪罪下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最终,冤案得以昭雪,黄德和和他收买的刘平的部下也被处死。刘平已死在西夏,他的家人也无罪释放,都被授予官职。

做过四朝首辅的文彦博,靠什么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虽身居高位,但依然为人谦恭、宽厚

文彦博虽身居高位,却依然为人谦虚,仁厚,在名利面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总能秉公直言。

熙宁二年,陈升之被拜为丞相。此时文彦博担任的是枢密使,为最高一级的军事武官,两人同级。在宋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位列武官之前。神宗考虑到文彦博资历老,功劳大,又是朝廷重臣,便有意想把文彦博的位置排在陈升之前。可文彦博坚决不同意,并说:“自大宋开国以来,从未有武官排在宰相之前的先例,做臣子的更应通晓礼节,不敢因此而紊乱朝纲”。神宗只得把他排在陈升之下面。

不计前嫌,对曾打击过自己的人仍能秉公直言

在文彦博担任宰相时曾被监察御史唐介以给后宫妃嫔送礼而从中获得高位为由参去宰相职务。后唐介被贬,文彦博仍位宰相一职。当有人提出复用唐介时,很多人都认为文彦博这次肯定会反对,既便不落井下石至少也不会帮唐介说话。要知道文彦博在朝中的威信可是连皇帝都相当给面子的,只要文彦博说几句反对的话,唐介就没有再次起用的可能,唐介在皇帝的眼里是不能和文彦博相比的。可文彦博此时却并没有趁机落井下石整唐介,却说唐介其人虽然有时也会弹劾失误,但大多数时候提出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做个御史从各方面来看还是比较称职的,建议恢复对他的任用。在场的大臣对文彦博的胸襟无不大加赞赏。

做过四朝首辅的文彦博,靠什么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每当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他仍毫不避讳,据理力争。

王安石曾和文彦博同朝为官,他提出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神宗有意想提拔王安石出任宰相,但遭到了富弼、韩琦等一帮重臣的反对。他们都主张由文彦博担任宰相最合适。顿时,文、王两人在政治上由同僚变成了对手。而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变法又是相当支持的。这时的文彦博显然处于不利境地,在朝上哪怕稍微数几句对变法有意见的话都会被认为有攻击变法打击政敌之嫌。

可文彦博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既然为官就该尽到自己的职责,食君禄就应该为朝廷解忧,不能因怕给人以口实而放弃自己应有的职责。因此,每当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他仍毫不避讳,据理力争。朝中一些官员看到他们两个在政见上的分歧后便干脆分成了两派,互相指责攻击对方。为了让变法顺利进行,宋神宗还专门处理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但从未怀疑过文彦博是暮后主使,对他仍然是用而不疑,遇事仍会听从他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文彦博是颇得朝廷信任的。当然,这种信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得靠长期的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文彦博为官五十年,做了四朝的首辅,位极人臣。可无论对谁都相当谦和,从不以身居高位而对别人傲慢无礼。既便是到了晚年归隐乡里的时候仍能得到朝野上下的敬重。为官一生,别人很难占全的福、禄、寿,他全占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人。

做过四朝首辅的文彦博,靠什么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声名远扬,只要提到文彦博的大名,连临近友邦的人士也大为赞赏

文彦博在当时朝野上下可谓声名远扬,只要提到文彦博的大名,连临近友邦的人士也大为赞赏。宋哲宗时契丹国派使者出使大宋,苏轼带使者入宫朝觐时,使者在宫门外远远就看到一个精神矍铄、身体健壮的古稀老人站在门口,当苏轼告诉他们,这位老者就是首辅文彦博大人时,两位使者马上原地站定,毕恭毕敬的说道:“想不到潞国公虽已古稀高龄,身体依然如此强壮,真乃天下奇人也。”苏轼说道:“你们看到的只是他的尊容,没听过他的言谈,没见过他处理事务的能力,文大人不仅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处理政事的能力连年青人也是望尘莫及。”连苏轼这样的名士提起文彦博也是赞不绝口。

西羌首领温心,养有一匹十分名贵的宝马。但他觉得一般的普通人不配骑这样的好马,只有像文彦博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于是他特意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将他的宝马献给文彦博。由此不难看出文彦博在朝野和邻邦友人心中受尊敬的程度。史书称赞文彦博: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便是在晚年隐退乡里的时候,仍然能得到朝野上下尊重。

自从21岁考中进士,一生为官,仕途也相当顺畅。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原因还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为文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举国上下,对科举出身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加之当时的政治上也比较清明,甚至有不杀文官的默契。朝廷上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以文为荣,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有才能,不愁没有晋升的机会。

对文人的重视对北宋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也产生了大批的名人名相。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重文之时也不能忽视武备的发展。只有文武兼顾,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久不衰,随时都可敌御外敌的入侵,避免两宋时代的悲剧重演。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