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4 02:33:47
  • 栏目:历史
  • 来源:山川文社
  • 7436 人围观

从明朝开始,日本总共有三次倾尽全力漂洋过海侵略中国的记录,且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使得中国受到的打击也一次比一次重。此外,日本虽然没能消灭中国,但能明显看出,当时的统治王朝被迫消亡的时间越来越快。

这些统治政权的消亡时间为:明朝历经了四十五年倒下,清朝仅用了十六年,民国仅仅四年。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其实,历史学家认为,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崇祯皇帝造成的,而是万历皇帝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万历皇帝整整二十年不上朝,不理会朝政且荒淫无道,耗费国家的财力物力来为自己建造豪华墓穴。此外,万历年间,国家最大的损失,便是日本人的挑衅了。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认为,明朝朝廷害怕倭寇。于是,他们占领了朝鲜,企图侵略中国,将中原占为已有。

在接下来的七年间,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虽然,明朝将士积极抵抗侵略者,但是,自己的消耗也非常之大。这两场战争中,明朝总共耗费了一千多万两白银,这可比朝廷的财政收入还要高出四倍。如果,不是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可能就侵入到了中原腹地。

当时,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儿子带着四万明朝军队对抗海上倭寇,却没能抵挡住敌人的攻势。之后,朝廷非常着急,接连更换辽东总兵的人选,但效果并不好。所以,辽东巡抚李化龙说:“近期我军东征,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军队受挫严重。由于无暇北顾,北方的努尔哈赤趁机偷袭了我们的边境。”

由此可见,明朝忙着对付倭寇,根本没有时间理会北方的少数民族,终是“养虎为患”。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之后,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使得努尔哈赤统一了各部落,并推行八旗制度。1619年,明朝和后金在萨尔浒大战了一场,明朝的十万军队损失殆尽,但后金却逐渐占据了优势,由防御状态转向进攻状态。

所以,后金利用中原暴乱时期挥师南下,扫除了明朝的余孽,完成了统一。后来,明朝旧臣朱舜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明朝儒家学者黄宗羲,都请求日本能够前来消灭清朝统治者,恢复明朝皇室的统治地位。只是,这个请求被日本人一口回绝了。

但两百年后,日本人还是主动回来了。1871年,李鸿章提出,日本领土近在咫尺,必然是中原的一大隐患。1889年,日本人提出了《征讨清朝策略》,制定了侵略中原领土的计划。他们打算先侵占朝鲜,再打败中国。1891年,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开赴日本下关港口,向他们示威。

之后,日军借机制造舆论,扩大清朝对日本的威胁,要求国家加大对海军装备的投入。所以,他们借机将海军军费上涨到国家全年预算的百分之四十一。但是,日本举国上下却十分节俭,只为省下钱来抵抗大清水师。他们的天皇一天只吃一顿,还将自己的首饰、私房钱都拿出来供战争所需。

而文官们则捐出自己的薪水,百姓们积极购买国家的公债,他们都在一心一意为战争做准备。其结果我们都知道:大清水师被连根拔起,《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我们失去了宝岛台湾。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那么,大清朝在战争前是怎么准备的呢?

北洋水师耗费了两千万两白银。1892年,朝廷提前两年为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岁寿宴,户部以这次寿宴需要大量款项为由,让北洋水师停止购买新船舰。

而且,慈禧太后还挪用了海军军费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工作。当时,半个月的宫廷花销就可以购买一艘吉野级的巡洋舰,两个月的花销就可以购买一艘超级主力舰,一年的花销就可以购买一支海军舰队。可见,清政府有钱挥霍,就是没钱买船舰。

当时,英国有一艘速射舰想卖给中国,却被我们拒绝了。后来,日本买下,将其命名为“吉野号”,在中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没有增添任何一艘船舰。此外,他们所用的船舰速度慢,装备的炮弹少,海军士兵素质低,不肯专心训练。

即使这样,北洋水师在当时的世界排名第八,日本排名第十六。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然而,美国驻日本大使对日本人非常认可,他说:日本人在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威胁时,他们不会因为与外国人合作就反对民族利益。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跟日本人一样的危机和灾难时,他们的领导人一般都会牺牲国民的利益,为自己谋私利,但日本人却不会这样。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天皇亲临前线,密切关注战争的情况。而且,天皇的妻子还参与慰问伤员的工作。11月,日本占领了大连湾。而此时,慈禧太后的寿宴正热热闹闹地进行,文武百官正在戏台前观看《龙凤呈祥》,下面喝彩声、叫好声连续不断。

之后,日本威胁要攻入首都北京,使清政府就范了,跟他们签订了《马关条约》。最终,清政府赔偿了白银两亿两,这些钱大部分被日本人投入到军事装备的扩充行动中,从此进入了西方强国的行列。

话说,日本人在中国贩卖一种叫“清快丸”的药物,而慈禧太后听到这个药名后,不禁痛哭一场,这不就是“大清快要完了”的意思吗?

日本人确实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当时,日本国内经历了明治维新,使得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轻松打败了气数将近的清政府。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试想,慈禧太后当初向北洋水师拨款时非常为难,事后向日本侵略者割地赔款却十分痛快,这完全是举全国之力来讨侵略者的欢心。

当然,她自己也十分开心,因为,她挪用了军费五千万两白银为自己建造陵墓。跟万历皇帝一样,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死后只能任人摆布。陵墓被盗,尸体被辱,生前所珍藏的宝物被抢劫一空。而日本明治天皇的陵墓却朴实无华,仅耗费了一百五十四万日元。

由此可见,清政府宁愿把钱花在陵墓上,也不愿意加强海上防御。

1894年,孙中山见识到清政府的惨败,意识到只有推翻这个封建专制王朝,中国才有希望。他十六次游历日本,对日本非常熟悉。后来,他所创作的中华民国国旗,就是参照日本太阳旗设计出来。此外,大量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接受西方先进思想,逐渐明白了民主、自由的重要性。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了,民国建立起来了。首届中国民国政府内阁成员都有游学日本的经历,而各省的兵权也掌握在留学日本的士官手里。所以,清朝的建立受益于日本,灭亡也是日本一手造成的,这似乎就是它的命运。1905年,日本在中国境内击败了沙俄,俄国国内爆发了针对沙俄资产阶级的革命,临时政府上台。列宁说过,如果没有1905年的演习,就不会有1917年的十月革命。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1919年,日本人执意将青岛占为已有,引发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1921年,共产党成立,曾经留学日本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担任党内领导人,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都被卷入到了这场非死即伤的战争漩涡之中。随后,日本人趁着中国内斗的机会侵占了东三省。蒋介石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倭寇就是趁着广东叛乱、国土分裂的时候,侵占了东三省,这是中国人的痛,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地方。

抗战时期,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选择通力合作,但是,国民党始终相信日本只是“皮肤病”,而共产党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心脏病”。所以,国民党宁愿被日本消灭,也不愿与共产党共存。之后,蒋介石为了保存实力,将所有嫡系部队都调到了后方,前线只留一些杂牌军队。

因为,蒋介石认为,“反共”比“反日”更重要,所以,坚持将主力部队驻扎在甘宁边区。此外,他还要求共产党军队上前线、当炮灰,抵挡住日军猛烈的攻势。但是,共产党也在利用机会壮大自己。“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号召民众行动起来,在国民党统治区罢工罢课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反对向侵略者妥协。

此外,共产党不仅提出国民党反共是投靠日本人的表现,还提出了保卫苏联的计划,认为日本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进攻苏联的导火线。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1934年,方志敏率先带兵北上,名义上是抵抗日军的进攻,其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吸引国民党的注意,让主力红军悄悄南下。但是,方志敏的军队却在东北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日军抓起来,壮烈牺牲。

之后,在红军长征期间,他们提出了“北上抗日”,这里所说的北部,就是湘西。再后来,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使得他们的目的地改成了川西、川北、云贵川、川西北、川陕甘等地。所以,红军南下不成,被迫转战陕北,这一次是离“北上抗日”目的地最近的一次。

其实,抗战这个过程是最公平的试验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需要在这个试验场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考核通过的才能留下来。很明显,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而日本侵华,却加快了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曾经,清政府想消灭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国民党想消灭新生的共产党。他们都宣称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为了少数当权者的利益。

此外,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的敌人不是日本,不是那些反动力量,而是统治阶层本身的专制、腐败。这些专制、腐败受到日本的冲击后,只能逐渐凋零,被新事物取代。

600年间,日本竟然三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得多个政权早亡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司马迁用这句话形容过儒教,说它很难有突破,但守成却没有问题。所以,反对力量在夺取政权时,总能表现出完美的一面,以便将当权者比下去。但是,等到他们夺取了政权后,便会走向堕落,面临着被新对手淘汰的危险。因此,当时的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原地踏步,周而复始。

其实,历史虽然是相似的,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只需要牢记:腐败必败,独裁必裁!只有当权者牢记这句话,才能遵守规则,敬畏规则,才能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日本书纪》】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