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小编 发布于 2020-07-11 02:16:21
  • 栏目:历史
  • 来源:老易说事
  • 7982 人围观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雄才伟略的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却因为沙丘政变而被世人所诟病,沙丘政变的底层逻辑就是秦始皇没有及时地立太子,所以被赵高和胡亥钻了空子,从而改变秦朝的国运走向。沙丘政变给秦始皇伟大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很多人也因为这种缺憾而对秦始皇吹毛求疵。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什么是皇帝?功盖三皇五帝,德胜尧舜禹汤,至高无上,无以复加。这是秦始皇给“皇帝”所加强的基本属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基调给了赵高、胡亥、李斯他们的可趁之机,沙丘政变也就有惊无险地发生了。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秦始皇病逝沙丘是历史的惨重损失

当然,我们要真正地理清沙丘政变背后的逻辑,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谁比谁高尚,谁比谁卑鄙”就可以说得清楚的。老易在谈历史的时候,喜欢使用网格化的思维,把历史人物当作一条条线,线和线的交织便形成了点,这些比较显眼“点”便是历史的转折点,而那些粗的线便是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点和线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平面图。从这个角度来说,赵高、胡亥他们无疑都是又粗又黑的线,而沙丘政变则是又大又脏的历史转折点。

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沙丘政变的话,我一定会选择“这是一场臭虫式的小人颠覆了正人君子的理想国的肮脏阴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我这一说法。

扶苏本就是秦始皇心中的理想继承人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胡亥只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

有些脑洞大开的朋友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言论:“秦始皇不立太子,就是因为他最喜欢的儿子是胡亥,胡亥本身就是他心里的理想继承人!”,甚至为了支撑这种说法,还旁征博引地以“公子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合”来作为理由。这种逻辑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当大家把后世的朱元璋比作像秦始皇一样的暴君时,可曾想到,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政治主张更加抵触,朱元璋为什么不改立个性方面更像他的朱棣为太子,甚至朱标死了,也不愿意把机会给朱棣?历史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模样。雄才伟略的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必须要依靠强硬的手段和制度。历史上所有开国君主都必须拥有的铁血气质,并不代表也他们对继任者的政治寄托。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秦始皇一直对扶苏寄予厚望

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有美名、有仁心的扶苏一直都是他的合理合情的接班人,凡有所质疑者,可以看看秦始皇给扶苏安排的政治班底和帮手都是一些什么人。不要从“阴谋论”去解释秦始皇把扶苏安排到北方去修长城一事,如果“安排扶苏去修长城”真的是想把扶苏打入政治冷宫的话,就显得太多余了。秦始皇根本不需要这样做,让扶苏在皇宫里守着冷灶等死就可以了。

把扶苏安排去北方,其实是秦始皇基于长远计划的一步精妙的棋。天下初定,民心不稳,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德才兼备,也需要功望共有,前者扶苏不缺,后者却正是扶苏的不足。国内已经海清河晏,没有什么太多的立功的机会了。当时秦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只要扶苏此事一成,则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所以,所谓“被冷落”的公子扶苏即便是去北方做一个名义上的“包工头”,秦始皇依然会安排当世名将蒙恬率30万精锐给他保驾护航,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蒙恬是秦始皇安排给扶苏保驾护航的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秦始皇死前最后一道旨意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从秦始皇给自己起的名号就可以看出他对大秦王朝的千秋江山有么的在乎!弥留之际,他一定想的还是江山的寄托与希望。所以他临终前直接指定要扶苏做好工作交接,速速回来治丧(继位)。如果秦始皇真的属意他的小儿子胡亥,何不保持沉默?甚至直接宣布由胡亥就近继位?

当然,秦始皇即便是在最后的旨意中也没有直接公开“由扶苏继位”,我们只能理解这是秦始皇的一种默认,也是一种无力,一种思维惯性。“周礼”传承八百多年,常规逻辑下,扶苏的继位是名正言顺,也是理所当然的。秦始皇认为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道理,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那些阴险小人“揣着个明白装糊涂”。

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大人物的小错误有时候是致命的

不管是以结果为导向,还是以逻辑为推论,秦始皇在生前没有公布太子的人选,都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政治失策和漏洞。但是秦始皇终究不是神,他也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都会犯错,只是他这一次的犯错的成本确实太大了而已。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犯下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终究无法还原当时的历史,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去进行推断。个人认为理由基本如下:

1、不想死。秦始皇英雄神武,丰功伟绩,灭六国,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修灵渠、征南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出使琉球(今台湾),修长城,大规模巡游……,这样空前绝后的成就无疑足以让秦始皇自视甚高,毕竟他有这样的资本。自视甚高的人往往容易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则不听别人劝告。因此,他对立太子的劝告会带有主观上的置若罔闻。同时,天下初定,各种制度、改革方兴未艾,整个江山离秦始皇心中的理想状态还有差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秦始皇热爱他的生命,也需要生命的时间。很多人对一个主宰乾坤的皇帝这种“不想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一定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向天再借五百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伟大的帝王为什么都奢求长生不老,因为一个人越是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会越迷恋自己的生命。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秦始皇不愿意接受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死亡

2、不会死。主观上来说,秦始皇认为自己雄风依旧,不会死得这么早,即便要死,也不会死得这么仓促。立太子,就是准备新老更替,那不就向世人宣告自己老了,这在情绪上秦始皇可能是抵触的。即便非要立太子了,在秦始皇心中,可能机会和时间永远都是充足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直认为自己不会猝死的秦始皇,偏偏就毫无预料地病逝了。这一点上,秦始皇和扶苏的运气似乎终究是差了一点。

3、不成熟。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如果大儿子扶苏与自己政见不合,他无心将江山托付给扶苏,他也完全可以另立一个儿子为太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小看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远见和一个深沉的父亲那份浓厚的了。和后世的朱元璋父子一模一样,扶苏经常对秦始皇讲仁政之道,甚至不惜和秦始皇朝堂争论。事实上这并不能引起他们父子之间的隔阂,因为这个事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秦始皇和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天下的长治久安要依托于仁政、要民心可用的道理?他们就真的不懂这样简单的道理?只不过朱元璋用带刺的藤条给朱标挑明了自己的用心良苦,而秦始皇选择默默为扶苏铺路而已。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扶苏的政路早就在秦始皇的考虑之中

不过在这两位伟大的帝王心中,他们的继任者在政治上都是不够成熟而已;所以他们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默默培养。所以,扶苏被安排到手握30万重兵的蒙恬那里去“镀金”了,只是谁也没想到,命运的捉弄使得秦始皇的“放长线钓大鱼”计划落空了。

更大的变故说来就来,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走到沙丘就病逝了。而秦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这个致命漏洞,使得那些有意偷腥的猫嗅到激情与机遇。

沙丘政变为什么会成功?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皇权的威信是沙丘政变的背后逻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的特性由来如此,秦始皇一统天下,更把皇权集中推向了一个更高峰,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则利国利民,用不好则害人害己。

前文说了,沙丘政变的基础逻辑是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公布太子人选,所以赵高等人才有矫诏的机会。但同时,“皇权集中”的权威性则是沙丘政变的隐形逻辑。

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在行至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县)时,英雄神武、威风八面、杀伐决断、独断专行的一代雄主秦始皇终于感觉自己灯枯油尽了,未雨绸缪,该考虑考虑后事了。于是秦始皇把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喊来,立下遗诏,“让公子扶苏回京主持丧事,随后即位。”并把遗诏盖了玉玺,封好。

随即,天纵英才的秦始皇撒手人寰,而沙丘政变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赵高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小人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多数制度和规矩,都只对君子起作用,而对小人没有用。于是,一个挖空心思且欲壑难填的赵高和一个声色犬马且及时行乐的胡亥,再加上一个爱惜羽毛且极度虚荣的李斯,一拍即合,一场关于权力和阴谋就此诞生了。

对于胡亥来说,这种空降的荣华富贵他没有理由拒绝;而一肚子祸水的赵高却对游戏规则了若指掌;而身具监督之责的丞相李斯因为一己私欲选择同流合污。原本不可能的惊天阴谋居然就那么水到渠成地成功了,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此时的赵高,是掌管玉玺的中车府令,官不大,但很重要、很关键,皇帝所有诏书的盖章、封存、发出等事宜,均由他的手经办。秦始皇遗诏就在他的手里。秦始皇之死与遗诏之事(即扶苏继位的事),是国之大事,因为秦始皇生前并没有明确公布接班人,所以为了避免因此产生权力斗争进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决定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种种因素导致如此重要消息的知情人,居然只有李斯、胡亥、赵高等寥寥数人。

这种特殊情况为赵高的投机阴谋创造力客观条件,只要说服那个“少不更事”的胡亥和手握实权的李斯,这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而轻而易举。小人总有小人之道,胡亥被皇帝的宝座吸引了,李斯被位极人臣迷惑了,赵高的如意算盘终于打响了。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李斯是一个失职的丞相

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切都是赵高在其中穿针引线、兴风作浪,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这些知情人当中有一个人不配合,赵高的诡计都将无法成功。甚至说,秦始皇生前的皇权威信不是至高无上的话,都有可能被人怀疑甚至抵触。历史上,好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其必然的逻辑。沙丘政变能够成功的必然逻辑就在于:

1、秦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客观上存在着政治漏洞。

2、秦始皇所代表的皇权至高无上,而秦始皇本人生前的威望也一时无两,以秦始皇的名义行事原则上和理论上都是不容置疑的。

3、知情人较少,行事难度大大降低。而且当时消息被封锁,也为阴谋的实施降低了风险,并争取了时间。

4、赵高的阴谋与所有的参与者没有利益冲突,或者说都有政治红利。

5、无独有偶,赵高、胡亥、李斯恰恰是蛇鼠一窝,都是利欲熏心的小人

这样的逻辑是基于“太子未立”的客观事实,更是依托于秦始皇所代表的皇权的权威性。所以,即便公子扶苏和其他大臣心有怀疑,但是在“千真万确”的“假圣旨”前也只能选择屈服而不是反抗。

沙丘政变中的人物分析

为什么老易会引用一句现代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来作为沙丘政变的备注呢?因为在这次影响历史的转折大事中,的的确确成功的都是小人,失败的都是君子。

一、李斯、赵高、胡亥为什么是小人?

1)李斯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李斯的死是自找的

李斯当时贵为丞相,我们不能小看李斯这个丞相的职位。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中,丞相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李斯完全有权力也有能力在当时的环境下稳定全局、力挽狂澜。事实上,秦始皇的死讯不正是由李斯决定秘而不发的吗?但是李斯选择向欲望低头。

而且李斯是尤其不应该这么做的。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为了追求富贵而跑到秦国求官,正是因为秦始皇独具慧眼,对其信任有加,李斯才也经过27年努力,从一个秦国小吏做到官至丞相。秦始皇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他却背叛了秦始皇的遗愿。

李斯历来就像做一只米仓里的老鼠,但当时的李斯已经官至丞相了,并且他的儿子全部娶公主,他的女儿全部嫁皇子。本已是显赫一时了,可是即便秦始皇给了他滔天富贵,他依然还是背叛了自己的恩人。只能说明李斯是一个为了富贵不择手段的彻头彻尾的小人。这其实也恰恰证明了他性格的懦弱和人品的不堪。这种人平时很聪明、会办事,但是面临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却意志不坚定,常常选择背叛。这样的性格和品行决定其最终的结局不会很好,事实也是如此。

2)赵高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小人得志的赵高

赵高何许人也?其父为秦国的刀笔小吏,后犯法受了宫刑,其母在劳教期间寂寞难耐,与别人生下了赵高、赵成两兄弟。赵高出生是很低贱的。

赵高有三个特点:

一,刀笔小吏后代,也许是遗传吧,赵高居然写得一手好字。

二,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地位低下,赵高需要讨好别人,所以他很勤快。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俗话说,从哪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赵高一家因为犯法而坐牢,于是他就研究律法,最后居然成了法律专家。客观地说,赵高也不是一无是处。

因为勤快,赵高逐渐被秦始皇所重用,让他负责管理巡游的车马。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于是秦始皇下诏时就经常口述,让赵高代笔。逐渐地,秦始皇让赵高代笔的诏书越来越多;同时嫌玉玺拿来拿去麻烦,于是干脆就让赵掌管玉玺。因为懂法,秦始皇就让幼子胡亥向赵高学习律法知识。这一来二去,赵高就与胡亥关系非常紧密。

按照常规逻辑来说,秦始皇也是赵高的恩人,一个出身低贱的人能够备受重视,首先想到不是感恩而是浑水摸鱼,人品不堪和人性的扭曲是可想而知的。关键还有一点,从“排资论辈”的角度来说,当时的赵高虽然呆在秦始皇的身边,但是他的官职并不高,也就是说关乎皇储这样的军国大事他是没有资格过问的,而赵高恰恰是那个上窜下跳得最厉害的那一个人,其小人嘴脸跃然纸上。

3)胡亥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政治上的胡亥很幼稚

胡亥,秦始皇20多个儿子中的幼子,此时20岁,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从小吃喝玩乐不干正事,根本不具备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一切尚嫩!所以与其说胡亥是一个小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个败家子。

胡亥这样简单幼稚的小青年,很容易被赵高这种社会老油子、阴谋家兼野心家忽悠、哄骗、诱惑、吓唬等……甚至别人挖坑埋他,他还帮着填土。所以他在沙丘政变中,主动参与的成分并不多。只不过选择迎合赵高而背叛父兄,其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

综上所述,胡亥,幼稚而又没有原则,糊涂而又贪恋荣华;李斯,性格懦弱,人品不堪,关键时刻靠不住。而赵高就是一个蝇营狗苟、投机倒把的阴险小人。

二、扶苏、蒙恬、蒙毅为什么是君子?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温润如玉的公子扶苏

当然,小人的伎俩有时候只对君子起作用,刚好他们最大的对手扶苏、蒙氏兄弟都是君子。

扶苏在接到圣旨的时候,被告知被赐死,他不是没有怀疑,也不是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他选择默默地接受,一方面他不愿意手足相残,另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国家动乱。这样的人自然是君子。

蒙氏三代,蒙鳌、蒙武、蒙恬与蒙毅,均为秦国重臣,整个家族在秦国赫赫有名。蒙恬率领帝国主力部队30万重兵防守北疆。北疆离国都咸阳很近,一旦朝中有变,大军可长驱直下,指日可待。而蒙毅为秦国正卿、重臣。兄弟两人一文一武,权倾朝野。如果蒙家兄弟执意要反,恐怕赵高也无力压制。可是蒙恬被赐死地时候坦诚地说:“我手握30万精兵,如果我执意要反,完全是有机会的。但是我们蒙家世受皇恩,这等背信弃义的事情我们做不出来而已。”所以,舍生取义的蒙家兄弟自然也是君子。

历史往往就是偶然和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小人们挖空心思,君子们隐忍迁就,沙丘政变就这么荒唐而又悲哀地成功了。只是其中的人生百态和人性百相至今犹让人不忍回顾而已。

沙丘政变的细节回顾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扶苏和蒙恬的高尚被算计了

由于篇幅问题,本欲行文至此便罢笔结语,但是为了更方便读者朋友们了解这个历史转折点,也更立体地表现各种人物的形象,所以,末了,再来和大家分享沙丘政变的一些过程细节。

当此前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赵高铁定心思要发动这场惊险刺激、跌宕起伏的政变时,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赵高首先锁定的目标就是胡亥,结果轻而易举地搞定了胡亥。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胡亥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

赵高说:“先皇去世,留下遗诏,长子扶苏受命回京主持丧事。丧事结束,扶苏继位。”胡亥答:“明君知臣,明父知子。”一见胡亥没有上路,赵高便开始继续点拨。

赵高告诉胡亥,当今天下大势,取决于三人,皇子你,丞相李斯,掌握玉玺的我。“为君之臣”与“为臣之君”差别太大了。胡亥答:“废兄立弟,不义;不奉父诏,不孝;我的能力,不行。”听话听音,如果胡亥真的无心此事,就不会加上一句自己能力不行。于是赵高继续添柴加火:“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是以臣弑君,但是儒家也没有谴责,还说这是顺天应人。春秋时卫君弑父,孔老夫子也未加以谴责,还说干得好。大行不小禁,圣德不辞让。”

胡亥默然,沉默就是默认,胡亥就这样上路了。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李斯可曾想到自己会快速沦落

先搞掟胡亥,接着就必须说服李斯。李斯虽贵为丞相,看起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实则不然,此人外强中干,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他的心思早被赵高猜透。

赵高知道李斯在官场混了30年,从小吏混到丞相,人生经历无数风风雨雨。大家都是富有经验的社会老油条,东拉西扯没用,不如单刀直入,简单粗暴,反而行之有效。所以赵高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李斯也不出意外地拒绝了。可是,李斯只是“怒斥”赵高这是“亡国之言”,并没有对赵高怎么样。

政治老油条赵高显然明白这其中蹊跷,进一步从“才能、谋略、声望、功劳,以及和扶苏关系”这五个方面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从而给李斯进行厉害分析。并把与李斯政见不合的扶苏、蒙恬等人想象成睚眦必报的小人,下危机,找痛点。赵高的话终于说到李斯心尖上了。

晓之以害还不够,还要动之以利,赵高一方面趁热打铁,给李斯继续施加压力,说自古以来秦朝的丞相就鲜有善终的;另一方面积极给李斯灌心灵鸡汤,人生命运要靠自己争取。最后抛出了李斯心底最在乎的诱饵:永葆富贵!

李斯长叹一声,再仰天长哭。也许李斯的哭声中包含着愧疚、无奈、悲凉、哀叹等。但不管怎么说,李斯被赵高说服了。

三人联手之下,沙丘政变出乎意料地顺利,历史的悲剧开始循环进行。

尾声

沙丘政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可惜了秦始皇打下来的大好江山

后来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李斯被深厌其烦的胡亥处死,胡亥被“指鹿为马”的赵高杀害,而赵高也被自己扶持的秦王子婴清除。子婴还没来得及坐稳皇位就被刘邦攻入关中,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彻底灭亡。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王朝都会有其兴衰消亡的过程,大秦帝国如流星般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只是说,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沙丘政变确实是秦朝国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尤其让人心生感慨的是,人性在权力和欲望的过滤后,显得那么泾渭分明,扶苏、蒙氏兄弟用一种委屈而又悲壮的方式散发着人性中的光辉,而赵高、胡亥、李斯用一种扭曲的得意而又可怜的方式表现着人性中的丑陋。举头三尺有神明,终究他们也没有逃脱过命运和历史的制裁。

作为一个历史看客,我们无法回避历史中阴暗的一面,但那更应该是我们努力向着阳光生活和成长的警钟和鞭策,如果黑暗的存在不是为了映衬光明,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