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相张九龄到底有没有预言过安史之乱呢?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1 14:55:38
  • 栏目:历史
  • 来源:
  • 5309 人围观

现代很多人说张九龄很有先见之明,曾经预言过安禄山这人在未来必反。因为他们的理由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到蜀中避难的时候,曾经回想到张九龄昔日的这番劝谏,他十分地后悔当初自己不听忠臣之言。为此,唐玄宗还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老家曲江祭祀已故多年的张九龄。然后,这件事情明确地在史书上。另外,唐人笔记当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唐玄宗的名曲《雨霖铃》不是感念贵妃所做,而是悼念张九龄而作。至于唐玄宗为什么要写《雨霖铃》来悼念张九龄?显然是因为他悔不当初,没有听取张九龄的忠言。

问题来了,张九龄当年说的忠言到底是怎么样呢?这事情得从开元二十四年的四月说起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派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征讨奚与契丹说起来,那会儿安禄山刚被他的第一任义父兼恩人张守珪提拔不过四年。可以说那会儿的安禄山属于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所以,那会儿安禄山大概求胜心切,急于冒进。结果,他吃一个败仗回来。于此,张守珪自然很生气,气得直接下令想要将安禄山斩首问罪。但是,他转念一下又觉得安禄山在这次战役的表现算得上英勇。于是,张守珪收回了命令。关键,张守珪可能也觉得自己没有问过圣上的意愿就直接下这样的军令也不合适。毕竟,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讨击使兼左骁卫将军了。虽然这两个职位跟安禄山后来的那些官爵不能比,但是这两个职位也不低了。这横竖也是一个将军啊。所以,张守珪考虑一下之后,他直接派人把安禄山送到了京师,让唐玄宗来做最后的裁决。

于此,唐玄宗方面想着放安禄山一马算了。因为唐玄宗大体上也认可安禄山在那场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但是呢,时任宰相张九龄觉得唐玄宗的做法不合适。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一切应听主帅当时下达军令来裁决。如果那场战役的主帅张守珪在事后,他已经下达军令要处斩安禄山了,那么陛下要就应该按着张守珪的意愿来嘛。于此,唐玄宗显然没有认可。而唐玄宗不认同张九龄这番话的因素除了他觉得安禄山那会儿是一个人才之外,很可能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可能对张九龄的这番本身就不满意。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显然应该大于臣,那张守珪的意见自然也不应该比君上更重要。张守珪注意到这点而没有擅作主张,可惜张九龄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那会儿张九龄的忠言对唐玄宗来说,可能有点刺耳。另外,开元二十四年呢,唐玄宗还因为废立太子瑛的事情跟张九龄闹过一点不愉快。大体上,就是唐玄宗想要改立太子,废了李瑛。而张九龄觉得太子李瑛没有犯什么特别明显的错误,陛下不应该无辜地废太子。关键的关键,张九龄的口才实在太好,在改立太子的事情上,生生把唐玄宗怼得哑口无言。于此,唐玄宗心里挺忿忿的吧。

张九龄

在安禄山的问题上,唐玄宗愣是没有理会张九龄的意见。然后,张九龄一如既往地怼皇上,直接说:"军令就是军令,安禄山是违了军令,就该被斩首。这人一定要杀,不杀是乱法度。另外,我看安禄山的面相不是很好,一看就是一身反骨,您现在不杀他,以后一定会留下祸害的。"于此,唐玄宗也很气,直接回怼说,"老张,你最好适可而止,我看你是用晋代王夷甫看石勒的那种眼光看安禄山嘛。你这话实在说过头!"

这里要说一下,唐玄宗回怼张九龄的这话呢,有点暗搓搓在骂人的感觉。王夷甫,就是西晋末年有名的搞事精王衍。王衍出身于名门琅邪王氏,属于年少成名,文采出众,其人的官运也很好,他当过西晋的司空、司徒和太尉。但是,他为人为官都很喜欢高谈阔论,跟着处理实在的事情很少。所以,他在西晋末的口碑方面不是太好。关键,石勒击败晋军之后,他还逮到了王衍。然后,石勒就问了他很多西晋的事情。王衍各种甩锅,甚至还劝石勒称帝。这事直接把石勒给雷翻了,搞得石勒忍不住说出诸侯亮怼王司徒的明言,说:"吾行天下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简直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完着,石勒就下令杀了王衍。

显然王衍,这位王司徒在人品方面也不怎么样,跟张九龄的人品真是也没法比的。但是,唐玄宗却拿王衍比张九龄。其实,咱们也可以看出唐玄宗那会儿对张九龄的态度已然是挺厌烦了。所以,唐玄宗后来不仅赦免了安禄山的罪责,还罢了张九龄的相位。当然,这事情也让后来的唐玄宗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张九龄的忠言。不过,张九龄那会儿的忠言说是针对安禄山的预言,不如说是针对唐玄宗的劝进。开元二十四年那会儿,安禄山属于事业刚起步,连一个节度使都没混上,在那一众的节度使当中,他显然不算大人物。关于安禄山那会儿的处理,其实唐玄宗和张九龄在博弈。博弈的核心嘛,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说,他可能想要强调天子之上,而张九龄大概是想强调天子也不可乱法度。最后的结果,唐玄宗暂时赢了张九龄。但是,安史之乱后,他才发现张九龄的观点是对的。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