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国家,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社会等级制度在西周时期形成,在今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更是贯穿其中。社会等级将人们划作三六九等,不同的等级下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我国自古就有四民的说法,“士、农、工、商”四民为良民,四民之下则为“贱民”。
封建社会对于“贱民”在法律上有了相关的规定,除了法律规定的一些“贱民”之外,还有一些就是传统观念中从事一些低级职业的人,也被认为是贱民,比如明清时期山陕的乐户、江浙的丐户、广东的疍户、江西的九姓鱼户等等,这些虽然在当时的律法中没有规定,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当时的朝廷,都会认为他们是“贱民”。
“丐户”这种贱民据说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在光绪《余姚县志》中就有关于堕民的记载“宋南迁,将卒背叛……其余党焦光瓒等贬为堕民……其类有二:一曰丐户……”。丐户的名称也有很多,在元朝之前被称为堕民,元代称之为怯怜户,在元之后都以丐户相称。而且不同地方的不同丐户,也有着不同的称谓,浙江的丐户称之为堕民、堕贫,也有称之为轿夫等等。
“丐户”以丐相称,那丐户又与乞丐有什么关系呢?
丐户与乞丐
丐户与乞丐虽然都有“丐”字,但就社会地位上来说乞丐比丐户要高多了。
乞丐专属讨饭之人是从宋朝开始的。乞丐是那些因为贫困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靠乞讨谋生的人,他们虽然乞讨卑微,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仍然是属于平民的阶层,只不过是生活过得不如意而已,在社会地位上与普通平民并无不同。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丐头”来对乞丐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见过“丐帮”这样的组织,其实丐帮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没有小说的那么多绝世武功和绝世高手而已。清朝末年就有许多丐帮组织,比如蓝杆子、黄杆子、穷教行等等。
在明清时期,丐户的地位非常低,在一些地方的官规族约和乡风民俗中对丐户定了许多苛刻的禁忌,比如说,要禁止丐户入学、禁止丐户进入仕途、禁止丐户的人从事工商、禁止丐户和平民婚配,甚至还禁止昂首阔步、禁止高声说话等等。在这些规定中,丐户连高声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其地位低下。
明朝冯梦龙写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若数着良贱二字,只说娼、优、隶、卒四般贱民,倒数不着那乞丐,看来乞丐只是没钱,身上却无疤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丐户和乞丐是不同的两种概念。明朝王士性写的《广志绎》中有提到“四民诸生皆得役而骂之”的说法,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可以随意辱骂他们,甚至可以殴打。还有“即乞人亦凌辱之,谓我贫民非似惰民也。”就是说连乞丐都会欺负他们。可见丐户的地位甚至都比不上乞丐。
乞丐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丐户又是怎么来的呢?
丐户来源
丐户的来源一般有这三种:一是宋明间的战俘,二是受到株连的犯官、罪臣,三是由于战争或者自然灾害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叛军和战俘
大宋和金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有不少人投降了金国。每个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臣民背叛,不仅仅官方对待叛徒的惩罚严厉,普通百姓对叛徒也颇为不齿。丐户的来源之一是宋朝的将领焦光瓒率领部下投降了金朝,宋人非常愤恨,将其后人贬为贱民。这种说法是源自明朝的徐渭,他在《青藤书屋文集》中说“不知其(丐户)所始,相传为宋罪俘之遗,自云宋将焦光瓒部属”。
在《辞海》中,对丐户的解释是“元军灭南宋后,将俘虏及罪人集中于绍兴等地演变而成”。还有人认为丐户是元朝末年的张士诚、陈友谅等等这些人的后裔,无论是元朝、还是明朝都把他们看做是“俗之瘤”,这些人是影响统治的毒瘤,遂将他们也贬为丐户。
犯官和罪臣
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朝代,对于受到株连犯官和罪臣的处罚都十分的严苛,不仅仅是他们本人,而且对其家属,甚至是朋友、邻居都会受到株连。
许多犯官、罪臣的后代都被禁止为官,《清波杂志》、《元史·选举志》、《魏书·刑罚志》等等这些史籍中都有所记载。尤其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和朱棣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杀了很多政敌,比如朱元璋为了皇权的集中杀了好几任宰相,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对建文帝的死党加以打击。不仅仅是这犯官本人,只要与之有所关联的人都有可能遭到牵连,而导致自己身份的改变。
无业游民
这里所说的无业游民,不仅仅指的是自己不愿意劳动的人,更多的是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造成的。有宋一代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了社会中有许多无田可种的人,农村人口流失,流离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到城市中寻找一些贱业来做,比如说民间的婚丧中的一些人、还有一些鼓吹手、轿夫等等,这些都是丐户的一种。
其他“贱民”
除了丐户之外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其他贱民,丐户属于的就是没有律法规定,但是被传统民俗认为是“贱民”的这一类,这种类型的贱民还有九姓鱼户、丐户、乐户等等,还有就是律法中规定的贱民。
明文规定的贱民身份
《清史稿》记载:“四民为良,奴仆及娼优为贱。凡衙署应役之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长随与奴仆等。”
我们现在所羡慕的一些职业,比如说衙役,在我们看来这些人是古代的公务员,但是在当时人看来这些人都是一些所谓的“贱民”。《大明律》规定了这些奴仆、娼优只要是出手殴打了“良人”即“士农工商”四民则罪加一等。
传统民俗中认为的贱民
九姓渔户、伴当、乐户等等,这些虽然在律法中没有规定他们是贱民,但是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他们就是贱民,而且他们自己也认可了这种身份。
值得一说的是,在明清时期一些农民因为生活穷困而娶不起媳妇,被迫入赘到地主家,而且还要立下书约“填宫二十二年”以此来当做是娶妻的聘礼,无论是生男的还是生女,都要听从主家安排。这种情况下赘婿也被认为是贱民。
丐户贱籍的废除
丐户贱籍的废除是在雍正时期。《清实录》记载,江苏巡抚上奏“苏州府属之常、昭二县,旧有丐户,不得列于四民。迩来化行俗美,深知愧耻,欲涤前污,请照乐籍、堕民之例,除其丐籍,列于编氓。”自此江苏的丐户贱籍就得到了废除。
雍正帝当时正在广施皇恩,而且正在整治吏治,废除贱籍正是雍正帝改革前朝弊病的手段之一。而且,刚登基的雍正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是由于雍正政权的真伪存疑,一方面是康熙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甚大,这些都为雍正的稳固政权,树立威信造成了影响。在废除贱籍之后,雍正的声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获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本。
废除贱籍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慢慢废除的。最开始废除的是乐户的贱籍,在雍正元年三月被监察御史年熙提出,由此揭开了废除贱籍的运动;随后在雍正五年四月伴当、世仆的贱籍也随之被废除,随之就是在雍正八年,丐户的贱籍被废除。
贱籍的废除可以提升了“贱民”的地位。“除贱为良”还可以大幅度的解放生产力,让本来不能种地务农,只能从事一些贱业的人可以去从事社会生产,这对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常有力。
虽然名义上将贱籍废除了,但是一些贱户的地位依旧没有提高。废除贱籍本身就是为了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巩固统治,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贱籍的歧视。贱民存在了上千年,虽然贱籍受到了废除,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传统观念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废除的。雍正帝前期已经将丐户的贱籍除去,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当地豪绅的阻挠,丐户并不能够顺利参与科考。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朝廷虽然废除了贱籍,却没有给提供给他们改贱为良的社会条件,只是单纯的让其放弃所从事的“贱业”。他们这些人虽然在律法上被承认是良民,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是“贱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