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6 08:39:43
  • 栏目:历史
  • 来源: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 6846 人围观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02)——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上文《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沉默中的等待》中讲到,吐蕃在公元764—776年,三年间,先后占领了凉州(甘肃武威)、甘州(甘肃张掖)、肃州(甘肃酒泉)、瓜州(瓜州县),并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占领了沙州(敦煌)。

对于吐蕃移风易服的“蕃化”统治,河西唐朝遗民进行了多次武装抗争。

敦煌文献记载,因不堪忍受官吏的剥削和驿将王令诠刻削驿户。生活无着的驿户汜国忠、张清,于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夏,率众暴动。

民众夺取了战马铠甲,迫使吐蕃贵族纵火烧屋,“伏剑自栽,投入火中,化为灰烬。”

短短三夜间,起义民众击穿了,酒泉到敦煌间的重重关卡,使得“东道烽烟,烟尘莫知”,“蕃官慢防,不虞祸至,人力散乱,难于力争。”

最后,义军夜袭沙州,突破城防,杀吐蕃官将多人,守将“节儿”(官职名称)自焚而死,吐蕃僧官四散逃匿。

但在吐蕃军队与河西大族的联手绞杀下,民众自发的暴动都被迅速扑灭。

认识到了河西大族巨大的影响力后,吐蕃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将河西大族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

这种统一战线的政策,很快便收到了成效。在大族豪门的协助下,吐蕃迅速稳定了在河西地区的统治。

但这一政策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即吐蕃必须要有能力保持强势地位,以震慑河西大族。

一旦吐蕃的强势地位不在,很难保证拥有重权的大族们,不会爆发出剧烈的“破坏性!”

之后的80余年间,吐蕃一直都良好的保持了其强势地位,河西大族也与吐蕃统治者之间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心向大唐的暗流,就像春天冰封下的河水,默默等待着一声春雷的降临!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一、归义初成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属于张议潮,也属于河西唐人的机会终于降临。

辉煌了接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在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手中轰然崩塌。

随着,吐蕃国内陷入党派内斗,地处边疆的河陇地区,也沦为吐蕃军阀自相残杀的战场。

自命为大相的陇右军阀“论恐热”与鄯州(青海西宁)节度使“尚婢婢”,展开了长达24年的血腥搏杀。

在这段血火交汇的岁月里,论恐热“大掠河西都、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惨烈的战争不但让河西唐民坠入地狱,其他族裔也深受其苦,唐军趁机收复了陇右的三州七关。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张议潮趁吐蕃军阀互相攻杀,势力衰微之际,联合安景旻、阎英达供同举事。

《资治通鉴》记载:“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

不过一天时间,便驱逐吐蕃守将,占领沙州。河西地区最晚陷于吐蕃的沙州,又最早光复。

举起“驱蕃归唐”大旗的张议潮,何以如此顺利的便起义成功呢?

要知道,沙州历来均为河西重镇,吐蕃为了得到沙州,甚至不惜围城十一年之久,可见其志在必得之心。

沙州归入吐蕃后,以吐蕃僧相(钵阐布)之尊,也曾数次亲赴沙州,督导抄经和吏治推行。甚至有学者考证,沙州之围期间,吐蕃赞普都曾亲自督战。

即便此时,吐蕃已是残阳末日,但沙州守军也不至如此孱弱不堪。

沙州吐蕃守军的脆败,只能从领导起义诸位首领的家族背景来分析!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二、张议潮的家族背景

张议潮的身世,新、旧唐书皆无记载,两唐书也没有为他立传。

只有《册府元龟》中记载“沙州陷蕃后,有张氏世为州将”。这个“世为州将”的张氏是否为张议潮家族,目前尚不得而知。

既然史书有缺,有关于的张议潮家族情况的描述,只能通过其他资料来进行侧面了解。

《周故南阳郡娘子张氏墓志铭并序》中记载:“其先著姓张罗之后,因而氏焉。家本长安万年县,子孙因官,寓居沙州,遂为敦煌人也。高祖讳谦逸,赠工部尚书。高踪出俗,劲节冠时,誉满公卿,笑看宠辱。属以揭胡屯集,陇右陷腥俗之风;国耻邦危,尘外伴逍遥之客。”

这段墓志铭,读起来有点费劲,我大概解释一下。

这方墓志铭是张议潮的侄子张淮深女儿的墓志,其中提到“其家,本是长安万年县人,因在沙州为官,成了敦煌人士。”

“高祖讳谦逸”所指张谦逸,就是张议潮的父亲“工部尚书”是张议潮任归义军节度使时,唐朝对其父的赠官,并不代表其父曾在唐朝为官。这是一顶荣衔帽子,专门给死后人戴的。

张议潮之父张谦逸,一生都生活在吐蕃治下,不但没有在唐朝为官,反倒是在吐蕃官职赫赫。

敦煌文书《药师琉璃光如来赞并序》记载:“则有清河张,敦煌郡大都督赐紫金鱼袋并万户侯,其公则威光奕奕,……授赐南朝,拜谢重恩;腾星进路,德奉天庭,承恩回还,……则有都督夫人安氏,岁在异初,花姿发艳,似春沼之开莲;素质凝辉,等秋地之堪同;念金兰义切,恩结发情深。”

其中,清河张氏便指的是张谦逸

可见张议潮之父官至大都督之职,相当于唐朝沙州刺史,是当地唐民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

其父还曾奉召至拉萨朝见吐蕃赞普,敦煌保存的一卷藏文文献中,曾提到张议潮随其父到过拉萨,后其父因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死于途中。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敦煌壁画中的吐蕃人形象

按照吐蕃“其设官,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焉”的惯例,张议潮回沙州后,很有可能接任了大都督的位置。

而和他一同举事的安景旻、阎英达二人,一个是沙州副都督,一个是沙州副千户长

也就是说,沙州起义的领导人,分别是当地非吐蕃的军、政最高官员(沙州千户长由吐蕃官员担任)。

为什么说是非吐蕃的最高官员呢?

因为,安景旻是生活在沙州的粟特人后裔,而阎英达则是当地通颊部落的代言人。

所以,这次沙州起义从发起者的角度上看,是一次反抗吐蕃的民族大联盟。

我们之前引用的敦煌文书《药师琉璃光如来赞并序》上记载,“张谦逸的夫人为安氏。”

敦煌安氏本就是粟特人,目前尚不清楚张议潮母亲(安氏夫人),是否和安景旻有亲戚关系。

但其实,是否为直系亲属并不重要,只要有族亲这层关系也就足够了。

干起兵造反这种买卖的,互相之间有一层真真假假的亲族关系,确实能够更好地获得信任。

也就是说,在沙州谋划起义的首领。

既是沙州的高层官吏,又有军方背景,还是反吐蕃的各民族统一战线。

凭他们对沙州军政态势的熟悉,再以有心图无备,难怪沙州守军会如此脆败了。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游走于西域各地的粟特商人

在唐史中,一直都对张议潮的身份讳莫如深。

仿佛说出他曾在河西吐蕃政权身居高位之事,会影响其光辉的形象。

其实,从张议潮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曾为沙州大都督又能如何?并不能抹杀他一心向唐的赤胆忠心。

张议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功是功,过是过,既不能相互掩盖,也不能互相抵偿。

公元848年,在两位生死弟兄的协助下,时年已五十岁的张议潮,只用了一天,便完成了克复沙州,驱逐吐蕃的梦想。

但现实是残酷的,驱逐了沙州守将,比不代表已经功成名就,一切高枕无忧了。

已至天命之年的张议潮,才刚刚踏上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三、克复二州东向归唐

沙州周围的吐蕃军队,当然不能坐视张议潮变天。就在光复不久,吐蕃将领,便调动军队开始围剿沙州。

所幸,吐蕃军队也不再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了。

经过多年安定的生活,吐蕃军队的血勇之气已暗淡了下来。

更何况,在远离本土的河西地区,吐蕃军队中充斥着大量,其他族裔的战士,如回鹘、党项、吐谷浑、粟特。

当吐蕃如日中天之时,这些其他族裔的战士,都是军中忠实的斗犬。而现在,斗犬们自己都各怀心腹事,他们的利齿不一定想咬向谁呢?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洪辩法师塑像

除此之外,沙州的高僧洪辨法师,虽然身为吐蕃“知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

但他却“远怀故国,愿被皇风”,在沙州举事之初,便利用佛教的影响,四处奔走呼号。

千万不要小觑洪辩法师,佛教领袖的能量,沙州历经数代朝代更迭,唯一持续不倒的便是佛教信仰。

周边所有种族,几乎全部信仰佛教。

这使得,洪辩法师在任何族裔中,都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有了他的支持,张议潮更是如鱼得水。

果不其然,周边的吐蕃军队一调动,张议潮马上就得到了情报。

张议潮的部队,虽然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他却没有采取收缩防守的方式。

他心里很清楚,兵法有云:“守城必有援军”。

沙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孤城,不会有任何人前来援助。

现在,其他各族都抱着观望的心态,如果战事绵延不绝,难保到时不会发生各族一起上前,在沙州身上撕咬一块肉的事情。

只有奋起孤军速战速决,让其他各族认识到,吐蕃已是外强中干,不足为惧。

只有这种死中求活的战法,才能救沙州百姓于水火之中。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凭借着情报来源的顺畅,张议潮在沙州城中做了战争总动员,招募居民为义勇协助防守。

而他则尽起城中之兵,亲自领军出城与吐蕃决战。

吐蕃将领万万没有料到,张议潮会主动出击,措手不及下,被沙州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张议潮见状,让军队高呼驱逐吐蕃的口号,各部族士兵见蕃军势败,有的四散奔逃,有的干脆就直接临阵倒戈,对周围的吐蕃士兵白刃相向。

吐蕃将领见势不妙,领着残兵向瓜州逃窜,张议潮穷追不舍,趁势夺了瓜州城(酒泉瓜州县)。

初步稳定了沙、瓜二州的控制权后,张议潮的目光望向了遥远的东方——大唐

但这条东归大唐的道路,却是险境重重。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想要与关中联系,必须跨越尚在吐蕃手中的(酒泉)、(张掖)、(武威)三州。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但寄希望于,通过归唐振奋民众心态的张议潮已迫不及待。

敦煌藏文文献记载:“敦煌、晋昌,收复已讫,时当大中二载,沙州既破吐蕃。遂善押衙、高进达等驰表函入长安城,以献天子”。

为增加成功的概率,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节。他们身上秘藏上奏蜡丸,化妆为各色人等,取不同的道路向东进发。

其中,还包括一支由洪辩弟子率领的队伍。他们假借东向取经,希望借助信仰的力量,在险阻未知的道路上,获得些许方便。


参考书目:

《张议潮传》_田廷柱;

《张议潮史迹新探》_陆离;

《张议潮与吐蕃文化》_张延清;

《唐末沙州_敦煌_张议潮的起义》_金启综;

《略述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起义》_齐陈骏;

《吐蕃对敦煌石窟影响再探_吐蕃因素下的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_沙武田;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