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东汉外戚专权导致王朝黑暗衰落,其实,西汉的外戚势力也不弱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7 18:13:10
  • 栏目:历史
  • 来源:历史的脉动
  • 7345 人围观

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美好片断,汉朝雄风,文治武功,迸发出勃勃勃生机,后世的王朝中,也只有唐朝可以与其相媲美。

汉朝分两部分:西汉(又称“前汉”)和东汉(又称“后汉”),西汉创建者为布衣刘邦,东汉创建者,则是刘邦的后人,汉朝宗室刘秀。

众所周知,东汉立国仅仅六十年后,朝政便被外戚与宦官势力所把持,此消彼长的势力,络绎不绝的争斗,将王朝拖入死胡同。东汉的外戚接二连三的登场,窦氏、邓氏、梁氏,你方唱罢我登场,权势熏天,皇帝都为之侧目。

东汉深受外戚专权之苦,作为它的前身,西汉王朝的外戚政治又是如何呢?

吕氏专权,汉高祖刘邦纵容的结果

刘邦出身于秦末沛县的小亭长,家里贫穷,没有多少资本,可是他偏偏交了好运,娶到了外来移民、富裕大户吕太公的女儿吕雉为妻。趁着秦末天下大乱之际,自小就不安分的刘邦,也拉起队伍进行创业。几经生死,栉风沐雨七八年,五十四岁时方才当上皇帝,创业成功。跟他一道打拼天下的元勋重臣中,也只有大谋士张良出身高贵,并懂得进退。

都说东汉外戚专权导致王朝黑暗衰落,其实,西汉的外戚势力也不弱

(刘邦)

帝王们,都是把天下当成私有财产,与他们在一起,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刘邦在王朝创建之后,可以说就没睡过安稳觉,他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充满着不安,首先在他的卧榻旁,还有数个异姓诸侯,他们个个勇武,拥有强大的武装,更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才能。这样的人存在一天,都是王朝的威胁,刘邦便费心劳神地对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皇后吕氏也是出了大力气,先后弄死了楚王韩信与梁王彭越。

刘邦看到了自己的发妻吕后不是一般的女人,对付那些对老刘家江山有威胁的功臣,吕后绝对是自己的贤内助。

刘邦尽管对小美人戚夫人爱得死去活来,但他不是糊涂虫,他知道这位爱姬始终是个小女人,自己一旦崩驾而去,如果后事交由她来处理,老刘家的江山就玩了,她是驾驭不了那些功臣的。

在权衡利弊后,刘邦还是没有废掉不中意的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位,更没有对发妻吕后有一丝的怀疑,他指望着吕后能够既善待戚夫人母子,又能镇服功臣集团,尽心辅助助刘盈做好皇帝。

可是他千算万算,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吕后不是省油的灯,她的权力欲望不比刘邦弱,为了手中的权力,她故意把皇帝刘盈吓死,将赵王刘如意毒死,将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逼死。

当刘邦的亲儿子们被灭掉一半后,吕后放心地开始专权,并大封吕氏家族成员为王为侯: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庄为东平侯,吕荣为祝兹侯。

专门护卫皇室的禁军:南军、北军皆被吕氏掌管,朝中重臣,不服从吕后的被免,臣服的留任。

为了装点门面,吕后还将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扶植为皇帝,端坐在朝堂之上,做她的提线木偶。

都说东汉外戚专权导致王朝黑暗衰落,其实,西汉的外戚势力也不弱

(吕后)

窦氏家族,影响两代君王

吕氏覆灭后,功臣集团又从外地藩王中,选择了代王刘恒为皇帝。面对一帮权势汹汹的功臣,汉文帝只得好生地安抚,采取明升暗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缓地、逐一地解除他们的权力。

文帝之后,景帝继位,他施政时,发现自己的母亲,那个失明的窦太后,对西汉朝局的影响,在无形之中也是十分巨大的。窦太后好黄老之术,景帝虽然对儒学也感兴趣,并想任用儒生,碍于时局的现实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动作。汉武帝即位之初,年少气盛,马上进行改革,重用儒生赵绾、王臧,这两个人也是书读得太死,有些傻了,没有看清形势,卖力地给汉武帝出改革意见,触怒了窦太后,将他们收拾掉,给锐意改革的汉武帝当头一棒,只好暂时将改革搁置起来。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皆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史记.孝武本纪》)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窦氏外戚并没有做出危害王朝,危害国家的事儿,除了”黄老治国“之策外,皇帝在朝政的其他方面还是完全拥有自主权的。

武昭宣时代,皇帝掌控的外戚政策

汉武帝亲政之后,利用母家王氏及舅家田氏,对抗窦氏斗得两败俱伤,窦婴被灭族,田蚡受到惊吓,而病发身亡,王太后被汉武帝禁止过问朝政,外戚全都蔫败下去。

汉武帝趁机又扶植卫氏:卫子夫为皇后,卫青为大将军,“卫氏为侯者五人”。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则为大司马,霍去病擅杀二千石将军李敢,汉武帝居然不深究。在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便任命其弟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甚见亲信”。汉武帝临终前,“以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受诏辅少主”,成为辅政四大臣之首,影响昭帝朝二十余年,并以谋反罪,将辅政的太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诛灭。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霍光做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急于求成,想从霍光手中夺取权力,霍光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以“昌邑王昏乱,恐危社稷”为名,建力主废掉昌邑王的帝位,“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废掉昌邑王之后,霍光又做主,从民间找来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刘病已)当皇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刘询十分惧怕霍光,“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甚已”,每次霍光给宣帝驾车,刘询都“如芒在背”。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权势熏天。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霍光有不臣之心,有压制皇帝的过分举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昭宣两帝都对他很畏惧。

辅政宣帝朝六年,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寻找机会,将霍氏家族势力剪灭,汉朝的朝堂上,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外戚势力微弱的时期。

都说东汉外戚专权导致王朝黑暗衰落,其实,西汉的外戚势力也不弱

(汉武帝)

王家势力膨胀,西汉江山被葬送

元帝以后,皇帝暗弱,外戚势力再次抬头。元帝死后,王皇后被封为太后,兄弟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崇为安成侯。

数年之后,汉成帝一次性地封五个舅舅为侯,被称为“五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五侯。”,而汉成帝又封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汉书.元后列传》)。
王家势力日益壮大,外戚势力渐渐失控。王氏弟兄子侄,排斥异己,去除反对者,“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汉书.元后列传》)。

王凤之后,王家兄弟子侄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后继任大司马大将军,“三世踞权,五将秉政,天下辐凑自效”,外廷的丞相已成摆设,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西汉正式废除丞相一职,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共为“三公”,而三公之位皆在王家子弟手中。

丞相职位的取消,标志着自武帝出现的内朝权力进一步扩大。当年汉武帝设内朝,是为了牵制外朝权力,使内外朝权力达到平衡。不争气的后代汉哀帝废丞相,则意味着对内朝权力的一切制衡力量都消失,内朝彻底胜利,外朝彻底失败,这就为居于内朝的外戚势力进一步壮大铺平了道路。

自丞相职位被取消后,不到十年时间,王氏外戚就完全控制了政权,王莽由“安汉公”升为“假皇帝”,并于公元8年12月,篡汉自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朝”。

都说东汉外戚专权导致王朝黑暗衰落,其实,西汉的外戚势力也不弱

(皇帝宝座)

西汉王朝外戚现象的总结

西汉后期外戚上台,最终取而代之,将刘氏赶下台,是在刘氏皇权势小,又无强劲的外朝辅助的情况下实现的。追根溯源,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内外朝制度,及从汉初重用外戚的传统,则是外戚夺权的根本保障。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富于谋略,无论是以刚还是以柔的手段,都能将外戚的权力约束在一定范围内,但从元帝时,刘氏皇帝就昏庸软弱者继立。

使用外戚这种制度,本是西汉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不断探索的结果,但探索来探索去,即使是被认为再完美的制度,在皇帝素质低下,难担大任的情况下,皇权照样还是易手。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朝来朝往,“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根本所在:人治的王朝终究难以长久,唯有法治才能长久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