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1 20:20:40
  • 栏目:历史
  • 来源:杜少说历史
  • 5890 人围观

一、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王祥、郑冲

公元265年,即曹魏咸熙二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开启了晋王朝。在魏晋嬗代之际,许多原曹魏大臣纷纷改换门庭,投入司马家门下,为司马氏的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劳。为了回报这些功勋故旧,司马炎大封功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开国十一公爵:

《晋书 武帝纪》: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

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晋武帝司马炎像

由于原晋王司马昭是在篡位前夕突然离世,司马炎从被立为太子到篡位登基,不过半年的时间。因此,司马炎没有自己的执政班底,其封赏的十一公爵中,几乎都是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留下的旧臣。而且从年龄和辈分上讲,除侍中、济北公荀勖外,其余公爵多为武帝司马炎的叔伯辈。然而,仔细看这份公爵名单,可以发现,有两个人的过往经历与其它众人格格不入,这两位就是睢陵公王祥和寿光公郑冲。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九位功臣在魏晋嬗代之际的表现:石苞,司马师一手提拔之人,长期驻守淮南前线。陈骞,帮助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后镇守荆州前线,石苞和陈骞多次在魏末帝曹奂面前劝其禅让帝位,为西晋开国居功至伟。贾充,实际上的西晋开国实权第一人,为司马昭除掉魏帝曹髦,是司马昭临死前指定的托孤重臣。何曾,在司马懿时期就倒向司马氏,后来与司马师一起策划废除了魏帝曹芳。荀顗,司马师的心腹,在司马师刚刚掌权之际提醒司马师注意地方势力,后来淮南第三叛之时受司马昭委托坐镇洛阳。裴秀、荀勖,二人原为曹爽故吏,后投入司马昭门下,俱为心腹,同掌机密,后参与策划司马炎篡位。王沈,也是曹爽故吏。后投靠魏帝曹髦,结果在曹髦要诛杀司马昭之际,临危背主,直奔司马昭府邸高密,因而获得司马昭重用。卫瓘,被司马昭倚重,帮助司马昭平定钟会、姜维叛乱。

而王祥、郑冲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其他功臣为司马氏竭心尽力、鞍前马后之时,这两位却无任何功劳,仿佛司马氏篡位跟他们毫无关系一般。可以说,直接“躺进”了功臣名单。

西晋王朝,依东汉旧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在三公之上,又设立“太宰”、“太傅”、“太保”为三上公。同时另设最高军职“大司马”和“大将军”。这八个职位合称“八公”。“八公”按地位依次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可以看到,王祥是新朝太保,郑冲则是太傅,二人超过了其他九位功臣,直接位列三上公,地位尊崇。而后来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在编写《晋书》的时候,更是将王祥与郑冲放在了列传第三的位置(列传第一、第二皆为后妃),变向承认了二人诸臣之首的地位。

王祥、郑冲,究竟有何魔力,在对晋朝无尺寸之功的背景下,直接成为公爵,备受荣宠呢?让我们先看看二人的经历。

二、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

王祥,出身于著名士族琅琊王氏。一提到琅琊王氏,就会想到日后名扬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的名臣王导。其实,王祥和王导是近亲。王祥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而王览的孙子就是王导。琅琊王氏可追溯至秦国大将王翦,后来王翦之孙王离的后代分化出了两支,即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二氏均为望族。到了魏晋嬗代之际,琅琊王氏虽不如后世那般显赫,但族内人才辈出,为后来成为东晋士族之首奠定了基础,比如王祥和其弟王览,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以及王祥族兄弟王雄的孙子王衍、王戎(竹林七贤之一),都已经声名鹊起。

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魏晋之际琅琊王氏主要人物关系图

王祥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他的孝顺。王祥生母去世极早,继母朱氏生了王览后,就时常虐待王祥。但是王祥却很孝顺,继母生病都亲自伺候汤药,整日衣不解带。继母在寒冬腊月想吃活鱼,王祥于是脱下衣服破冰捕鱼,结果当他卧在冰上之时,冰居然自己裂开,两条鲤鱼自己跳了出来,这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就出自正史晋书。继母又想吃烤黄雀,结果几十只黄雀“自投罗网”,飞进他的账目。乡族邻里都说这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了。

王祥的弟弟王览,很敬重哥哥。见到母亲殴打王祥,就主动扑到哥哥身上。母亲命令王祥的妻子干重活,王览就让自己的妻子也去做同样的事。朱氏知道后十分恼怒,想要毒死王祥,结果王览就抢着喝毒酒。而王祥知道是毒酒,却不忍违背母亲的命令,并且担心弟弟被毒死,于是兄弟二人争喝毒酒。朱氏见此,只得作罢。于是,兄弟二人孝悌之义的名声远近闻名,正所谓:

孝悌里中颂王祥,卧冰求鲤传四方。一片孝心感继母,王览效法敬兄长。

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王祥 卧冰求鲤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带着继母和弟弟王览离开了琅琊,来到了庐江避世,隐居了二十多年,不接受朝廷征召。继母朱氏去世后,王祥哀痛病倒。徐州刺史吕虔听说王祥大名,征召他为州别驾。王祥并不想应召,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的王祥,已经年近六十了。后来弟弟王览劝他,他才出山。徐州别驾,就成了王祥人生出仕的起点。王祥在任上干的很出色,徐州清宁,政令教化畅通无阻,百姓唱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虽然王祥的第一份工作做的不错,但是此时的他怎么看也不像能位列三公之人。后来,王祥被举为秀才,这位老秀才从温县令做起,一路做到了大司农。在曹髦登基之时,因为定策有功,拜光禄勋,封关内侯。所谓定策,是指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当时魏帝曹芳被大将军司马师废黜,王祥在曹髦被司马师立为新皇帝的过程中,为新天子写了简策,因而有了功劳,并非指王祥参与了废立的阴谋。之后王祥由于身体矍铄,老而弥坚,一路做官做到了司隶校尉,又从征毋丘俭有功,升任太常,封万岁亭侯。新帝曹髦喜爱儒学,常驾临太学,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此时年近八十,执手杖面南以师道自居,魏帝曹髦面北讨教。

三、儒学大师郑冲

郑冲,出自荥阳郑氏。荥阳郑氏可追溯自西周末年的郑国国君友,荥阳是郑国旧都。等到战国时期,郑国灭亡后,其后人就以郑为氏。西汉武帝时期,郑氏后人中出了大司农郑当时。到了东汉,这个家族以儒学立家,世代研习经史,以郑兴、郑众为代表。郑众的后人郑泰、郑浑,为汉末、曹魏名臣。

然而,郑冲的情况又很特殊。古时家族庞大,各个房头发展水平不一,荥阳郑氏虽为著名士族,但是郑冲这一支却不显赫,晋书记载他“起自寒微”。其实这并不奇怪,在魏晋甚至南北朝之际,很多士族出身的名臣都有少时孤贫的记载。但是只要出身士族,就算孤贫,也会深受儒学家风感染,长大后只要自身努力,无论血缘远近,都会受到同族长辈的提携指点。郑冲就是典型的例子,出身在荥阳郑氏,虽寒微,但是却博览儒学及百家之言。

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郑冲

等到曹丕为太子之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特意提拔了一批出身寒微之人,郑冲于是被征召,官至文学,累迁尚书郎、陈留太守。郑冲这个人,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形容,就是比较“佛系”,无欲无求。年轻时候,虽然有资貌声望,凡事必遵循于礼,但是却不刻意养名,不求美誉。而在陈留太守任上,也没有留下有才干、有气度的声誉。本人也不经营产业,自己吃饱穿暖即可。所以,郑冲虽然出仕较早,但是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直到大将军曹爽执政时期,才被再次征召任光禄勋。而他却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同孙邕、曹羲、荀顗、何宴等人收集《论语》各家注解,并编成了《论语集解》。

等到曹髦为帝时期,郑冲因为给曹髦讲习《尚书》,而被赏识,曹髦将其一举提拔为三公之一的司徒。当时他虽位列宰辅,但是却不干预世事,终日只给皇帝讲学。后来司马昭平定蜀国后,让贾充、羊祜重新制定礼仪、法律条令,二人都要向博学的郑冲询问。

四、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重视王祥、郑冲:道德楷模的作用

到了晋王司马昭执政时期,魏帝曹髦(即高贵乡公)光天化日之下被弑,以师道自居的王祥听闻后,公然哭着说“老臣没脸见人”。司马昭灭蜀后进爵晋王,王祥、何曾、荀顗去拜见司马昭。何曾、荀顗都对晋王司马昭行跪拜礼,只有王祥行长揖礼。他说:“我是魏国三公,司马昭是魏国的晋王。王只比三公高一级,哪有天子三公动不动给人臣下拜的道理呢!”

王祥孝道以及不拜司马昭的故事,历来争议不断,许多学者都认为王祥是演了一出好戏。我个人觉得,这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王祥何必要演呢?王祥携后母及弟弟隐居二十年,六十了才出仕,古人寿命不长,若要演戏,何不二十岁就开始养名出仕呢?而且到了魏末,王祥已经年近八十了,相比于那个遇事冲在最前、为司马家篡位竭心尽力、还惺惺作态称自己为“大魏纯臣”的司马孚,王祥更像是纯臣。

莫名其妙的开国功臣,从王祥、郑冲看魏晋嬗代之际道德楷模的作用

王祥

在魏晋嬗代之际,曹魏忠臣们都被清算,许多名门之后如何曾(曹魏太仆何夔之子)、陈骞(曹魏司徒陈矫之子),为了成为新朝勋贵对司马家趋之若鹜。然而,有些大臣自身实力有限,为了家族不坠,无法反抗司马氏,也无力改变历史浪潮,但自身又对司马氏篡位的行为甚为不满。于是,就有了王祥、郑冲这种人:尽量避开司马家,你篡你的,但我不支持也不反对。郑冲在晋代魏的过程中,唯一留下的记载,就是魏末帝曹奂禅位之时,派郑冲手捧策书而已,无任何其他表现。可能“佛系”的郑冲,早就厌恶了这场禅让闹剧了吧。

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武帝司马炎异常重视王祥、郑冲呢?刘备与法正的一段对话,也许可以解释此时司马炎的心境。东汉末年,刘备入主益州后,对名满天下却卖主求荣、主动投降的许靖很是不屑,不打算任用。这时候,法正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

三国志 法正传: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法正的意思是,许靖这种人,徒有虚名。但是如果想成就大业,就得养着他。因为许靖的名声好,只有这样天下人才会认为你尊重贤才。其实,就是吉祥物。而王祥、郑冲,对于武帝司马炎而言,也是吉祥物。

从王祥、郑冲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到,两人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两人都出身于名门大士族,虽然少年境遇凄惨,但是都深受儒学氛围熏陶,一个重孝,一个重礼,俱为道德楷模。

其次,二人都不是贪恋权利之人,有一定的避世思想。一个六十岁才出仕,一个不慕虚名,为政“佛系”。两人最终都不务实事,依靠给魏帝曹髦讲学、“坐而论道”而悠然自得。

最后,二人与司马氏都没有深交,王祥内心甚至反感司马氏篡位。

王祥、郑冲的这三个共同点,也正是晋武帝司马炎在篡位后,重用二人,将二人“抬进”功臣名单的原因。西晋李密曾在《陈情表》中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而不言忠。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天下,而晋朝的篡位过程实在过于难看,白日弑君,很难洗白。于是晋朝特别强调“孝”,而不言“忠”。司马炎清楚地知道,王祥、郑冲两位对晋朝没有任何功劳,同时跟司马家没什么深交,反而跟前朝皇帝曹髦有情谊。两位出身大士族,王祥已经八十岁了,郑冲六十岁,位高而权不重,年老而力衰,无心政事,而且又都是道德楷模,符合晋朝以“孝”治国的方针。因此需要将他们树立起来,给以高位,进可以消除司马家篡位的不利影响,退可以给天下贤才士人、依旧心向曹魏的旧臣树立榜样典范,收拾天下人心。这就是王祥、郑冲的作用。

有趣的是,王祥、郑冲,在晋朝建立后,也继续极力撇清自己与新朝的关系,意图挽回自己的形象,不想世人认为自己为司马家篡位尽了力。二人分别在晋朝初建的泰始年间上书辞官。几番推诿后,武帝司马炎让二人保留爵位回府邸,仍位同三公。王祥最终于泰始四年去世,家中清廉无余财,赐谥号“元”。郑冲则于泰始十年去世,谥号“成”。按《谥法解》,始建国都曰元,安民立政曰成,也就是说,王祥、郑冲死后,司马炎依旧肯定了二位开国功臣的地位,生为功臣,死亦为功臣,给他们的一生盖棺定论。有的时候,积极争取的反而不可得,而竭力避免的,却怎么都摆脱不掉。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