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5 01:43:08
  • 栏目:娱乐
  • 来源:木棍电影
  • 8867 人围观

再过几天,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电影《星际探索》即将在国内上映。本片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9月率先在北美上映,但评价比较一般。

2013年-2015年三年间,好莱坞生产出了三部高质量的太空科幻电影,而且都是名导操刀。分别是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诺兰的《星际穿越》,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如果单就获得奖项而言,那么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地心引力》无疑是最大赢家。该片在2014年斩获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7项大奖,小金人拿到手软。

《地心引力》刚刚上映之初,就被誉为“年度神片”。无论是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出奇一致的一边倒的惊叹和盛赞。

国内上映日期比北美晚了一个月,棍哥当时看完也是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太空电影,它甚至让我接近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地心引力》更适合的是那些科幻控、科技控、太空控,甚至是影像控、摄影控,而小清新、半影迷、腐女们似乎较难体会到它带来的从心到眼的震撼,而纠缠于其略显单调的剧情。当然,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你如果没有在IMAX大银幕观看本片,观感必然会大打折扣。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1 视效

自《阿凡达》开创3D电影的新纪元之后,当年有很多影评人说过,能再次达到真正意义3D的影片除《阿凡达》之外,只有《雨果》和《少年派》了。真正的3D,一定得让观者有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而这部《地心引力》之所以连卡梅隆大神都极力推荐,就因为它的3D效果确实已经达到了这种预期。而在影片太空的背景下,这种置身其中的极致体验让人叹为观止。为什么说它几乎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我在很多时候是个彻头彻尾的宅男。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不是我不喜欢旅游,我也去过很多地方,但可以这么说,地球上的任何旅游景点,不管是山水还是海洋,千篇一律的人头攒动、商业气息已经很难给我带来多大的享受和欣喜,过后也很快就忘了当时的感受,当然那些穷游者背包客去的人迹罕至边角旮旯或许不在此列。

只有太空或异星球能勾起我强大的好奇心和驱动力。如果有朝一日太空旅游的技术和费用平民化,我会毫不犹豫的前往。

而坐在IMAX银幕前观看《地心引力》,已有几乎完全置身于太空中的体验,俯瞰地球的壮美,遥望繁星的深邃,感受到宇宙的浩渺甚至是那种莫名的恐惧。这种前所未有的融入感和代入感确实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其实,了解了幕后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细节,会更加惊叹于影片造梦成果的逼真度。

首先,该片并不是像《阿凡达》那样,直接用3D摄影机拍摄,而是后期转制。不过,它是将实拍、特效制作和3D转制同时推进,据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拍摄流程和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影片中60%以上的镜头都是数字成像,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其实都是电脑制作出来。比如太空中的镜头中,只有演员的面部是实拍,宇航服及四肢以及头盔透明面罩全部为数字特效;太空舱中的舱门、按键也都非实景,甚至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女主角在舱中如婴儿般蜷缩睡着时的镜头有一条腿也是假的。

这种成像难度想想就觉得不明觉厉,效果更是让你看不到丝毫破绽,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电影技术的高端。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另一个创新的地方是,为了更好表现演员在失重情况下太空舱翻转腾挪的镜头,不是靠吊威亚拴钢丝,而是创造了一个叫“布光盒”的东西,四面贴上LED灯,模仿舱外的光影变化,人不动,盒在动,既能保证演员表演时面部表情更加自然,也能更真实的体现旋转时周围环境光线的变化。

总之,呈现在你面前的影像,虽然大部分都是假的,但你完全不会感觉的到。我想,此片之所以被称为“神片”,出色技术营造出来的逼真视觉效果是远比剧情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库布里克大师活到今天用现在的技术拍《2001太空漫游》,不知会有怎样更为令人瞠目的呈现。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谈到这部影片的视效,还少不了一个关键词“长镜头”——就是那种一镜到底没有画面切换的镜头。

阿方索·卡隆好像就是个热衷于长镜头的导演,我印象最深的长镜头就是他拍的《人类之子》中一个追车戏。观影之前,我也了解到开篇就是一个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简直是逆天。可一开演,我就被眼前的太空景象所震撼吸引,置身其中,竟然完全忽略了这个长镜头的存在。看着看着才想起来。

长镜头的运用在影片里很多,不管是主角的第一视角还是跟随演员在太空闪转腾挪,都强化了观影者的融入感和代入感。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2 剧情

对影片的指摘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其剧情。剧情确实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两位宇航员在执行科学任务时遭遇毁灭性事件,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设备和智慧,甚至依靠一定运气,做出一些牺牲,脱离险境,回到地球。

影片其实只有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两个演员,绝大多数时间又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一个人在表演。剧情没有任何铺垫,没有旁枝末节,一条叙事线从头到尾顺序下来。剧情的推进不能靠人物矛盾,只能靠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再去解决危机。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紧张的氛围就是关键。平心而论,说它全片无尿点或紧张到手心出汗略显夸张,但整体的节奏衔接紧凑,不拖泥带水。毕竟,在只有一个人物的情况下,让故事发展下去本身难度就很大。

而换个角度看,把遇险故事放在太空的背景下,也只有这样一到两个人物才能更能凸显出太空故事的某种主题:宇宙如此浩瀚,人类如此渺小。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其实,相比于《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的剧情已足够抓人。包括本片出现前两年口碑不错的同类型电影《月球》,也没有它这样从一开始便带动起观影者的情绪。

我对影片唯一不满的是,导演在不断挖坑填坑的过程中,最后结局的坑填的有点随意,或许坑挖的太大确实不太好填了。返回舱正好落在一个湖里而非海里,而且离岸边那么近,女主的运气简直好的不能再好了。刚落水面时,我甚至觉得应该再来两天鲨鱼什么的才够劲爆。当然这就离影片主旨太远了不可能有。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3 硬伤

网上对这部影片讨论较多的是,哪些技术或情节在真实世界中是不靠谱的。比如,女主角的头发在失重情况下那么的贴服脑袋,头盔面罩中的哈气现有技术早就能解决,空间站间的实际距离可比影片中描述的远的多,等等。

当然,这些技术上硬伤是存在的,寻找它们也不啻为观影的一大乐趣。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此,原因或许恰恰是这部电影拍得实在是太真实太严谨了,让人忍不住想去寻找那些不真实不严谨的地方。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这当然没什么错,但这毕竟是部电影,而不是纪录片。死理性派或处女座们大可不必过分纠结。毕竟,没见谁去找《钢铁侠》或《雷神》这种电影的科技硬伤。

严格意义上,这部电影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科幻题材,因为片中的技术没有任何的超前。连导演自己都说,这是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4 意义

阿方索·卡隆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想有像《2001太空漫游》那么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不想像《星球大战》那样拍成纯粹的太空歌剧。这不过就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历险故事。其商业和娱乐价值更为主要。

可正是这个太空背景下极其现实主义的题材,让人难免不想到更多的意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关乎勇气、终极意义的思考。就像大航海时代,走向太空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终极命运。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可那无尽的虚空和黑暗中又危机四伏,不论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生命,还是作为一个物种整体,面对浩瀚宇宙,都渺小的连尘粒都谈不上。可人类自身,内部却从未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整体,竞争敌视永未消除。

就像影片中,几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站多是竞争的产物,甚至灾难的发生也源于此。而当女主角要脱离险境时,又不得不依靠其他国家的设备帮助,尤其是我国的天宫一号,来实现自我拯救。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影片结束后,我脑子里第一时间出现的感触是:人们在地上的时候,都希望并以为美好的极乐世界是在天上,而一旦真的一个人漂浮在毫无依附的天上时,又多么迫切的想回到地上。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5 花絮

影片中女主角求救时曾收到地球上的无线电信号,可他们因语言问题无法沟通。地面上到底是谁?这被拍成了一个彩蛋视频。导演是乔纳斯·卡隆——阿方索卡隆的儿子。

影片最初的剧本也是由乔纳斯·卡隆写的,被他老爸看中。只不过最初的剧本是在荒漠中两个人求生的故事,阿方索把它放到了太空里。这样有共同事业和爱好的父子也是很让人羡慕呢。

5年前拿下奥斯卡7项大奖,《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电影之一

(本文为木棍电影原创,欢迎关注木棍,点赞转发评论,必能收获好运。)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