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6 10:48:13
  • 栏目:国际
  • 来源:城北
  • 7272 人围观

很多提到中东战争,有几次都说不出来,更别提具体的细节。只是凭借两个简单的印象。一,阿拉伯国家加一起这么大,以色列这么小,还打不过?二,阿拉伯国家人这么多,以色列一千万都不到,一人一口唾沫就够了,还打不过?中国特色思维太严重。

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光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一共有五次中东战争,但决定以色列命运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决胜点则是第一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什么这么说,首先第一次的地位当然最重要,因为这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战,而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密谋很久,且采用偷袭形式先发制人,最有可能获胜的一次。至于第三次,稍后会分析。所以我们重点分析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

第一次对双方都最重要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次输了就没后面的故事了。第三次为什么对以色列重要,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个分水岭,第一第二第三,阿拉伯国家都是在装备和人员上对以色列有优势,而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其实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取得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解决以色列最根本的存亡问题。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的决胜点的理由是,此战由阿拉伯国家发起,先期主导权在阿拉伯国家,如果胜利,以色列少则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的态势,严重则可能亡国。此战的失败预示着阿拉伯国家彻底丧失了和以色列对抗的实力。如果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斯大林格勒的话(不是说惨烈程度,只是想说明此战对以色列的意义),那么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以色列的库尔斯克,在此战之后阿拉伯国家实际上已经在军事上全面处于下风,就像苏德战争的德国。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给人弱鸡的形象是缘于大家错误的以为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然后输掉的,其实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阿拉伯国家主动进攻,第二次第三次和第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以色列先发制人(说不好听点就是偷袭)。阿拉伯国家看上去大,但大片土地都是沙漠,而主力国家埃及(军事设施)和叙利亚都在以色列战机的作战半径内,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就像二战法国和苏联初期那样很容易就被闪电战打趴下,这招屡试不爽。

我们国家的大国思维太严重,很难站在一个小国的立场上想问题。试想一个国家周边全是敌人,只要输掉一场战役,就可能亡国。这是怎样一种严峻的形势,所以以色列清楚的认识到不能在自身劣势的情况下,还坐等敌人来攻,必须决战于境外,以战求生存,以战争这种高强度的斗争形式来削弱对手,最终确立自己的不败地位。

并且以色列简直是熟读三十六计,用出了许多经典的战术,暗度陈仓(第一次),借刀杀人(第二次),擒贼先擒王(第三次),围魏救赵(第四次),假道伐虢(第五次)。战术上配合严谨,进攻计划简直滴水不漏,掐着分钟算计敌人,孙子兵法讲: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简直是以色列军队的完美写照。

第一次中东战争

结论说在前头,阿拉伯国家犯了右倾保守主义错误,他们太看重联合国的力量,两次联合国勒令停火,阿拉伯国家居然都遵守了,居然还相信对方也会遵守,居然还没有在停火期间修整部队,加强前线的武备。既然都违反了联合国的协议,为什么打到一半却心虚了,这是我始终想不通的。说一下过程吧,这场战争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阿拉伯军队一开始只具备装备优势,在人员上并没有优势,在战争后期也就是1949年,以色列已经动员并训练了超过十一万的作战部队,阿拉伯国家却只有不到六万的作战部队。开战时阿拉伯国家也只动员了近四万部队参战,而以色列国防军则有三万作战部队左右,优势并不大,但仅两个月后以色列国防军的人数就超过六万,而阿拉伯国家作战部队则保持原有规模不变,在十月才增兵至五万。对敌方初始军力的估计不足,和对对方动员能力的估计不足是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另一个失误的地方就是各个阿拉伯国家缺乏协同训练,看上去总量很多,但是训练水平不齐,指挥混乱,使得初期碾压的军事装备数量差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贴一张国防军和阿拉伯联军的装备数量差距。IDF指国防军。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这是以色列参战人数的变化,可以明显看见增长态势迅猛。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以色列初期采用的策略是固守定居点待援,所以阿拉伯国家分散了自己的军力去攻打这些零散的定居点,没有集中兵力个个击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第一个失误。阿拉伯国家的第二个失误是他们的士兵大部分没有参加过二战,而以色列则有许多二战老兵源源不断的从外国赶回来参战,经验不足。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的空军没有图表上的那样多,其实由于维护水平低,战时只有二十架左右的战斗机可以出动,还因为误炸了英国人,遭到报复损失了五架超级喷火。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联合国在1948年5月29日宣布了一项停战协议,它于6月11日生效并持续28天。这28天简直天赐给以色列人的转机,可以从图标里看出,以色列人在停火期间动员了两万多士兵参战,并且制订了好了周密的反击计划,还派人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协调,和阿拉伯人打口水仗迷惑对手。停火一结束,第二天以色列人就转入了反攻,也就是7月9日,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相反,以军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在北线,7月15日—16日,以军2个营利用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然后联合国再次协调勒令7月18日停火。这些新攻占的要害地区使得以色列人的据点联成一片,有利于互相支援。到当年的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已经拥有近九万的作战部队,对阿拉伯国家联军形成近两倍的优势差,空军也取得胜利,并开始在十日作战期间小规模空袭啊阿拉伯国家的城市。于是以色列于10月15日撕毁停火协议,开始大举反攻。阿拉伯国家对此毫无准备,并且长期的停火使得各个阿拉伯国家对前段时间的作战成果以及未来的作战计划产生了严重分歧。于是在数个月之后,遭受重大损失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国埃及宣布在1949年1月7日停战,以色列同意了。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罗德岛签订停战协定。外约旦于3月2日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

犹太民族是个漂流千年历尽苦难的民族,他们在获得立足之地之后爆发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是这场战争能够获胜的关键,而阿拉伯联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士兵训练水平不高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前期也就埃及军队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他国家大都只派出数千名士兵左右的规模参战,没有形成集团,埃及军队也没有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军队进行协同作战,使得初期装备上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次中东战争

这次没什么好说的,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愚蠢做法引来了英法等强国的军事干预,英法以密谋夺取西奈半岛。1956年10月29日,以军率先进攻,英法随后跟进。阿拉伯国家的水平这次组织和装备都上去了,但和英法加以色列还差了一截,败了正常。值得一提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法干预之后美苏强势介入,苏联声援阿拉伯国家,并向阿拉伯国家运送武器,美国谴责英法并断了对以色列的支援。英法屈服于美苏的压力撤军,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也意味着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没落,成为美苏附庸,彻底丧失对世界事务的主导权。美苏完全掌权,成为主导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但此战为以色列赢得近十年的和平时光,使得以色列成功发展出可以与阿拉伯国家一战的军事实力。(这里的一战指的是阿拉伯国家在前两次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压倒性的人员装备优势不复存在)

第三次中东战争

我觉得以色列人的国策十分清晰,那就是以死战求生存,千年民族苦难史告诉他们:一旦心存幻想,仅有的立足之地将顷刻间不复存在,这个民族将背负漂流的命运。所以以色列人的信条很简单: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自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人就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丢掉幻想,准备打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以色列整个国家的状态基本就是准备打仗和正在打仗。第二次中东战争他们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所以他们联合了英法,这次距第一次中东战争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以色列人已经拥有了可以与阿拉伯国家短期决战的实力,当然阿拉伯国家的的实力肯定还是强大的,所以以色列人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一举大规模削弱阿拉伯国家军事实力的机会。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往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敏锐的以色列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对方准备充分,战争迫在眉睫。所以以色列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先发制人背水一战!与其躺在砧板上任人鱼肉,不如赌一把,先击溃最强的埃及军队,以震慑其他阿拉伯国家,再回军杀个回马枪,干掉叙利亚。这两个国家一旦战败,其他人不过乌合之众。著名的六日战争拉开帷幕。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时间清晨7点10分,第一波183架战机分批升空,分别扑向埃及10个机场。埃及的时间比以色列晚1个小时,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时间是上午9点。所以以色列战机起飞的时候,埃及空军的官兵们正忙着进行夜班与早班的交接工作。巡逻机返航加油,雷达室忙着填写值班记录,其他多数下夜班和准备上早班的官兵到餐厅吃早餐。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以色列幻影敢死队

以色列时间8点45分,埃及时间7点45分,超低空飞行,依托地形做掩护的以色列战机突然出现在埃及空军基地的上空。一时间,炸弹与飞机的呼啸声四起,火光闪闪,烟雾弥漫,弹片横飞。机场跑道瞬间被摧毁,整齐的排列在停机坪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爆炸,冲起一根根巨大的黑色烟柱。在一批以色列战机离去后,埃及空军地勤官兵迅速冲出掩体,抢修跑道,但不到10分钟后第二批以色列飞机又鬼魅般的杀到,地勤人员来不及躲藏,在开阔的机场上被以色列飞机的机关炮肆意扫射,伤亡惨重。

就这样,在第一波空袭结束后,以色列摧毁埃及飞机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机坪上被炸毁。6个埃及机场破坏得不能使用,16个雷达站遭破坏而失去作用。以色列飞机在返航途中又顺道摧毁了埃及的一批地对空导弹。以色列空袭开始后,埃及有12架米格21和8架米格19升空作战,结果8架在空战中被击落,其余更因北方机场遭破坏无法着陆而坠毁。

以色列第二攻击波于9时34分出击,共出动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继续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又击毁埃机107架;13架次袭击埃及的雷达站;其余的执行巡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第二攻击波的以机轰炸了埃及14个空军基地,其中6个是第一次未去攻击的埃及飞机转场着陆的机场。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埃及空军几近覆灭。

在以色列空袭埃及时,约旦和叙利亚的战机相继起飞,对以色列机场发动袭击,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没有准备,且战争意志游移不决,空袭规模很小,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毁埃及空军后,马不停蹄的挥师约旦,弱小的约旦空军瞬间消失。第二天,以空军又扑向大马士革、达米尔等空军基地,消灭了近一半的叙利亚飞机。至此,短短两天内3个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完全瘫痪,以色列彻底掌握了制空权,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前两次中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的启发。以色列格外重视空军的建设,加上严谨的态度,整个空袭行动策划的环环相扣,密不透风。一开场,阿拉伯国家就注定了失败且整场被挨打的命运。

陆地战是空袭几乎同时发起的,由于没有了空军的支援,加上袭击的突然性,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军队很快被击溃。

至于约旦,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利用空袭摧毁了约旦皇家空军。到当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机械化哈雷尔旅和伞兵旅从城市北部包抄过来。在发动对约旦的地面进攻时,以色列攻打的战役目标是先夺取耶路撒冷旧城南北的制高点,然后夺取旧城。与埃及陆军的命运相同,没有空中掩护的约旦守卫部队和增援部队,就像靶子一样任由以色列战机屠戮。几个小时之内,约旦的全部有线通讯线路都遭破坏。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后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灯把约军的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以色列炮兵轻松地摧毁了约军阵地。6日凌晨,以军突入城区,7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对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发起了总攻,上午10时就推进到了著名的哭墙脚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时,也同步展开了对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进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6日凌晨占领杰宁。6日夜晚占领纳布卢斯。7日,约旦和以色列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紧急发出的停火决议,而此时以色列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6月8日与埃及和约旦停火之后。9日和10日主要是对叙利亚军队占领的戈兰高地进行反攻,也是一边倒的割草。

从第三次中东战争可以看出,以色列强悍的空军帮助以色列陆军摧毁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部队,这点至关重要。三日击溃埃及(5,6,7),两天击溃约旦(5,6),两天击败叙利亚(9,10)。这几乎是德国闪电战的翻版,二战后的军事奇迹。周密的军事计划,和行动的突然性成就了这次行动,阿拉伯国家苦心经营的空军部队,在这次行动中损失惨重。

至此,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账面军事实力已经彻底的平起平坐!前两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所拥有的装备优势不复存在。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攻占了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几乎一定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阿拉伯人收复这两个要地决心是坚定的,加上前两次都是被以色列先手,这种憋屈是不能忍的。阿拉伯国家吸取了前三次的经验,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偷袭以色列。

第四次中东战争最让人不解莫过于高效的以色列情报结构摩萨德对战争的误判,这点和苏德战争惊人的类似。虽然战前各种情报都显示埃及和叙利亚将发动对以色列的打击,但摩萨德坚持认为埃及会等到苏联的轰炸机运抵以及飞毛腿导弹的操作人员培训完成才会向以色列发起战争,而叙利亚将和埃及一起行动,由埃及不行动推出叙利亚也不会行动。因为情报是由以色列安插在埃及军方高层的一名间谍提供的,所以摩萨德对此深信不疑。加上埃及总统萨达特在1971年1972年和1973年前期,不停的对外宣称要报复以色列夺回西奈半岛,然而雷声大雨点小,不是小,就没个动静,以色列情报机关基本都把他的威胁当耳边风。最关键的是埃及总统在1973年驱逐了所有的苏联顾问,因为苏联并不支持他发动这场战争。这更加让摩萨德坚定了埃及不会发动战争,没有苏联的帮忙,摩萨德认为即使开战,以色列也有能力很快击溃埃及军队。

直到9月25日,约旦国王亲自飞往以色列告知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埃及将发动对以色列的战争,叙利亚将会和埃及一起行动。这个情报终于引起了重视,前线也侦测到埃及和叙利亚军队的大规模集结,但由于此前埃及军队有过好几次类似的集结最后都被证明为演习。所以摩萨德高层决定亲自拜访那名高级间谍以确认攻击行动。于是在10月5日午夜,获得了埃及和叙利亚将会对以色列发动进攻的消息。但这时离攻击发起时间已经不到十二个小时。

这里打断一下,有些同学可能会奇怪为什么约旦国王要卖队友。其实从这里可以窥探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约旦国王担心,若是战争失败将会再次失去土地(约旦在之前的六日战争中失去了占一半人口的土地)。同时萨达特承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法特,在战胜后将会让他们管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而约旦国王则认为西岸地区应该属于约旦。而于1970年爆发的黑色九月事件,在巴解与约旦的内战中,叙利亚曾军事介入支援巴解,进一步造成约旦和叙利亚的不合。

之所以选在犹太人的假日赎罪日这天发动战争,是因为以色列在这天处于全国放假状态。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天包括虔诚的犹太教徒和一般现世的犹太教徒都会实行禁食,同时会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许多士兵在这天离开岗位返家过节,这天以色列处于一年中战备最脆弱的状态,尤其难以进行全国军人的紧急复员。但戏剧的是,以色列军方在攻击开始前一个小时发布了动员令,后备军人都在教堂或家里,反而比以前动员起来简单多了。

西奈半岛

埃及军在登陆了西奈半岛的浅滩后,就停留不敢深入,害怕一旦脱离后方地对空导弹的保护圈后,会遭到以色列空军攻击。在之前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痛击了缺乏防御的阿拉伯国家部队,给阿拉伯国家部队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埃及(以及叙利亚)在这几年里于停火线的边界大量部署地对空导弹部队,当时以色列空军对这些地对空导弹部队仍缺乏有效的反制方法。由于以色列将多数国防经费投资于建设空军上,致力于让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具威吓力空军,因此阿拉伯国家期盼这些地对空导弹的部署能够使以色列空军毫无用武之地。

因为预料到以色列装甲部队会进行反击,埃及替担任第一波攻势的部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包括单兵携带的RPG7以及更为先进的AT-3反坦克导弹。平均3名埃及士兵便有1人装备反装甲武器,“有史以来还未曾出现过数量和密集度如此惊人的反装甲火力” (PS:天朝说我就看看不说话)。同时,位于埃及一侧的运河斜坡被埃及军填高,比以色列那边运河足足高出两倍,给了埃及军完美的视野和发动攻击的有利位置,使埃及军能够轻易的射击任何逼近的以色列步兵和坦克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此图为西奈战线从10月6日至15日的战况

埃及军的突袭成功的在以色列的防线制造了好几个缺口(因为赎罪节假期而缺乏人手防御),并且很快的跨越苏伊士运河,击破了几乎所有的巴列夫防线上的堡垒。埃及军继续前进了大约15公里,以2个军的兵力,进入了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带。以色列在运河的东方沙地有着阶梯状的沙堆堡垒据点,并一直以为这种沙堆堡垒能够抵挡空袭和火炮。然而,埃及军的工兵早已准备好对策:利用抽水马达直接抽取苏伊士运河河水,以高压水枪喷射水柱直接冲刷沙堆堡垒,在水枪的强力喷射下沙堡迅速瓦解,后方防守的以色列部队便毫无遮蔽的遭受攻击。(画面太美,水枪射击,哈哈)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于巴列夫防线的驻军完全寡不敌众(当时由于后备兵员都拨给了北方因此大部分巴列夫防线的据点是空的),埃及军的数量超过了以军数倍,便快速压倒了整个巴列夫防线。整个防线只有最北边的1个堡垒据点成功防守住直至战争结束。

埃及军开始巩固他们的据点。在10月8日,3个月前刚接替退休的沙龙成为以色列南方战线指挥官的葛农,下令装甲旅进攻于Hizayon已经巩固了阵地的埃及军队,尽管旅长强烈反对,进攻仍然展开了,结果遭致灾难性的结果,多数以色列坦克被埃及军的AT-3反坦克导弹击毁。傍晚时,埃及军的攻击被沙龙率领的师所挡下(由于战争爆发,沙龙迅速复职指挥)。当天的战斗结束,双方暂时都没有能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击。在此战中埃方的宣传产生的一大神话,就是歼灭了以军190装甲旅,这一说法至今仍然在被引用,实际以军被全歼的是190营。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沙龙视察部队

在以色列于8日灾难性的攻势后,双方都停顿了下来,开始巩固自身阵地并且期盼对方先发动攻击。埃拉扎尔取代了能力不足的葛农接掌指挥,葛农没有立即被撤职,因为这在战时可能对士气造成伤害。

在几天的对峙后,萨达特想要帮助缓和叙利亚战线的压力,下令再次发起攻击。10月14日,埃及军离开阵地展开攻势,“这次攻势是自赎罪日以来最大的一波,然而却全盘失败,成为战局翻转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干河床的攻势外,其余埃及军都是迎头攻击处于防御中的以色列阵地,埃及军在当天便失去了150至200台坦克。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西奈战线从10月15日至24日的战况

隔天,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在这次代号勇敢壮士行动中,以色列大幅改变一直以来依赖坦克和飞机支援的战术,运用步兵发起攻势,迅速穿透了埃及军的地对空导弹基地和反坦克导弹阵地,一个由沙龙所领导的师攻击埃及在大苦湖北边Ismailiya附近的阵地,进攻预计中埃及军战线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北边的埃及第二军团和南边的第三军团交界处。然而由于埃及军在战前即注意到该处的脆弱,而在事前部署了两个师及完善工事,以色列军计划的奇袭变成一场坚苦的攻坚战,在两军于中国农场(一项在运河东方的灌溉计划,中国农场之名得自战后以军在农场发现的中文告示,但实际上那是日本农业团留下的日文汉字)周边地区经历了整场战役中最残酷的战斗后,以色列终于凿穿了埃及军的战线来到苏伊士运河,将埃及军一分为二。紧接着一小批以军部队横渡运河来到对岸,迅速建立桥头堡。在24小时内,大量步兵借着轻型充气船渡河,尽管没有装甲部队的支援,他们大量配备了美制的M72反坦克火箭以对付埃及装甲部队。这批突击部队迅速清除了运河西岸一个又一个的埃及军防空和反坦克导弹阵地,这些阵地清除后,以色列军队便重新获得了具压倒性优势的空军和装甲部队的支援。

在战争之前,由于担心以色列会渡过运河,没有西方国家愿意提供以色列架桥的装备。然而以色列仍然从法国购买了大量二战报废的修桥模件、浮桥架设装备。以色列甚至准备了为复杂的自制“滚轴桥”,不过由于后勤耽误而未运用。在10月16日/17日的晚上以色列架设浮桥完成,紧接着渡河的以色列装甲师迅速南下,以切断埃及第三军团向西撤回埃及的后路,同时派出突袭部队继续扫荡运河东方的埃及地对空导弹阵地。到了10月19日,在埃及军的密集炮轰下,以色列仍然在大苦湖北边的运河上架起了4座浮桥。至战争结束时,以色列部队已经大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了。

血战戈兰高地

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戈兰高地的战况

在戈兰高地,以色列军以2个装甲旅和11个火炮连的兵力,抵挡叙利亚5个师与188个连的入侵。在战役开始时,兵力悬殊得难以置信,大约180台以色列坦克,面对的是1,400台叙利亚坦克,每1台部署在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坦克在开头的攻势中都陷入了苦战。叙利亚并以直升机空降突击队攻占了以色列位于赫尔蒙上的最重要的看守堡垒Jabal al Shaikh。

在戈兰高地的战斗被以色列高层列为第一优先。在西奈半岛的作战由于距离以色列本土相当遥远而不会有太大威胁,但戈兰高地一旦陷落,叙利亚军便能长驱直入以色列。后备役军人被尽可能的以最快速度分派至戈兰高地,他们一到达兵站据点便直接驾驶分配的坦克开往前线,无须等待其余训练的乘员、无须等待安装机关枪于坦克上、也无须等待觇视规正的步骤(军方规定的一种旷日费时的瞄准镜归零目测检查)。

如同在西奈战线的埃及军,叙利亚军一直小心的只在己方防空导弹的保护范围内行动。叙利亚也使用许多苏联制的反坦克武器(但由于戈兰高地地形崎岖而没有像在平坦的西奈半岛上如此有效)。

叙利亚估计以色列的后备军人至少要24小时才能到达前线,事实上,以色列的后备军人在战争爆发后15个小时便开始陆续到达前线了。在第一天战斗结束时,在戈兰高地拥有9比1压倒性兵力的叙利亚军已经达成了一定规模的胜利。一个叙利亚的坦克旅通过了Rafid山口,攻进了西北方一条不常使用名为Tapline的道路,这条路斜切过戈兰高地,是戈兰高地最重要的战略道路之一。这条路将成了叙利亚军突破山口攻向Nafah的据点,而Nafah不但是以色列军事指挥部的所在地,也是戈兰高地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就在当天晚上,刚刚到达战场而且尚未被分派部队的Zvika%20Greengold中尉,凭著1辆坦克和几名乘员,拼命抵挡如潮水般涌来的叙利亚坦克直到增援抵达。“在接下来20个小时里,Zvika的坦克在面临崩溃的战线上来回奔驰,抵挡每台入侵的叙利亚坦克—有时候只有一台、有时则是一大批,在击毁对手后迅速更换目标,单独击毁了数十辆的叙利亚坦克。他在激战中被击中受了伤,但仍然继续作战,不断的进行小规模作战,在每次战线即将崩溃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

由于杰出的作战表现,Zvika成了以色列的国家英雄。

在超过4天的激战中,北边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终于守住了战线,得以守住位于以色列军总部所在地Nafah旁的崎岖山丘。由于一些仍然未知的原因,叙利亚几乎就要攻占Nafah,但却在那时停止了前进,使以色列得以重整战线。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叙利亚已经事先估计了进攻的时间,而当时战场的指挥官不愿意改变计划。在戈兰高地南边的战场,以色列的巴拉克装甲旅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开始遭受大量的伤亡。装甲旅的指挥官Shoham上校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阵亡,留下副指挥官和其他军官指挥各自的坦克激战,叙利亚部队不顾一切的向加利利海推进并涌向Nafah,这时巴拉克装甲旅已经四分五裂失去了组织功能,残存的坦克和乘员则各自为战。

戈兰高地的局势在以色列后备援军抵达后终于开始逆转,10月8日,以色列军开始反击。不同于南边广大的西奈半岛,狭小的戈兰高地很难在战争中起缓冲作用,然而在战役中证明了戈兰高地在地理上是个重要的战略据点,而且是阻止叙利亚入侵以色列本土的关键。到了星期三,所有入侵的叙利亚部队都被击退回开战时的边界了。现在以色列高层必须要做一个决定—要就此停战维持自1967年以来的边界,或是继续攻入叙利亚的领土。10月10日,以色列高层就这个问题争论了一整天的时间直到晚上,有些人主张就此停止前进,将多余的兵力调回西奈战线(史密尔·葛农在Hizayon可耻的战败刚在2天前发生),其他人则主张继续进攻,攻向大马士革彻底击败叙利亚,这样做也可以恢复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霸主的形象。主张停战者则反驳叙利亚本土有坚强的防御—反坦克壕沟、布雷区和要塞,并认为防守地形崎岖的戈兰高地比进攻地形平坦的叙利亚容易的多。无论如何,总理梅厄了解到整场争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把在戈兰高地的一个师调回西奈战线要花上4天时间。如果战争在这时结束了,战争的结果将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领土损失、同时也没有在北部战线攻占领土,那结果将便成以色列十足的战败。这是政治上的问题,而她则做出了决定—跨过原有的战线攻入叙利亚…攻势将在明天,也就是10月11日星期四展开。

从10月11日至10月14日,以色列部队攻进了叙利亚本土,在叙利亚的巴珊攻克了20平方里的土地,从那里以色列得以用重型火炮开始炮轰大马士革的市郊,距离只有40公里。

“由于阿拉伯国家的战况迅速恶化,约旦的侯赛因国王不得不派兵支援。为了避免直接和以色列开战会遭到以色列空军攻击,他派出了一支远征部队前往叙利亚。他借由美国传话让以色列了解他的意图,他不希望约旦也遭到攻击。以军指挥官摩西·达扬拒绝为此作出任何保证,但以色列却也不想另起战端。”

伊拉克也派出了远征部队前往戈兰高地,由30,000人、500台坦克、700台装甲车辆组成。伊拉克部队的出现让以色列相当吃惊,以色列原本预期伊拉克部队至少要24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前线。伊拉克部队突袭了以色列装甲部队攻势的突出部的南方侧翼,迫使以色列部队向后退却数公里,以避免遭到包围。叙利亚加上约旦和伊拉克的部队发动反击以阻止以色列进一步的攻势,然而,他们也无法击退以色列部队位于巴珊的突出部。

在10月22日,以色列戈兰尼旅突击队和总参谋部直属侦察营特种部队重新占领了赫尔蒙山上的据点。由于山上防卫的叙利亚狙击手的攻击,两周前的进攻已经造成25人阵亡67人受伤,而这次的进攻又造成55人阵亡79人受伤%20,最后终于夺取了据点。1辆以色列的推土机和以色列步兵一同破坏了前往山顶的道路,以免日后又被叙利亚占领。同时一个以色列伞兵旅也占领了山上的其他据点。

10月22日,在美苏间的谈判结束后,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决议。下令以色列与埃及间的战斗立刻停止(但法律上来说不包括以色列和叙利亚间的战斗),停火命令于12个小时后的以色列时间下午6%3A52生效,但战斗直到夜晚才慢慢停止。事实上仅利用人造卫星的图片是不可能判断双方的前线位置的。在下令停火时,以色列部队距离他们的目标只有几百米—最后一条连接开罗和苏伊士运河的道路。当天晚上,埃及军在许多地区违反了停火令,击毁了9台以色列坦克。为了报复,大卫·埃拉扎尔向高层请求继续向南方攻击,摩西·达扬同意了,以色列部队继续向南进攻,占领了最后一条道路,彻底包围了苏伊士运河东方的埃及第三军团。

隔天早晨,引发了一阵外交上的慌乱。苏联的侦查飞机证实了以色列部队正在朝向南方推进,于是苏联指责以色列违反停火令。在电话中,基辛格质问梅厄夫人:“我们怎么知道在沙漠中停火线到底在哪里?”梅厄夫人回答:“我们终究会知道的。”稍后基辛格才知道埃及的第三军团已经被包围了。因此美国不断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不希望以色列摧毁埃及第三军团,甚至威胁将支持联合国要求以色列退回10月22日战线的决议,于是以色列只好答应提供受困的埃及第三军团非军用的补给物资(食物及清水)。在与以色列大使的电话中,基辛格告诉以色列大使,想彻底摧毁第三军团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选择”。

核战危机

同时,勃列日涅夫在10月23/24日的午夜传递了一封信给尼克森,勃列日涅夫建议美苏双方都应派遣代表团,以保证停火令的信用。他同时威胁道:“我很直接的警告你,如果我们无法在这件事情上达成共识,我将会很快采取必要的单方面行动。我们不能容忍以色列如此任意行动。”简单的说,苏联威胁将要站在埃及这边参战。

讯息到达时,尼克森已经上床睡觉了。基辛格立刻与其他几名高阶部长会面,包括国防部长詹姆斯、CIA局长威廉柯比和白宫参谋长亚历山大海格,当时美国国内水门事件正一发不可收拾,尼克森处于非常激动和不安的状态,因此他们决定不和尼克森商量便自行处理这件事。

“当基辛格问白宫参谋长海格是否要叫醒尼克森时,海格直接否定了。海格和基辛格都觉得当时尼克森已经没有能力做出这种重要的决定了”。

在一番讨论后,他们以尼克森的名义发了一封回复安抚勃列日涅夫,同时决定提升国家防卫状态,从第4级提升至第3级,也就是和平时期最高的警戒状态了。接着他们发了一封信给萨达特(同样以尼克森的名义),要求他别再请求苏联支援,并威胁如果苏联介入,美国也会介入。

美国情报单位也察觉,苏联已经有七个空降师进入警戒状态,相应的军事空运部队也准备将这些空降部队送到中东地区。在苏联东南部,苏联军方已经开设了一个空降前进指挥部,同时,数个苏联空军部队也进入警戒。“情报亦显示,至少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军运输机中队已经机动前进至南斯拉夫。”同时,苏联亦部属了七艘两栖作战登陆舰载运了约四万名海军步兵进入地中海区域。苏联很快便察觉美国提升了防卫状态,并对美国的回复感到吃惊和困惑。最后,苏联接受了阿拉伯国家战败的事实。在开会时美国内阁的回复传来,勃列日涅夫觉得美国太神经质了,并决定此时最佳的做法是等待美国再次回复。隔天早上,埃及也同意了美国的要求,不再要求苏联支援,这场危机于是得以结束。

在北部戈兰高地的战线,叙利亚军已经准备好发起另一次大型的反击,预计在10月23日进行。除了叙利亚的5个师外,还有伊拉克的2个师,以及其他小规模的包括约旦在内的阿拉伯国家部队。苏联的支援也补充了之前在戈兰高地的损失。

然而,在攻势展开的前一天,联合国发布了停火令(只及于埃及和以色列),“埃及于星期一接受了停火令,使阿萨德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停火令并没有及于叙利亚,但连带的效力却不能被忽视。一些叙利亚将军主张维持攻击计划,并认为这样埃及将会感激叙利亚并也会继续战斗。其他人则认为继续战争将会让以色列有借口彻底摧毁埃及第三军团,到时埃及无法继续作战,以色列就能将军队主力北调全力对付叙利亚,甚至进攻大马士革。”

最后,阿萨德决定取消攻势,并在10月23日宣布叙利亚接受停火令,而伊拉克政府也下令伊拉克部队返国。这样第四次中东战争基本收场。

一句话就可以分析出这次阿拉伯人的失败,那就是阿拉伯人中出了一个叛徒。(请准确断句)

前期计划做的再好,不如间谍一句话。尤其是埃及司令部的那个被策反的高级将领至今不知道是谁,还有约旦国王的泄密。最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所以底下有人说阿拉伯人不会打现代战争,我承认,这仗也是打得稀烂,叙利亚那都是什么坦克车组,几十打一还被反杀,我是想不通的。但我也听过一句话,叫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智谋都是无用功。幸亏以色列在攻击发起一天前获得了情报做出了决策,不然凭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很可能直接就被一周推平了。

这里我要特别赞扬梅厄总理的果敢,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她的不先发制人的决定至关重要,为以色列赢得了美国的大批援助,此外在戈兰高地的反击决定做的也很好,如果把军队调去西奈,很可能戈兰高地或被叙利亚和伊拉克联军攻占,这样耶路撒冷就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相比之下,袁崇焕在清军第一次入塞的表现就差很多了,放着防备空虚几天路程的沈阳不打,非要把部队拉到北京城下和清军野战。这可以说是明军唯一的一次机会能够端掉清军老巢,清军倾巢出动,远距离跋涉,人困马乏,时间一久士气粮饷都会出问题。北京城是坚城,周边有九边的勤王军。那时候西北匪患还不严重。完全不用担心北京城的安危,清军那时又没大炮,打辽阳沈阳全靠内应,而北京也没内应,想不通袁崇焕为什么千里送人头,难怪有人说他是奸细。

另外想扯点题外话就是,此战过后阿拉伯世界的实力变化,埃及迅速衰落,战后与以色列建交,失去了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地位。而伊拉克和叙利亚成功崛起,萨达姆初露锋芒。苏联可谓吃力不讨好,战后萨达特政府与苏联反目成仇,苏联彻底失去对埃及的控制。

至于第五次,影响不大,又是以色列主动虐菜,没什么好写的,第四次过后阿拉伯国家基本是四分五裂了,第五次叙利亚也被打下去了。新出头的萨达姆通过两伊战争确定了阿拉伯世界领导人的位置。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