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失业"时代,你是乘势而起,还是跌落职场高地?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3 21:53:02
  • 栏目:科技
  • 来源:当归的阅读地图
  • 5786 人围观

阿西莫夫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曾获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机器人,在当下有个非常正式的"学名"——人工智能。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未来世界的想象,对后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经济领域,铃木贵博同样关注着机器人,也即所谓的人工智能对经济和就业状况的影响。他的新书《"AI失业"时代生存指南》,从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大范围影响,谈到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试图预测未来5年乃至10年的职场情况,未当下的职场人士提供宝贵的职业规划方向和建议。

什么是"AI失业"?作者预测,20年后,人类一半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或是机器取代,从而出现岗位消失的现象。他引用了牛津大学迈克尔·A·奥斯本副教授的研究说明,702种占劳动人口比较高的职位中,换算到英国的劳动人口,将消失的岗位大约占47%,而换算到日本的劳动人口,比例高达49%。

他认为,我们此刻正处于"AI失业"来临的前夜,必须趁有时间,有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计划。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铃木分析地振振有词,有些说法也不无道理,在这个人工智能开始盛行、人人自危的时代,人类会被机器带向哪个方向,谁也不能确切预测,更不会有人能去到未来,看到人类在这场"人机大战"中结局如何。

01.人工智能会让失业情况愈加严重吗?

古人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为了更便捷、更高效、更完美地完成事情,就把工具准备好,甚至创造出更完美的工具来帮助自己。于是,从一个工具,到一个利器,到一个渐乎完美的机器,一步步,人类的社会逐渐被机器填充。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佳见证,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此时喷薄而出的结果。

作者以2012年为界,确定这一年为一个转折点,"一个人类未知的时代——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时代开始了。"在他看来,以2012年为界的原因有:一是2012年的"末日说",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在2012年会降临;二是这一年起,全世界的研究者们开始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我们社会环境带来何种变化;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谷歌开发出首个"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分辨出猫的人工智能"。

这个"人工智能"被称为"深度学习",它能从上千万张图片中,根据给出的信息独立筛选出"猫"的图片。可见以上三种分界理由中,最为可靠的是第三种,它的出现预示人工智能乃至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纪元。

也是在2012年之后的一两年间,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开始出现。2013年的杭州城,已经几乎无处不在使用扫码支付了。那时哪怕一个小摊位,也会贴起一个二维码,购物者直接拿出手机扫一扫即可付款,无需再前往银行取现金,甚至都无需带钱包出门。而这种情况,在几年后的今天,更是普遍,哪怕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公交汽车,都设置了扫码支付。

曾经技术革命的兴起,曾遭受质疑;互联网革命亦是如此,但是从发展结果来看,这些变革都是值得肯定的。通过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互联网革命更是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

而在今天,"革新的速度越快、越频繁,越能增加就业机会"这一旧有的认识,恐怕要面临挑战了。

铃木认为:"要标出一个大的里程碑。那就是,未来十年间专业人士的工作岗位将逐步消失。因为从2012年开始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正是属于专业型的人工智能。"

譬如司机是专业型的岗位,但在自动驾驶技能的研发下,司机这个职业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会消失。只要人工智能掌握了行驶方法,道路规则,达到高水准驾驶时,就可以替代人类安全驾驶了。并且机器不知疲劳,而人可能会疲劳,综合来看,只要人工智能足够精准,的确可以在驾驶上更胜人类一筹。

除了专业型的岗位面临消失之外,知识型的工作者高薪的历史也可能被画上句号。律师、学者、医生等等就是知识型的人才,这些人会被AI替代吗?

答案是:会。因为通过多年的学习,迟早会有这样的人工智能,它能掌握超过人类水准的知识型工作。

最后,创造型的工作也会消失在20年之内。以十年为期,人工智能的第二大里程碑就是向广泛应用型扩展。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翻译。人工智能会代替人为翻译,而且"广泛型人工智能可以掌握与人类同等的沟通能力。"

最令人惊骇的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言,30年后人工智能将达到"奇点"。这个"奇点"有多恐怖?作者坦言:

"到那个时候,脑力劳动的工作将会全部消亡。相较于全人类集合在一起冥思苦想,远不如一台人工智能所思考出的结果更准确。"

从过去,到现在,延伸至未来,工作岗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从体力到脑力,从专业型到知识型,可以想象,大规模的人类将因为人工智能的"入侵"而失去岗位工作。如此说来,整个就业市场,有一半的岗位面临消失不是不可能的。

02."AI失业"时代的危害:智能失控、经济失序、审美失感

人工智能的兴起,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作者探讨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关系。AI时代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是,信息技术带来了沟通便利,也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孤岛,有些人甚至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成为时代的"孤儿"。

AI失业时代,最直观的危害就是"智能失控",因为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所制造的机器 ,就一定是完美的。

智能失控可能会危害人的性命。在东野奎吾的小说《当夜幕降临时》中,操作机器的员工之间,就是利用失控的机器人杀人害命。这样的情节,相信不止在电视小说中出现——如果人工智能的发达,必定会导致新型的犯罪方式。

智能失控意味着人类生产受阻,比方说,工厂中一台重要的机器出现故障,必定花费时间检修,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这意味着当日的产出要减少,创收也会减少。

铃木预测,一般岗位的消失,可能会导致GDP减少170万亿日元。他假设,如果可以通过人为控制AI(比如通过法律禁止引进),恐怕日本的经济规模会逐年缩小,GDP也许可能减少50万亿日元。如此,从短期上看,禁止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入侵",是比较好的策略,但从长期上看却未必最好。因为AI进入人类社会已成一个趋势,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在努力成为"AI大国",以占据发展高地。

人口失业,直接产生的影响的必定会是经济的失序。经济危机,人口下岗,反过来,机器完成了人的大部分工作,资本掌握在那些拥有智能的少数人手里,而下岗的人失去经济来源,机器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谁来消耗?

作者以GDP这一总体经济数值来看AI失业的影响,虽说直观且便捷,但是却没有看到失业背后最早受到打击的,必定是失业者本人以及他的家庭生活水平。

人工智能真正的主人是谁?是人,是机器,还是背后推动的经济科技大势?然而不管是谁,机器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人的审美知觉。在面对冰冷的机器时,人们常常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

作者预测,在未来的大街上,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戴着耳机,对着耳机里的人大声说话,而不必面对面看到对面本人。其实不需要到未来,当下已经比比皆是。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与人的沟通便利,无需面对面就能完成交流沟通。甚至,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生活买单、处理工作业务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

出现"视频情侣""网络恋爱"等等情况,也是必然的,空间距离,因为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而"缩短",但是看着屏幕对面爱人的影像,你会不会觉得真实而又魔幻?

又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精美的图片——这都是人工智能的功劳,它把某个地方的景象通过拍摄、处理、传输,送到了观看者面前。但是,无论你看到多美的图片,其实都不及你亲身到那个地方去体验一次。那样的实地体验,才是最为真实的。

机器人阿丽塔

03. 直面"AI失业"时代:爱、生活的意义、创造性工作

2016年,我在一个科技公司实习,公司主营业务是会展策划以及场馆技术设备硬件/软件的支持。当时公司一楼有一个很大的放映厅,当时的技术部主管告诉我,那是想客户展示方案时的展厅,投影和观看都是使用3D技术。

那天,他给我放映了一部影片,我带着3D眼镜,体验非常不错,觉得很是神奇。接着他告诉我,像公司做展馆设计,我们投放这些影片,或者其他一些讲解仪器,都是非常高级的,可以直接输入相关信息。大家在看展时,根本不需要讲解,直接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但是,你看为什么一个博物馆、消防展览馆、校史馆等等,还要配备讲解员呢?

在他说前半段时,我觉得非常有理,因为我和我的朋友们,就是那种看展览从不需要讲解员的人。可对他的疑问,我不知作何回答。

他说,因为机器终归只是机器,无法代替人的情感。讲解员可以随意切换自己的讲解语气,在同一个内容上可以换不同的词来形容和表达。这是设置了固定程序的机器无法比拟的。

当年围棋高手柯洁输给机器人时,他掩面痛苦。而恰恰是这一幕给了人们信心,有人说,你看哪怕人类失败了,但是人类会哭,会伤心难过,可是机器人阿尔法狗呢?即使它胜利了,但是它不会感觉到高兴,没有谁让他有拥抱庆贺的冲动。

就像李开复于2018年在TED演讲中所说:"在所有重复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将高出人类一筹。但我们并非因为擅长重复性工作而为人。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

图/李开复2018年在TED演讲

我们能从工作中感受爱和失意,但是我们要明白,工作并非是人生的全部,我们经常错误将生命的意义等同于工作的意义。相比失去工作,人生的意义才是更为重要的。

而要面对AI时代带来的失业冲击,我们首先要明白,爱和生命的意义才是第一位。其次,要在冲击之下,寻找与人工智能共事的可能性,并且要比它们更有创造力和同情心地工作。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预测了未来能够生存下去的岗位,他说:"置身于不断发展的行业中,事业就不易出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与人工智能相关,那就是业务开发,准确来说,是人工智能应用于商务的业务开发岗位。

第二种就是转向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工作。人类比机器更为强大的能力是沟通能力,就像前面所言,机器无法理解人的情感,因而从事人类心灵关怀的相关工作,就不会被机器所取代。

第三种便是机械电子化(即脑体并用)人才。人和机器的共同协作,可以成为一种可能,而目前,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脑体并用到目前为止多数指蓝领或野外作业,而目前这类职业的薪资并不高,但在未来并不会很快被机器取代,甚至可能会成为香饽饽。

最后,对于40岁以上的人,作者给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积累金融资本。40岁以上的人,明显体力与脑力劳动都达到了一定负荷程度,通过人力资本成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眼下还能赚钱时,就一定要累积金融资本。

图/铁壁阿童木

《铁壁阿木童》于1952年开始连载漫画,这个勇敢、正义又聪明的机器人备受大家喜爱,人类和阿童木能够和谐愉快相处。但在未来社会,人是否真的能和机器人和谐共存呢?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还是要牢牢掌握主动权。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而生,人类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其反身自伤,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科幻电影中,那种机器人拥有意识之后反攻人类的情况,是否可能出现,还未可知,拥有意识的机器,其可怕程度谁也无法预测。

人工智能无论有多么"智慧",也要对其进行定位,是人类的合作伙伴?是完美的工具?是独立于人的有机体?在人类的生命伦理中,机器作为一种"另类"的存在,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受到不同范围和程度的批判。

文/当归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