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4 01:26:11
  • 栏目:历史
  • 来源:荣耀历史
  • 5475 人围观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烈火烹油的大唐盛世遭受当头一棒,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唐,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前一秒还是天上人间,此刻却沦为人间地狱,河北、中原、关中地区战火频仍,洛阳、长安相继失守,大唐盛世轰然倒塌,归于凡尘。那么这场破坏力极大的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将从3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盛世长安

1、安禄山为什么要叛唐

安禄山,突厥人,深受唐玄宗宠信,自认为杨贵妃义子,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那么作为外族位极人臣应该感恩戴德,为啥会反叛?

这要从唐玄宗后期的朝堂说起。李隆基继位之初,任用姚崇、张说、张九龄等贤相,缔造了开元盛世。沉迷于丰功伟绩的李隆基开始连出昏招,罢免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为相长达十九年!李林甫当政期间,一方面为李隆基歌功颂德,赢得皇宠,另一方面下狠手排除异己,培养党羽。朝堂他能控制,但是边疆战事他无法完全掌握,若有大将建立不世功勋,必将威胁他的相位,所以他上书: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任用胡族人为将,将来即使建立战功也因为没有党羽无法在朝堂对其形成威胁,这也是唐玄宗期间出现如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外族将领的原因之一。

李林甫为历史十大奸相,大搞朋党,将天宝年间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矛盾尖锐。李林甫去世之后,十大奸相另一人杨国忠粉墨登场!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取悦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安禄山

杨国忠,杨玉环的哥哥,因为杨贵妃的缘故获得李隆基宠信,被提拔为相。与李林甫相比较,杨国忠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少了很多的政治手段,却是更加飞扬跋扈,粗暴地打击异己,朝堂上留下来的多为奸佞谄媚之徒。对于杨国忠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安禄山是很不感冒的,根本不搭理他,这让杨国忠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便开始频繁在李隆基耳边打小报告,甚至说安禄山谋反,这就更加让安禄山忌恨杨国忠。

李隆基对于日渐尖锐的朝堂矛盾熟视无睹,最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乱。

2、安禄山为什么能够叛乱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大唐兵制的改变,另一方面是李隆基本人的昏庸。

唐初实行府兵制,何为府兵制?在全国各地设立大约630个折冲府,每一个折冲府管理特定区域内兵员,平时这些兵员为农民,偶尔由折冲府召集参加军事训练。一旦前线有战事,皇帝会任命一员大将为行军大总管,大总管凭着圣旨到兵部领兵,兵部则是根据圣旨要求特定区域内的折冲府提供兵员。战事结束之后,军队解散,将军回朝堂交差,而兵员回到各自折冲府,继续耕田,等待下一次召唤。

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可以有效杜绝武将兵权过大威胁皇权。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府兵制

但是随着大唐的发展,府兵制越来越难以为继:

首先,社会发展了,贵族、豪族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导致很多折冲府的兵员已经无田可种,为了活命只能成为流民,逃离所属折冲府。折冲府内没有兵员了,朝廷再要调兵也是无计可施。

其次,太宗年间多是大唐主动出击,有充足的时间来调集军队,高宗晚年,大唐战略收缩,多是外族攻打大唐,这些游牧民族行动迅速,根本没有时间留给大唐从各地折冲府调集军队。

所以府兵制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在边疆重地建立军镇,一来可以招抚逃往边疆的流民,二来常驻军队,有效应对外族入侵。管理军镇的长官后来称为节度使!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军事战略的演变

经过唐睿宗、唐玄宗时期发展,一共形成十大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能自由募兵,管理辖区内财政、行政,俨然成为一方诸侯,特别是像安禄山这样兼着三地节度使的,手上握有15万大军,想要起兵造反很简单。

安禄山能顺利起兵也离不开李隆基的昏庸,他沉浸在盛世之中,对危险没有一丝警觉性。敢于把15万大军完全交给安禄山这就是致命错误,另外安禄山谋反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期间包括王忠嗣等大将都给李隆基提了醒,有的还指出证据,都被李隆基忽略,朝堂之上渐渐无人再讲,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还不相信,足见其昏庸。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昏庸落魄的李隆基——长安十二时辰

3、强盛的大唐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高祖年间,大唐诞生于隋末战火中,平定天下,傲视诸雄;

太宗年间,灭东突厥,三征高句丽,打得四夷宾服,高呼“天可汗”;

高宗年间,灭西突厥、百济,帝国版图达到最大;

然而到了最强盛的玄宗年间,为什么面对安禄山的15万大军,不到一年的时间洛阳、长安两座都城相继陷落,皇帝仓皇出逃,而后还花了8年时间才能平定叛乱?

这还要说回节度使。天宝年间共十大节度使,每一地节度使都有规定的兵员额度,具体见下图: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十大节度使总兵力约50万,而此时中央军的兵力大概大概9.4万左右,如果按照纸面实力,60万大军之中,安禄山15万,大唐45万,应该是占据足够优势,怎么会不堪一击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节度使的兵力都是在边疆区域,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可能开进内地,否则谁知道你是谋反还是勤王。而安史之乱早期,李隆基一开始不相信安禄山造反,后来确认了,也仅仅是安排中央军以及就地募兵平叛,没有调集边军勤王。

第二点,就算后来李隆基调兵勤王了,但是大军开拔需要一系列准备,而且都在边远地区,远水救不了近火。

第三点,中央军虽说有9万多人,但是大唐安定了太长时间,他们在长安养尊处优,而且很多都是勋贵子弟来混资历的,战斗力怎么能和常年在边疆作战的虎狼之师相比呢。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战斗力的巨大差距

第四点:安禄山攻打洛阳时,李隆基竟然命令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在关中募新兵守城,连正规的训练都没有,怎么抵挡安禄山?所以洛阳很快失守。

第五点:李隆基的昏庸无能,他先是听从宦官的意见杀了败军之将封常清、高仙芝,导致自己手上无人可用,硬逼着年迈多病的哥舒翰上前线。安禄山从洛阳杀向长安,中间有一道雄关——潼关,哥舒翰率领中央军及新兵约15万人坚守,凭借潼关险要,守下大半年不在话下,但是李隆基认为守不能体现大唐国威,逼着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知道自己手下这群兵的战斗力,出战之前大哭,最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李隆基仓皇出逃。

安史之乱并不是偶然发生,它是大唐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不过应为李隆基的昏庸无能,让这场危机的破坏力无限放大,最终让大唐王朝一蹶不振。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陷落后的长安再也无法重现辉煌

没看够?猛戳下方》》》》》》》》》》

清朝威名赫赫的宗人府到底是做什么的?后妃犯事也是关进宗人府吗

从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天来看大明帝国的末日

中国封建王朝3大都城,谁才是真正的历史荣耀?

堂堂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为什么会被移出武庙?

第三十期:不为人知的元朝

生活这么压抑,来几首打油诗乐呵乐呵

唐朝,一个将政变当做家常便饭的王朝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关注“荣耀历史”,也可以私信留言,投稿一起交流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