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04:02:33
  • 栏目:历史
  • 来源:自信的斯努比
  • 8344 人围观

在苏东乃至我国(包括朝鲜)的军事理论体系里,特种部队的前身就是作为精锐小队单独行动、执行高危任务的侦察兵,直到现在,这一影响存留依旧强大,甚至俄军现在的老将军们,还是愿意将那些全面西化的特战队员称为“侦察兵小伙子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旧格局,还是缘于苏联的特种作战雏形始于苏德战场,虽然以机械化部队为核心的宏大会战是战场上永恒的主角,但出生入死的侦察兵和散落在沦陷区的敌后游击队依然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苏联的侦察兵,我们就不得不提及电影《星星》,这部电影比较细致反映了苏联侦察兵的战斗任务细节、不可或缺的情报搜集能力及高度的危险性。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通过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此时苏联侦察兵规模并不大。比起西方习惯于将侦察兵作为主力部队的前出触角,实行高强度抵近火力侦察,苏军侦察兵更强调隐秘渗透,尽量避免接敌,在敌后完成侦察任务后不动声色的送回情报。其主要的作战手段有:潜伏、渗透、捕俘、观测,少数情况下会执行暗杀、破坏、营救(主要是迫降敌后的飞行员)、引导大部队等任务。尽管如此,在敌重兵集团肚子里活动想完全做到神出鬼没,全身而退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一旦侦察小队暴露,只有随身轻武器的他们面对蜂拥而来的德军,将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像电影里那样依靠炮兵和空军的打击伺机脱困的情况实属罕见,这也造成了侦察单位伤亡居高不下的局面,因此在《星星》开头,营地全体人员起立目送侦察小队远去的场景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刀口添血都不足以形容他们战斗环境的凶险。
身穿阿米巴罩衣的侦察兵,注意其背着一支罕见的带有特制消音器的莫辛 纳甘步枪
敌后游击队的故事我们更是耳熟能详,不管是苏联还是我们,游击队的几大任务基本一致,包括暗杀、破坏、制造敌后方混乱、伺机歼灭小股离散之敌、营救等等,战略层面上还具有破坏敌伪政权,使敌方无法有效利用我沦陷区战略物资的意义。但不同于我国,苏联还专门成立了游击战司令部,为后方的游击队员提供空投补给、协调配合行动、建立后方组织等等。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被游击队破坏的德军军列
综上,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军已经具有一定特殊作战的意识与实践,基本可分为情报、破坏两大部分,但是在真正的特种作战领域,其取得的成就远不如英德两国。无论是英国突击分队对隆美尔司令部的突袭、圣纳泽尔军港船坞破袭、指挥炸毁德军重水工厂还是斯科尔兹内带队偷袭匈牙利王宫生擒霍尔蒂、橡树行动营救墨索里尼,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特种作战的最高水平,
在北非沙漠执行任务的特种空勤团队员(SAS)
其经典之处在于利用小规模特种部队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且带来的战略收益是无法通过大规模的常规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画重点,这条法则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特种作战的最根本价值体现),
而苏军侦察兵的作用基本限于战术战役层面,并且从装备到作战体系均存在一系列弱点,主要体现在其潜伏渗透手段单一、特种器材装备不足、体系配合短缺,直接导致苏联侦察兵基本只能执行浅纵深侦察,且伤亡率相当高。
敌后游击队虽然对袭扰和破坏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破坏交通和通信极大延缓了德军的补给与撤退速度,但是其毕竟在自己领土上作战,还利用了广袤的国土与德军人力不足的有利条件,并且其行动成色多少有所不足,对于在境外执行特种作战的指导意义有限。
阿尔法的诞生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了,但无论是对过去鲜血的总结还是对新的冷战铁幕本能反应,特种作战的重大意义不可能不被苏联军队发现并加以利用。尤其是英德特种部队的成功案例极大地刺激了长期奉行大陆军主义的苏军高层(虽然我小时候也迷信野战陆军而不看好所谓特战的偷鸡摸狗),1949年,苏联陆军总参谋部正式下令成立了第一个独立特种侦察连(也可以认为是格鲁乌GRU的前身),随后的1950年,朱可夫元帅建议在军队里建立46个特种连,每个连120人。这是苏军特种作战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也是苏军第一次用“特种部队(spetsnaz)”这个词来表示一个军种。
但是这一军种始一成立便被赋予艰巨任务:在核战争爆发时深入敌后摧毁北约的核武器发射装置。但这一任务的可行性首先就存在疑问,首先就是如何保证特种部队能顺利且隐秘的抵达上千公里外的北约纵深,即使潜入顺利,一支特战小队长期在人口稠密西欧隐蔽活动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如果在战争爆发后再把特战小组送入敌后,那也许就太迟了。北约的核导弹可能已经发射,正飞行在通往苏联的弹道上。而随着潘兴2等机动部署导弹开始出现在欧洲,这一战术目标就基本不可能达成(看看几十年后海湾战争中美军在空天电磁全方位侦察的情况下猎杀飞毛腿发射车的效率就不难想象了)。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时间线进入了恢弘的太空竞赛、疯狂的核战争为主导的时代,此时苏联特种作战陷入了一个短暂的低潮,毕竟苏军核心目标便是在战术核武器的支援下依靠装甲集群一路向大西洋狂飙突进,无论是一周冲到安特卫普还是一月荡平西欧,坦克履带的前进速度决定了生死成败,在这种一天必须推进100公里的疯狂战术里,更多地依赖技术侦查、数量优势(嗯,俗称头铁)和极大扩展战役纵深,此时传统侦察兵的作用被极大弱化。而特种作战这种小(偷)打(鸡)小(摸)闹(狗)的破事在恐怖的钢铁洪流碾压一切的万丈豪情面前自然就被掩盖了光芒与价值。相反,咱们的空降兵在这个环境下倒是如鱼得水,为了快速抢占战略节点,从空中对敌人实施“垂直包围”,苏联空降军(VDV)开始了疾速的机械化建设,成了全面战争的急先锋。
我们熟知的形象,贝雷帽、海魂衫的苏联空降兵
随着冷战的不断深入,美苏两级的体系被牢牢确立,而老牌帝国的殖民体系也被这俩后起之秀联合肢解,第三世界国家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无数野心家、实力派开始趁机掌权,带来的纷乱与无序让美苏两家看到了新的机会。苏联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也使双方攻守一定程度上易型,红色帝国开始了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其目光也不再局限于西欧一隅,迈开了全力扩充势力范围的脚步,其麾下的特种部队也迅速走出了低谷,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首先,具有快速远程投送能力的空降军进一步得宠,成为苏联领导人手里执行快反任务的尖刀;其次,在军队高层那帮跃跃欲试的少壮派培育下,格鲁乌在输出苏联意志和对外干涉的道路上更是不甘寂寞,开始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执行不能说的任务和悄悄地培养亲苏势力;克格勃大佬自然也不甘人后,与阶级敌人隐秘战线上的斗争愈发激烈,加之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的祖师爷们已经开始粉墨登场,KGB借此机会培养了自己的精锐力量,A小队、信号旗这些耳熟能详的作战单位的前身就是在此时逐渐成长了起来,上述三大家的队伍同海军陆战队、内务部下属特战队、各军区集团军下属侦察兵等精锐部队一起都被称阿尔法,而这种略显混乱的称呼也一直保留到现在。
据说是在阿明宫附近结束任务不久的阿尔法队员,注意一人手中的AR15步枪
路线问题解决了,那特种作战理念也要开始出现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攻势战略,阿尔法们的活动范围也早已不限于周边各国,已经开始具有“执行常规大部队无法实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这一特征。首次露出獠牙的行动便是特别行动小队和空降兵联合占领布拉格机场并逮捕杜布切克,震惊世界,而在欧加登战役里出现在季季加地区的“白皮肤埃塞俄比亚士兵”只是众多“不能说的任务”里较为人知的一次了。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随着苏联全球争霸的路子越走越远,其麾下特种部队出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而KGB和GRU联合突袭鲁拉曼宫击毙阿明的行动,不仅点燃了这场地缘政治大爆炸的导火索,也使得阿尔法们将在新的战场面临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战斗考验………..

士兵的进化史由常规部队到特种部队,由侦察兵到阿尔法的小组


来简单介绍一下 阿尔法小组”是前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为反恐而建立的。1973年,苏联一架雅克-40型客机在伏努科沃机场遭到4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全部被扣作人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部联手采取紧急行动才救出了人质。这一事件在苏联造成了不小震荡,也引起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当时,苏联正在全力准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为预防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绑架后杀害的一幕重现,同时应付苏联国内已经出现的恐怖主义苗头,苏联领导人决定尽快建立一支受过良好训练、并可在国内外随时用于打击恐怖主义的特种部队。
“阿尔法”反恐怖别动队,是个令恐怖分子心惊胆战的名字。他们都是从克格勃年轻军官中经过严格考试、层层挑选出来的佼佼者,是世界最强劲的反恐部队之一。
阿尔法马卡洛夫式手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配有一部通讯设备,从最初的对讲机,到今日的移动电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从收到作战命令到装备齐全,直至登机出发,最多只需要1个半小时到2小时。而且,数十年如一日,“阿尔法小组”时刻都处于整装待发的战斗值勤状态。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