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10:52:21
  • 栏目:历史
  • 来源:见史简谈
  • 9061 人围观

序言:

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女皇帝,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武则天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但是据唐朝的礼法记载来看,“妇人无专制,生礼死事,以夫为尊卑”,很明显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要略微低于男性的。那么武则天又是如何以一个“女儿身”的身份登基称帝的呢?其实从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以及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这两次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上,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武则天的登基称帝,实乃是顺势而为。——《礼记正义·卷四十一·杂记上第二十》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唐高宗李治示意剧照

先来说说这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吧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其实只是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故而才想要废除“王皇后”,并改立“武则天”为后。但事实上,并不能单纯的把这次事件当成唐朝后宫的家务事来判断,其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争夺斗争。

因为“王皇后”背后所隐藏的世家背景,并不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那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世家子弟,而是出身名门大族。

  • 其高祖父“王思政”,乃是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名将,累封中军大将军、大都督、祁县侯。
  • 其父亲“王仁佑”的叔母,也就是“婶婶”,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姑母同安长公主。
  • 其母亲魏国夫人“柳氏”也不例外,柳氏的叔母乃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王皇后剧照示意图

换句话来说,“王皇后”不但自身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的家族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唐高祖李渊之母,可是出自于“八柱国家”之中的“独孤信”家族不是吗?

而且按照唐朝那浓厚的门阀观念来看的话,即便这关系扯得已经有点远了,但也绝对是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存在的。

故而,自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想法刚刚出现之时,就遭到了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强烈反对,“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赫然是借先帝言论以及王皇后的世家身份来压制唐高宗李治的这个想法。——《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而且,由于这两人均身为“顾命大臣”,那纳谏方面也就有着一定的特权,“有罪不加刑”,就连唐高宗李治也是无可奈何,再加上两人又都位高权重,所以由此也就带动了相当一部分的官员一起来反对李治“废王立武”的想法。——《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李义府示意剧照

因此也就让李治感觉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身为天子,却连皇后之位的归属都决定不了,直到李义府上疏“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明确表明了支持李治的想法以后,这个事件才出现了转机。——《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李治高兴之下,直接就下令赏“中书舍人李义府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将其加官进爵,也正是因为李治对李义府的封赏,使得朝堂上的一些官员看到了机会,纷纷扭头转而支持起了武则天,形成了“拥武派”。——《新唐书·本纪第三》

原本受到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二人制约的局面也就因此而被打破,继而随着支持武则天的人越来越多,在功臣元老“李勣”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影响下,“上意遂决。......贬遂良、韩瑷等为远州刺史,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册立武氏为皇后。”——《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八回》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武则天插画示意图

“废王立武”确立武则天政治地位

也就是说,在唐高宗李治为如何“废王立武”重振皇权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潜移默化间为武则天积攒了一批拥护者,说白了就是替武则天拉拢到了一部分文武百官的支持,这也就相当于是间接的确立了武则天的政治地位,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显露出效果罢了。

就好比前文曾说过的那个“李义府”,不就只是因为一句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的言论,就直接从中书舍人晋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了吗?这也就相当于直接从皇帝的秘书晋升成了“宰相”,实打实的位高权重。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褚遂良画像

与此同时,随着顾命大臣“褚遂良”等人的被贬,一方面严重打击到了掌控朝政时日依旧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促进了唐高宗李治实现君主集权的进程,另一方面,岂不是说在此消彼长之下,又使得“武则天”的政治地位在相对意义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毕竟大家别忘了,李治打击“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之时所凭借的官员,可都是因“武则天”而反对褚遂良等人的。

换句话来讲,“武则天”在这次“废王立武”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就等同于唐高宗联系大臣的纽带,试问,如果没有武则天,那也就不会有这次“废王立武”的事件了,那么唐高宗李治又该如何去打击“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呢?

武则天临朝称制

而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到了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重驾崩,但是其在遗诏上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顾名思义,直接就赋予了武则天干预朝政的大权。——《新唐书·本纪第四·则天皇后》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唐中宗李显画像

如果此时的唐中宗“李显”稳重一点还好说,毕竟他早已成年,亲政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武则天充其量也就是“垂帘听政”,即便李显的权力再怎么着,那也小不到哪里去,但偏偏李显却说了一句“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不是明摆着视唐朝江山如儿戏吗,当然,也不排除李显是想要建立自己的亲信势力。——《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所暴露出来的视唐朝江山如儿戏的信息,让武则天抓住了机会,借口“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直接就把李显的皇帝之位给废了,武则天也就因此而得以正式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

其实从这里就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武则天之所以能这么轻松的就废黜皇帝,一方面是因为唐高宗李治所赋予的干预朝政的大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废王立武”事件为她所积累的政治力量发挥了作用。

否则,即便是唐高宗给武则天的权力再大,朝中无人支持的话,武则天想要废除皇帝自己临朝称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那江山还是姓“李”的,武则天又是社会地位略微低于男性的女儿身,更别提出身也属实算不上“门阀世家”。

因此,就算武则天能胁迫官员认同,可她能让那些“李氏宗亲”认同吗?很显然不太可能。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铜匦”示意图

武则天制造“铜匦”稳定政局

如此一来,既然武则天已经临朝称制,确立了统治地位,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想方设法的去稳定政局了,毕竟要真正的执掌朝廷,光有朝堂官员的支持可还远远不够。

套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作为封建政权的根基之一,其作用无疑是也非常重要的。所以,于垂拱“二年......三月戊申,作铜匦”,武则天派人去制作了一批“铜匦”。——《新唐书·本纪第四》

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民心跟这个铜制的小箱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上面的记载,所谓铜匦,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种接受奏疏的小箱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意见箱”。

但是武则天这个箱子的作用可远不仅如此,就像前面说的,这个箱子其实内部还分成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空间,“其东曰‘延恩’,献赋颁、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换言之,有了这个小箱子,就可以让黎民百姓在有意见或者福利需求的时候,将谏言投到这个小箱子里面,然后武则天会亲自查看,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造福百姓”的效果,那么“民心”自然而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武则天接见告密百姓示意画像

但武则天在下令制作这个小箱子的时候,也随之制定了另外一条规矩,“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也就是说,但凡有利用这个箱子告密的,即便是农夫或者樵夫等普通百姓,武则天也会亲自接见,而且还包食宿过路费等等,待遇极为优厚。——《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很明显,武则天其实是想借“铜匦”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继而在获取“民心”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铜匦”来实现她搜集情报,继而实现使政局更为巩固的目的。

就像明朝时期那些便衣侦查的东厂锦衣卫一样,武则天同样选择了从民间去搜集情报,毕竟民间百姓那么多,所以情报来源的途径显然也就要更为广泛,也就等同于构建了一个情报来源极为广泛的“情报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武则天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目的。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武则天称帝画像示意图

改元天授,武后称帝

如此一来,其实也就等同于武则天在称帝之前,继唐高宗李治助她拉拢到了一部分文武百官的拥护之后,又在临朝称制之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情报网体系,如若再加上本来就有的决策“军国大事”的大权,武则天赫然已经达到了一种悉数掌控朝中大小事务的程度。

也就是说,在武则天还未称帝之前,其实就已经达到了独揽朝政且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统治体系,所差也仅仅不过只是一个名号而已。

诸如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李氏诸王造反叛乱,“八月......丙午,博州刺史琅邪郡王冲举兵以讨乱,遣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拒之”;紧接着到了“庚戌,越王贞举兵于豫州以讨乱”,但武则天的反应同样很快,于“九月丙辰,......张光辅为诸军节度。削越王贞及琅邪郡王冲属籍,改其姓为虺氏。贞死之。”——《新唐书·本纪第四》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武则天基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对李氏诸王叛乱的镇压,其他李氏诸王的叛乱及谋反活动也不外如是,足以证明截至此时,武则天其实已经对唐朝政权实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控,已经真正的能使唐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有序的运转起来。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武则天升殿画像示意图

但此时武则天却还未曾想过要称帝,或者说是她想过,但她还差一个契机,幸运的是,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当日太后升殿,与众臣正议事间,忽报一大臣率百姓诣阙上表,不知何意。众视之,乃侍御史傅游艺也。”,顾名思义,就是侍御史“傅游艺”带着百姓的“请愿书”来上朝了。——《隋唐两朝志传·第九十七回》

上奏的内容也很直接,“陛下自即位以来,功过三王,德高五帝,虽古之贤妃圣后无以逾此。今又景星庆云,每现乾象,请陛下改国号曰周,赐中宗姓为武氏,以从人望,实社稷之大幸”,直接就将武则天称呼为代表着皇帝的“陛下”不说,而且还直截了当的明说了让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想法。——《隋唐两朝志传·第九十七回》

再加上是百姓的“请愿书”,也就意味着这不仅仅只是傅游艺一个人的意愿,同时也是众多黎民百姓的意愿。

笔者之所以要说武则天称帝实乃顺势而为的原因,基本也多是因此而起,毕竟如果不是前面早已经为未来铺好了路的话,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又怎么可能会如此顺利呢,甚至于达到了一种百姓以及官员都主动要求让她称帝的程度。

武则天:李治助我拉拢百官,铜匦助我稳定政局,称帝实乃顺势而为

武则天画像

故而,于天授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改国号周。大赦,改元,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为皇孙”,昭告天下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开始了她女皇帝的执政生涯。

继而更是在她的励精图治之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也有过错,但却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她所开创的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纳贤制度,不就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都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吗?

正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对她的评价,“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武则天对贤良人才的知人善用,无疑为后世唐玄宗所开创的开元之治之盛世景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属实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意义。


【end】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