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与“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5 10:18:42
  • 栏目:历史
  • 来源:春秋老师聊历史
  • 8152 人围观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在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带领下,攻破宋都城东京(开封),将宋廷宫内财物洗劫一空,俘获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钦宗赵桓(1100-1156年)二帝,掳走皇室宫妃、皇族、各种工匠3000余人,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西蒙古瓦剌部。当明朝大军到达土木堡时,饥渴难忍,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中死者三之一,伤居半, 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文武官员包括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皇帝明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俘获。史称“土木堡之变”。

“靖康之耻”宣告北宋灭亡,给汉民族带来深入骨髓的创伤。

而“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继续存在,但汉民族由盛转衰。

“靖康之难”与“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宋徽宗赵佶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不同

靖康年间,北宋朝廷六大奸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众大臣噤若寒蝉,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叛乱纷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视眈眈,大肆入侵北宋边境。屠杀宋民,掠夺财物。

北宋此时已经属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已呈亡国之相。

反观明英宗时期,承“仁宣之治”,内有于谦、李贤等贤臣,外有张辅、陈友等名将。明英宗不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俭,治国有方。因此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景象。当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正处“全盛之天下”之时。《明史》载当时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二,战争失败的性质不同

“土木堡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大明的整体防线还比较牢固。

“靖康之难”与“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于谦

兵部侍郎于谦带领军民坚守京师,各地武装力量纷纷赶到北京勤王。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军民同心同力,打败了瓦剌军的多次进攻。最终,瓦剌军不得不退出北京,逃到老家蒙古。

而“靖康之变”是一场国难和浩劫。不但徽钦两位皇帝被掳,客死他乡,而且老让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生灵涂炭,背井离乡,整个社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三,君王的气节不同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虽不够睿智,但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豪气干云,大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范,体现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的豪气,虽最终被俘,但宁死不屈。此时的英宗,乃真男人,绝非软骨头。

再看“靖康之变”,宋徽宗父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血腥而残忍;可面对如狼似虎的金人时,先是割地赔款,摇尾乞怜,后又弃社稷百姓于不顾,毫不抵抗,望风而逃;被金人俘后,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无帝王节气,最终横尸异乡,遗臭万年。

“靖康之难”与“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四,对历史的影响不同

“土木堡之变”重创了明朝。在军事上,明朝对蒙以攻转守,影响了明朝对蒙的战略部署;在人才上,由于大量的文武大臣战死,出现英宗后继无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明英宗被蒙人软禁又放回,引发皇位之争,政治混乱。由此,明朝由盛转衰,也代表汉民族由盛转衰。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既是当时北宋王朝的灭顶之灾,也是汉族人心中永远的痛。由于徽钦二帝的软弱和无能,他们不仅丧权辱国,丢失国土和百姓,更让汉民族丧失了尊严和气节,由此给汉民族带来的创伤深入骨髓,永难抹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