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9 14:20:49
  • 栏目:历史
  • 来源:长孙肥曰
  • 6150 人围观

《平番得胜图》,也叫“岐阳王世家文物”,所谓的“岐阳世家”,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的明朝岐阳王李文忠家,系由明初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后代保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一卷描绘万历年间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画卷,其中画面恢弘,场景庞大,描绘了明军边军的指挥、行军、联络、兵种等多项内容,是难得的研究明朝军伍的文物画卷,长孙肥之所以去了解明史,也是因为《平番得胜图》的吸引,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明史网红画《平番得胜图》。

《平番得胜图》的画面反映了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甘肃西南部西番族攻打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明政府派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镇总兵官领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兵马镇压的过程。

军门固原发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第一部分,军门固原发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上图即是《平番得胜图》的第一部分,信息量也是相当巨大。我们可以看到正位之后写着“军门固原发兵”几个字,坐在正位的,正是明军总督三边主帅。明朝驻扎在固原的总督,是由明朝廷派任的的文武重臣,总督固原、甘肃、延绥、宁夏四镇军务。《平番得胜图》中,并没有提及这位总督的信息,但根据《明实录》中关于出任三边总督的记载,此时的三边总督应该是石茂华。

石茂华(1521—1583),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青州)人。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浚县知县、扬州知府、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1567年(隆庆元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1573年(万历元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德高望重。

在此画中,石茂华身着的应该是红色斗牛服正坐中央,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补子乃蟒首牛角,头上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为立有功劳,方才得天子赐服,也有讲官赐斗牛服的例子,但属于破格,并不轻易授予,斗牛服的细节可以放大一下看看。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图上所绣,应是斗牛服的图案

除此之外,作者有意将石茂华画得比其余人更大,都是石茂华在军中地位尊崇的体现。石茂华以科举入仕,在明初,虽然明太祖在官职大小上将武官压过了文官,以防出现宋代的重文轻武、军队不堪一战的情况。但自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勋贵集团失去了话语权,文官开始主政,重文轻武的现象自庙堂到江湖不可阻止的蔓延开来。与石茂华的“大人像”相比,坐下各级武将、士卒大小上并无太大差异,这应是文官地位远胜于武官的一种体现。

图中所在的固原,就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所谓九边重镇,就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明朝的三边总督虽然管制关西四镇,但驻地的确是在固原,这一方面《平番得胜图》的绘制也是与史实相当吻合。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军不同单位盔甲的区别和整体颜色,普通士兵多为棉甲,一般为红色或暗红色,还有少数蓝色及绿色,颜色有区别的原因可能是官兵等级或兵种的不同所导致。

明军的军官多为白色铠甲,中级将领应该是白色鱼鳞甲,高级军官一般为金色或白色的山文甲或者金色鱼鳞甲,这一点电影《大明劫》的制作就相当的好,影片中,孙传庭周边将领的甲胄皆着山文甲。而遭图中实际参与作战的一般都是红色棉甲的士兵以及白色盔甲头盔三面旗的军官,可见敌人实力不是太强,出战的规模应该也不是太大。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固原兵备刘伯燮督兵出征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固原兵备刘伯燮督兵出征图(1)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固原兵备刘伯燮督兵出征图(2)

在固原兵备刘伯燮督兵出征这一场景中,明军骑兵分开前进,可以看到这支明军骑兵着装并不相同。部分骑兵着环臂甲,部分骑兵不着且佩戴颇具蒙古特色的飞碟帽,他们与其他士兵身上的鸳鸯战袄不同,大多身着罩甲。

所谓罩甲,就是褂子、外套一类上衣的旧称。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

“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

“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

他们头上的飞碟帽,也有部分蒙古元朝统治以后留下来的印迹。能着罩甲的,在当时也可能是将领的家丁亦或者是国家养的家丁,是明军中的精锐部队。

而其他士兵身上的鸳鸯战袄,则是从明朝开国就订下来的军服。《典故纪闻》卷二:

“ 太祖 尝命制军士战衣,表里异色,令各变更服之以新军号,谓之鸳鸯战袄。”

洪武元年令制衣,表里异色,谓之鸳鸯战袄,以新军号。二十一年,定旗手卫军士、力士俱红袢袄,其馀卫所袢袄如之。凡袢袄,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二十六年,令骑士服对襟衣,便于乘马也。

到了《平番得胜图》的万历初年,可以看到大部分士兵任然是保持了这个穿着。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图中既然提到的兵备,那也要说一下明朝边军的管理体系。在关西四镇的管理中,三边总督总制军务,下辖巡抚、总兵、巡按、镇守中官。而兵备则归属巡抚管辖,一般由文官出任,在画中,我们也能注意到策马在前的刘伯燮衣着异于他人。而据《固原州志》所记载,刘伯燮的确是作为进士出身。

而我们平日所提到的“参将—游击—守备”这个管理体系则是由总兵管辖,三边巡抚总督,这个体系在《平番得胜图》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明军行军路线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上图中,则是关于明军的行军过程中的描绘,经由白化岭、野狐桥、岷州卫、洮州卫等地。在蒙元的甘肃行省故地,明朝并不单独设省,而是以都司—卫所作为军事区域进行管理,当地的官员兼管民事,这种现象还出现在明朝的辽东,《平番得胜图》中岷州卫、洮州卫,则是一些很好的案例。

洮州卫的设置早在洪武年间明军平叛洮州十八族以后,当地控扼松潘又直通青海,是战略要地,故而一直深受明朝廷的重视。

陕西总兵官孙国臣统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在视线略过明军所经过的几个地点之后,就来到了陕西总兵官孙国臣统兵的画面。

在这两幅画面中,可以看到明军的作战兵种和阵列,一般以小队为单位,数量在十人至数十人不等,每队各有小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兵种多种多样,有持刀骑兵,关刀骑兵,弓骑兵,枪骑兵等等,兵种多样繁复。

明朝的军旗一般都是三角旗,从《王琼事迹图》、《出警入跸图》的经验来看,明代令旗多为三角小旗,上面写有令字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行分布,上面所绘制的,可能是代表五行的星图,也可能是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神兽,在战场上,明军的各种信号通过令旗传递。

明军作战与赏功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守备作为先锋与敌军野战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明军攻坚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明军平定参多族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关于《平番得胜图》中的战役,《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万历二年……冬洮州番人以河州奸民负其物货,入掠内地,他族亦乘机为乱。奸民以告河州参将陈堂,堂曰:“此洮州番也,何与我事。”洮州参将刘世英曰:“彼犯河州,非我失事。”由是二将有隙。总督石茂华闻之,令二人及兰州参将徐勋、岷州守备朱宪、旧洮州守备史经各引兵压其境,晓以利害。番人惧,即还所掠人畜。世英谓首恶未擒,不可遽已,遂剿破之,杀伤及焚死者无算。军律,吹铜角乃退兵。堂挟前憾,不待角声而去,诸部亦多引去。宪、经方深入搜捕,邻番见其势孤,围而杀之。事闻,帝震怒,褫堂、世英职,切责茂华等。茂华乃集诸军分道进讨,斩首百四十余级,焚死者九百余人,获孳畜数十群。诸番震恐远徙,来降者七十一族,斩送首恶四人,生缚以献者二人,输马牛羊二百六十。稽首谢罪,誓不再犯,师乃还。”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史》所言的“杀伤、焚死”的描述所言非虚,“获孳畜数十群”也在上图的细节有所体现。《平番得胜图》的描绘应该是十分接近当时的史实的。

而画中和前文所提到的“族”,与其说指洮州的民族众多的意思,倒还不如说而是指代洮州地区的部落。以《平番得胜图》所提到的官洛族为例,就是属于杨汝松土司的辖区,《平番得胜图》画中明军行军部分出现的指挥杨臻,也是当地的土司,他的父亲杨洪在明武宗时期入朝后才被赐姓为杨。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平番得胜图》密码:还原四百年前明军的实际状况

图为赏功场景

《平番得胜图》与明朝经略西北

《平番得胜图》画中的战事虽然在明朝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并不闻名,但是以小见大,也能从中对明朝对于西北地区的军事、行政、民族规划与处理做更详细的了解。

岷州卫、洮州卫都是在洪武十二年之前设立,当地民族组成复杂且交通各地,连接回、蒙古、汉、藏各大民族。明廷对于西北的经略一向比较重视,对于这一带的策略也是希望藉此隔断蒙古与西藏之间的联系,同时交通各地。

而陇右一带蒙古的边患在有明一代始终难以消除,蒙古军队甚至一度攻进了长城以内的松山堡。对此明廷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分其势力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的策略,将各部首领暗查与各卫所任职,力量不得统一,同时采用土司、流官共治的办法保持自身对于当地的统治,而不是单纯的羁縻。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