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可以被“洗白”?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3 05:01:32
  • 栏目:历史
  • 来源:边世堂
  • 8716 人围观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真的可以被“洗白”吗?

李鸿章可以被“洗白”?

01

李中堂何许人也

但凡研究晚清史,李鸿章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那么这位李中堂是何许人也?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可以被“洗白”?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02

李鸿章的“白”与“黑”

对李鸿章的“白”与“黑”的争论早已有之,在这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就是2003年央视剧《走向共和》的上映,在这之后网络上为李鸿章“洗白”的声音就不绝于耳,有一句言论传播最广“年少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首先作者表示,这部央视剧可谓拍的相当保守,剧中把李鸿章表现成了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举步维艰的垂垂老者形象,那么李鸿章真的就是“真中堂”吗?需要指出,李鸿章所忠的是清政府,而非国家,他所代表的永远都是清政府的利益,而非人民的利益。

李鸿章可以被“洗白”?

李鸿章创立淮军、北洋水师,用着清政府海量的银子,打造自己的“私军”,这也是后来北洋时期军阀林立的根源之一。那么建设这支军队的成果如何呢?甲午之战,一败涂地,割地千里,赔款亿计。有人说海军军费被挪作“万寿庆典”,北洋水师十年未添一舰一炮,先不说这件事还有待考证,倘若中堂一心为国,何不从自己四千万的家产中挪借一点呢。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李鸿章虽为“中堂”但终究是个汉臣,清政府为满清政府而非李鸿章一人的政府。战场上赢不回来的也不可能从谈判桌上争取回来,所谓“弱国无外交”谈判也不过是仰人鼻息,条约的签订,作者认为李鸿章虽不能负全部责任,但也要负主要责任。

如果以上两点还有一定争议,那么在处理新疆的问题上更能看出一些端倪,1871年,阿古柏占领新疆全境,李鸿章提议“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作。”,而左宗棠率先出来反对“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卫京师”,这也就有了后来左宗棠“抬棺入疆”平叛。1877年,左宗棠击溃阿古柏,收复新疆。

李鸿章可以被“洗白”?

看历史最忌“以今论古”,我们虽不能拿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李鸿章,但也绝不能拿一个普通人的标准去衡量。对于李鸿章办洋务,创实业,建海军的意义,作者是十分认可的。但作为清政府数一数二的头号人物,李鸿章身在其位,却不能洞察世界洪流;身居要职,却一味中饱私囊;做官,陷于“党争”;做人,又缺私德。大厦将倾却一味“裱糊”,实不能以“名臣”冠之,且不与曾国藩相比,就相论于左宗棠,李鸿章亦气节不足,缺少勇气。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是这样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认为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这段评价可以说已是相当中肯。

03

无需争论

其实题目中的“洗白”一词并不准确,因为当前没有任何官方文字去“黑”这位中堂大人,至少在作者所看过的官方记载是没有,既然没有“黑”,又哪里来的“洗白”,所有的争论只是网络所流传的而已。公正客观是看待历史最起码的准绳,不可“爱屋及乌”亦不可“以偏概全”,“不吹不黑”才是作者所提倡的。

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个最根本的尺度就是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在其位而谋其政”从而促进了历史发展。是否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又能否牺牲个人利益。很显然,这一点李鸿章是没有做到的。只需要去对比那些革命先烈和开国元勋,就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李鸿章此人巨大的局限性,这也正如李鸿章自评的那样“他只是大清的裱糊匠”。修修补补尚可,开拓进取则难。

另外本段的标题“无需争论”也并不是不让大家去讨论,讨论是学术进步的推动力。而是论点未必非得是这种“非黑即白”。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是非非本就难以判断,对自己尚如此,何况是一位百年前的历史人物。

更多原创文章尽在公众号 边世堂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