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9 20:27:18
  • 栏目:历史
  • 来源:触读历史
  • 5776 人围观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万园之园圆明园中,乾隆皇帝正在观赏一艘当时最先进的军舰模型,并表示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一会询问军舰的零件问题,一会又关心英国的造船业。一旁的英使马嘎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则耐心地向皇帝介绍他关心的问题。这首军舰模型正是由马嘎尔尼带来的,号称最先进的“皇家号”,据记载这艘军舰装载了110门大炮,威力相当了得。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

可以想象乾隆皇帝在面对如此坚船利炮时,想到当时的大清水师那些在海浪中漂浮不定的舰船,内心该作何感想。以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自尊好强来说,我们都会认为他应该立即下令,购买最先进的舰船,来显示大清的强盛和保卫大清的海疆。但很可惜,实际上乾隆皇帝只是让军机处秘密晓谕沿海各省督抚,告知他们英国确实很强大,“英吉利在西详诸国中较为强悍”。乾隆认为,英国人虽然熟悉海洋、擅长海战,但不熟悉陆地,同时舰船只能在海洋中航行,不能进入内水。因此,在谕令沿海各省督抚加强防范时,乾隆皇帝的要求是严密防守沿海口岸,阻止英国的舰船靠近或进入内水

《清实录》载乾隆皇帝谕旨,“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 善于驾驶, 然便于水而不便于陆, 且海船在大洋, 亦不能进内洋也, 果口岸防守严密, 主客异势, 亦断不能施其伎俩。”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晚年乾隆皇帝

也许我们会觉得乾隆皇帝妄自尊大,抑或是太过保守、闭关锁国。但真相并非如此,大清国也是有水师的,想当年攻灭郑氏、收复台湾,是很有战斗力的。而此时乾隆皇帝却谕令通过加强陆防来达到阻止英国海军的目的,这就表明大清水师的装备可能远不及英国,而且朝廷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给水师购买最先进的战船。

康乾盛世治下,清帝国为何会如此缺钱,财政为何会如此拮据和紧张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永不加赋”这个政治图腾所束缚造成的。“永不加赋”号称千古仁政,却又为何成了帝国向前发展的紧箍咒了呢?

一、清初为争取民心,提出免除明代加征的“三饷”

中国几千来,以农立国,历代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由农业和农民身上得来。明代中后期,由于田赋收入入不敷出,政府以应对辽东战事、剿灭流寇而加派辽饷、剿饷、练饷,合称“三饷”,是为在原有赋税之外的加派,也就是“加赋”。

清初入关,对于如何征税、征税额度等也有过争论。由于明代税收账册多被毁,最晚的则是万历年间的账册,在范文程的主张下,清廷决定以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征税额度为参考,作为自此以后清王朝对全国征说的标准依据。为尽快争取民心、稳定局面,清廷先后两次下诏说明,要免去明朝后期加派的“三饷”,这就是“不加赋”的最初源头

其实确定的征税标准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万历四十八年以前已经加派了“辽饷”,如若按照这个标准去征收,必然与清廷反复重申免去“三饷”的旨意存在明显的矛盾。但清廷并未予以更正,而是继续执行万历四十八年的征收标准。

在征收标准已经明显违背了“不加赋”的承诺之后,顺治末年还一度加征了“练饷”,“不加赋”的承诺俨然一纸空文。好在此时康熙皇帝即位,及时停止了练饷,但征收标准并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政府的赋税政策并没有完全回归到在明代“三饷”之前赋税水平上。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顺治皇帝


二、康熙末至乾隆初,最终确定“永不加赋”的政策及其内涵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诏书,提出将征收人丁税的人口基数固定化,“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就是所谓“永不加赋”的官方正式确认。康熙皇帝指出“不加赋”的缘由在于人口虽然增加、但土地并未增加,“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以后每年,在统计人口时,新增人丁另行造册呈报,不涉及征收人丁税的问题。此后历年所呈报的人口数,都由另行编列的新增人丁,如康熙五十八年“人丁户口、二千四百七十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四。又永不加赋滋生人丁、二十九万八千五百四十五。”

《清实录》载康熙五十一年诏书:“谕大学士九卿等、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徵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纳钱粮。诘以余丁何事。咸云、蒙皇上弘恩、并无差徭、共享安乐、优游闲居而已。此朕之访闻甚晰者。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不堪见闻。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由此观之、民之生齿实繁。朕故欲知人丁之实数、不在加徵钱粮也。今国帑充裕、屡岁蠲免、辄至千万、而国用所需、并无遗误不足之虞。故将直隶各省见今徵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直隶各省督抚、及有司官、编审人丁时、不将所生实数、开明具报者、特恐加徵钱粮、是以隐匿不据实奏闻。岂知朕并不为加赋、止欲知其实数耳。嗣后督抚等、倘不奏明实数、朕于就近直隶地方、遣人逐户挨查、即可得实、此时伊等亦复何词耶。此事毋庸速议。俟典试诸臣出闱后、尔等会同详加确议具。”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康熙皇帝


康熙五十一年所确定的不征税其实只是人丁税,而没有明确提及地租。雍正年间,税制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地租和丁银实现二合一。通过人丁税的固定,以及“摊丁入亩”,田赋(地租+人丁税)也被固定下来。

但由于雍正的另一项改革内容,是清丈田亩数量,准备对新开垦的土地要进行上册征税。由于地租和人丁税的合一,加征新开垦的土地,实际上就是变相加征人丁税,违反了康熙五十一年诏书的承诺

乾隆皇帝即位后,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下旨停止清丈土地。并在随后修订《大清律》时,将禁止清丈土地列入,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意味着从清初开始的“不加派”,到康熙的“永不加赋”提出,最后在乾隆初年终于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永不加赋”至此成为终清一代不可更改的政治图腾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永不加赋影视图


三、“永不加赋”被官僚低俸和通货膨胀架空,沦为政治口号

清承明制,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照抄照搬。即便是此处讨论的“永不加赋”,最初的源头其实也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而侵蚀“永不加赋”的,则是清承明制的官员低俸禄。

在明代,官员的低俸禄,已经把大多数官员逼成了贪官。当然,不能说全是低俸禄惹的祸,但官员、衙署、家庭的一应开支,全系在俸禄上,而俸禄又太低。只有另外想办法,而官员们能想到的就是贪污,以及横征暴敛。由此而导致民心大失。

清代的皇帝们,不可能不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但仍然继续实行了低俸禄的政策。到了嘉庆年间,人口的激增,加之美洲白银的大量进入,通货膨胀至乾隆年间的4倍以上,官员们的俸禄还是固定的低薪,另行攫取财富的想法就更不可避免了。

一方面官员们在赋税之外,另立名目进行征税,实际上已经突破“永不加赋”的框架束缚。雍正改革时,一并将加征的税目纳入正项,直接合法化了。

另一方面,官员们借机大肆贪污腐败。康熙、乾隆两朝的后期,嘉庆以后,吏治败坏之严重,贪污腐化之盛行,低俸禄不是没有责任。雍正时设立的养廉银,也由于金额偏低,而起不到养廉的作用。马嘎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就写到:“中国官吏的薪金不高,使他们容易接受礼物的引诱”,“据说大部分衙门里都还有贪污, 中国官吏薪傣很低, 但许多贪官污吏可以弄到巨大家产”。

清廷“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被帝国官僚集团自下而上突破了。“永不加赋”沦为了政治口号。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和珅


四、“永不加赋”成为紧箍咒,束缚中国近代化

回到1793年,马嘎尔尼来华的那一年。乾隆皇帝以一种看似轻蔑实则无奈的态度拒绝了通商,也拒绝了购买坚船利炮,继续蒙着头在中央帝国的大床上做天朝梦。

而帝国之外的世界,业已天翻地覆。英国从175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已臻于成熟。1776年美国获得独立,年轻的北美新贵随即大力发展海军,并在1815年击败了号称强大的阿尔及利亚海军。俄罗斯帝国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造,也成了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充当着欧洲宪兵的角色。

一方面是妄自尊大,不愿看见外面的世界,不愿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受制于“永不加赋”的束缚,又缺乏其他收入来源,造成清廷囊中羞涩,没有办法置办像样的家当,既无法强军、也不能富国。

直到1840年英国人一声炮响,才惊醒梦中人!恍然之间,中国已落后50年之久。这还不算,此后清廷一再迁延,直到1861年开始著手洋务运动,1875筹办北洋海军。此时距乾隆皇帝观看马嘎尔尼带来的“皇家号”模型,已过去80年之久!

封建帝国夕阳余晖之下,清代“永不加赋”的政治图腾已不合时宜

鸦片战争


“永不加赋”号称千古仁政,历经百年才被确认实行,而最后又成了清廷止步不前的“图腾”,让中国在世界发展史上足足落后接近一个世纪。在封建帝国日落西山的余晖中,“永不加赋”只是一片形似祖宗牌位的云而已!

触读历史原创!欢迎关注,欢迎评论!

参考文献:

《清实录》

《清史稿》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