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9 20:59:54
  • 栏目:历史
  • 来源:秋心谈历史
  • 9538 人围观

前言

诸葛恪是吴国中后期的关键人物,幼年便被称为神童,后来爵位至阳都侯,常以儒将自诩。

所谓的儒者,有着“大儒”和“伪儒”之分。如同唐朝的房玄龄,史书中上说他夙兴夜寐,朝夕勤谨,一心只为富国强民,从来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人就是真正的“大儒”。而如同西晋的宰相王衍,虽然贵为宰相,但是不以百姓为重,孤芳自赏,假公济私,这样的人就只能是“伪儒”。

诸葛恪自诩儒将,但是他究竟是个大儒还是伪儒,我在这里先不做论断,看完他的一生,也可折射出古代精英分子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一面。

聪明伶俐,少负盛名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是诸葛亮的侄子。

诸葛瑾这个人虽然有着很高的才华,但是为人老实,而且长得不好看,因为他的脸很长,所以总被别人称其长了一张驴脸。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添字得驴

有一次,孙权大宴群臣,席间,让手下牵上来一头驴,并在驴身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了四个字“诸葛子瑜”,就是开玩笑说这头驴是诸葛瑾。满堂文武哄堂大笑,诸葛瑾为人老实,没有说什么。而诸葛恪性格与诸葛瑾完全相反,聪明伶俐,才思敏捷。看到这一幕,跪在孙权面前,请求孙权赐给他一支笔,孙权认为一个五六岁的小屁孩不能做什么,就好奇他想做什么。而诸葛恪拿到笔后,就在那张纸上补充了两个字“之驴”,孙权甚为惊奇,就将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三国志》: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这件事就充分展现出诸葛恪的聪明伶俐,而且出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在君主和群臣面前展示自己。这为以后的政治生涯加分不少。

巧言善辩,精于谄媚

诸葛恪的嘴皮子也是很利索的。东吴张昭是资历最深的人,所有人都对张昭很尊敬,就连孙权也不例外。当然张昭也喜欢倚老卖老,尤其是在诸葛恪面前。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又一次宴会上,因为诸葛恪的年龄小,孙权让他去给在座的臣属敬酒,敬到张昭地方,张昭不愿意饮酒,说这个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就看好戏,看看诸葛恪能不能让张昭喝下这杯酒。

对于张昭的不配合,诸葛恪就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三国志》: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不要以为这种有才能的人不会说拍马屁的话,这种文化人拍起马屁才叫精髓。

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觉得你父亲和你的叔父诸葛亮,谁更加优秀?”诸葛恪回答:“当然是我的父亲。”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这记马屁拍的孙权极为舒坦。

后来,蜀国派使者前来。孙权便对蜀国人说:“回去告诉诸葛亮一下,他的侄子诸葛恪很喜欢马,给他弄一匹好马过来。”当时就在孙权身旁的诸葛恪立即跪下拜谢,孙权很奇怪,这马还没来呢,有什么好谢的。诸葛恪回答:“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 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

这种思维反应,这种谄媚的本领,真不知道老实的诸葛瑾是怎么生出这样的儿子的。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两战连捷,粗显武略

江东的丹阳郡民风彪悍,是当时最强的兵种源,曹操、陶谦、孙策都在此招募过兵马,因此丹阳兵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但是就是因为民风的彪悍,叛乱不断,很难治理。诸葛恪认为那里有着很多的人口,但是都躲在深山老林之中,如果将那些人全部都编入户籍,征入军队,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力量。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就连诸葛瑾也是这种想法。

因为诸葛恪的自信,孙权派遣他去丹阳。诸葛恪到任后,采用刚柔并进的策略,发放公文给下属官员,命令他们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同时命令军队采取围困的方式,还将田野里的稻谷全部收完。

山上的群众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只得下山来,虽然诸葛恪下命令不得怀疑虐待山民,要一视同仁。但是有几个山民过去横暴为恶惯了,只是饥饿被迫下山,因此心存异志。当时的臼阳县长胡伉知道了这个情况,将那些人抓获。虽然诸葛恪知道胡伉做的没错,但是为了山越人的安定,只能将胡伉定罪斩杀。

这件事传出去后,山上的人知道了官府只是希望他们可以下山居住,就纷纷下山归降。几年间,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和预期的完全相同,他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

这件事深得孙权的赞赏,最后诸葛恪被封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在接下去的几年里,江东重臣陆逊也去世了,诸葛恪也升到了大将军一职。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丁奉

在公元252年,魏国趁孙权新丧,国家政权动荡之际南下。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受命辅政。魏国来势汹汹,诸葛恪临危不惧,起用丁奉、唐咨等将领为先锋,一举消灭了魏国的先头部队,损失两万人马。魏军统帅司马师得知前军情况,烧营自退。

诸葛恪就此成为东吴权势最为显赫之人。甚至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

不肯退让,虚荣心强

诸葛恪的缺点同样明显。年少成名的他,变得嚣张跋扈、目空一切。

我们都知道陆逊是江东的顶梁柱,但是身为前辈的陆逊在规劝诸葛恪的时候,诸葛恪不仅不听,反而写信顶撞陆逊,上面写道:

向者,人言“恪素怀刚愎,矜己凌人,非能化平邦内,敬守神器”,其真小儿之见也!恪闻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丞相既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斗筲之人,何足闻也?

意思就是说,我早就听到很多人说我的坏话,我为朝廷选人,都是看他的才华,从来不看人际关系如何。因此只有那些见识短浅的小人会对我有成见,像您这样的大才,肯定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吧。

陆逊看了后,也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了。

他的傲慢还不仅仅是对于同僚,对于储君都敢如此。因为诸葛恪很早就被孙权安排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

有一次,太子孙登请他吃饭。酒过三巡,孙登一边吃着鸡蛋一边开玩笑说:“你想吃鸡蛋吗?没你的份了,你去吃马粪吧。”这其实可以看出孙登与诸葛恪的关系真的很好。

但是诸葛恪不爽啊,不肯吃亏的他就说:“鸡蛋和马粪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屁股里出来的,你能比我强多少啊。”这在当时的时代敢这么对储君说话,也算是一个另类。

我在之前讲到说诸葛恪善于拍马屁,可现在又十分傲慢,不肯退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这种表现在古代是较为常见的。

古代会有这样的一些精英分子,他们为了获得足够的权势、得到君主的看重,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荣誉,为了这个目的就会溜须拍马;而这些奉承不能换来想要的赏识和恩宠,那就会变得狂性大发、全身是刺。

罔顾民生,新城大败

年纪轻轻执掌国家大权,诸葛恪变得更加膨胀,想要建立一些功绩,可以超越之前的四英将,于是就征发二十万人伐魏,闹得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就此开始失去人心。

有人好心劝谏诸葛恪:“你的叔叔诸葛亮,那么才华横溢,北伐都失败了,我们还是算了吧!”诸葛恪一听这话,不就觉得你是在看不起我吗。就冷冷的回答:“僻陋之国的丞相,难道可以与我相比吗?”可见诸葛恪膨胀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要想让其亡,必先让其狂。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诸葛恪最后不听忠言,开始北上进攻新城。新城虽然是座小城,只有三四千兵马,但是守将张特指挥有方,打了三个多月,诸葛恪不得寸进。诸葛恪大怒,命令猛攻。大举进攻过后,城池破损严重。终于就要攻下的时候,守将张特派人前来说自己十分仰慕诸葛恪,早就想投降了,但是曹魏有法律规定,如果守将遭遇敌军进攻,坚守一百天,即使之后投降了也不会治罪,因此才冒犯了您的威严,现在已经九十多天了,不久后我就会主动投降了。诸葛恪信以为真,就暂缓进攻。

到了约定时间,张特在城墙上喊:“你被骗了,中了缓兵之计。”诸葛恪气愤万分,但是因为曹魏援军已到,诸葛恪劳而无功,而且死伤惨重。

之后,因为天气炎热,加上疲劳和水土不服,兵士们上吐下泻,哀鸿遍野。可是诸葛恪对此不闻不问。东吴朝廷知道了这件事为了保全大军,特意给诸葛恪一个台阶下。

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记忿痛,大小呼嗟。而恪宴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妄自尊大,身死人手

诸葛恪回国后,就责问天子:“新城已经唾手可得,皇上为什么下诏让我回来?”还将无功而返的责任怪到了皇上。因为当时的皇上十分畏惧诸葛恪的威势,无法回答。诸葛恪也知道责怪皇帝不对,就认为必定是孙峻唆使的。

孙峻让诸葛恪回军其实是为了诸葛恪好,但是诸葛恪不知好歹,还反过来怪罪。因此担心日后被诸葛恪所害,想要先下手为强。于是找皇帝孙亮密谋,孙亮早就忍受不了诸葛恪的跋扈,两人一拍即合。

早秀不如晚成,东吴诸葛恪先扬后抑的教训

半年后,孙峻和孙亮宴请诸葛恪,并在暗地里设下埋伏。诸葛恪狂妄自大,认为他们二人不会对他不利,就轻身赴宴。因为诸葛恪的自大,结果就被乱刃加身。

结语

诸葛恪有这种下场就是一个必然,傲慢自大的性格,又听不得人劝,这就是身死的最大原因。阮籍在《达庄论》中写道: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着有据,持其无者无执。

这就是对其死因的最好的总结。

现在总是有这样的报道,总爱吹捧那些“神童”,诸如什么“七岁上高中”、“十三岁上清华”等等,总能引来很多的关注。只是,纵观历史,幼年成名者往往在成年后销声匿迹,“伤仲永”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为人父母者迫切需要明白孩子过早地被神化、被热捧很难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甚至还会为他带来不幸。

《菜根谭》: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