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2 17:39:29
  • 栏目:历史
  • 来源:霸王乱刀
  • 9096 人围观

导语

说起唐朝,大家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人杰地灵,比如说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吐尽人间疾苦词的杜甫。他们的诗从小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点画皆有筋骨的颜真卿;二王之妙楷法精觉得柳公权,他们的书法一直是我们苦练的目标,还有股气自高的画圣吴道子;何然岩岭之忧的李思训等等。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的强盛

他们无论是在唐诗还是书法,或是绘画、音乐都有着登峰造极的水平。可以说他们将唐朝的文化推向了巅峰。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文化的鼎盛,离不开当时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良好环境,而这两个时期是怎么来的呢?当然离不开唐朝的财政政策。不过想要了解唐朝的财政政策,我们首先要知道财政是什么?在经济学中,财政被视为是一种以国民为主体,由政府进行组织的集中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支持公共需要,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的收支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从人民手里收集资源,进一步来造福人民,壮大国家。说到这大家是不是对唐朝的财政政策很好奇,他是如何让唐朝如此强盛?

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重点内容来为你阐述:

第一个重点,唐朝政府是如何从土地里把钱抠出来的?

第二个重点,中央政府是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

第三个重点,唐朝财务机构的升级历程是什么?

一、唐朝政府是如何从土地里把钱抠出来?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无论在哪个朝代,政府抠钱,首先就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即使是最为繁华的唐代,唐朝也不例外。故而,土地不仅成为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为了缓和解决不公平现象,以此来鼓励百姓对土地开发和利用,从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唐朝政府决定继承隋朝的土地分配制度,也就是均田制。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均田制

什么是均田制?简单来说,均田制就是将土地按人口的数量、性质、年龄以及所在地域地址进行分配,并对土地买卖进行了限制。这样做虽然表面上保证了人人有其田,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唐朝经济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因为一方面明显的条条框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百姓收入的增长,而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和社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均田制实施的并不彻底,比方说皇亲国戚虽然有着自己的土地和房产,但是仍还在不断囤积土地,这种土地流失现象无疑缩减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来源,从而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外,初唐时期的佛教,也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不信佛,但是鉴于在其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佛教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且佛教理念还有助于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李世民多次为佛教大开绿灯,比方说玄奘去天竺求得佛经后,李世民为他修了大雁塔来存放典籍,这就造成佛学盛行中土,虔诚信徒多如繁星,寺院的田产也随着虔诚信徒的捐赠,而逐年增加。不仅如此,僧人还可以免除赋税。不过为了保证赋税收入,平民百姓又一次成为了背起这沉重负担的牺牲者,而在这样不平等不和谐的封建环境下,毫无疑问地方官也从执法者变成了违法者,不再遵守均田制这一规定。他们开始利用官职谋取土地,就这样上层的担子不断的向下累积,压到最后依然是百姓用他的土地来扛。

以上便是唐代整个王朝的土地制度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将土地分给百姓,而百姓负责用那些打过折扣的土地,支撑一个国家的财政压力。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租庸调制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政府扣钱的主要手段,土地税收制度,唐朝建立之初,国家的财政,几乎全部依赖于劳役所得,以此作为直接税收,因此税收的媒介以谷物和为政府服务为主,这样的税收制度,我们叫他“租庸调制”。因为这项制度是在农民所得土地的面积均等的假设下实施的,所以农民纳税的纳税额应该是相等的,这样根本没有考虑每个人不同的经济情况,可以说“租庸调制”里的纳税平均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事情。比如说当时的官僚阶级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免税的,而商人和工匠由于没有田地,所以并不属于租庸调制实施的对象,这样政府需要的全部税收就全部落在了农民身上,可想而知,这意味着最贫穷的人却是负担最重的人。

而经过了安史之乱,随着均田制崩坏,依赖均田制实施的租庸调制,也随即崩坏。租庸调制不能够是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不过土地依然是国家、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在国家迫切需要土地加强管理、税收快速恢复的背景下,“两税法”应运而生。这项新税法以征收金钱为主,一年征收两次税,所以称为“两税法”规定。税收的总额由中央政府决定,由各地官府负责征收,各地官府不必区分住户籍贯,统统编入户籍入籍的住户,需按自己资产和田亩在夏季和秋季上交两次护税和地税。也就是说“两税法”就是将政府扣钱对象由农民变为了所有人,但是“两税法”也逃不过与当时客观实情不符合的命运。打个比方说,政府长期不调整住户等级,如果百姓贫富情况发生改变,而纳税额度却没有改变,这就会造成很大的制度漏洞。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两税法

而且两税法中的护税,主要以钱币计算,而钱币总量较少,导致了钱币回归中央后,市面上货币流通量不足,农民只能靠借买劳动产物来交纳税钱,徒增了诸多负担,不仅如此,“两税制”的土地买卖合法化,让土地兼并的行为日益猖獗,比方说豪绅逼迫农民卖地,却不继承相应的纳税,使农民无法交纳两税,只有逃亡。

二、中央政府是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

说到如何提高经济收入,大家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当然是多赚钱少花钱。其实唐朝政府也是这么干的,主要通过经济模式、货币信贷以及运输方式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唐朝政府提高经济收入和减少经济输出的方法。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经济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济模式上的改变。唐朝经济收入上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国家的垄断、盈利及榷税。榷税对于政府而言是一项较为稳定诱人的财政收入,为了能够良好地实行这项制度,中央政府需要选择一些生活必需品作为榷税的媒介,这些相关物品,需要具有可以大规模生产、容易控制,即使因征收全税而使货物价格升高,也不会影响其销量的性质。

在唐王朝的榷税政策中,盐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垄断物品。详细来说,初唐时期食盐只在生产方面需要纳税,而食盐本身似乎并没有承担什么赋税。各个产盐州只需向中央交付一定的纳税金额,便可自由的进行食盐贸易,但经过安史之乱,政府又有了新的规定,盐铁史管理所有的庭户,也就是食盐生产者,他们可以终身免除服役,但是要将所有的食盐出售给盐监院,而擅自生产及出售盐将会受到惩罚。最后盐监院以原价10倍的价格卖给盐商,然后再由盐商卖给百姓。可想而知盐利收入增长有多快,比如说唐德宗时期,盐税已经占据了唐朝政府收入的一半以上。

在之后的100多年中,权盐制度随着唐王朝的起伏而持续实行着,直到最后的晚唐时期,盐利收入逐渐被藩镇割据势力夺走,政府的盐税收一降再降才变得不足道衍。当然政府发家不可能只靠这一项,榷盐制度为财政收入带来的巨大利益,使统治阶级更加重视垄断行业。所以在垄断了食盐之后,统治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对酒和茶的贸易市场的管理,这便是后来的榷酒和榷茶。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榷酒

咱们先来谈谈榷酒。说到酒,大家都知道酒不仅是祭祀、庆典和节日等隆重场合上的必需品,还是人们的日常饮品。随着人们对酒的需求逐渐增大,酒的交易也变得愈加广泛,最后成长为一项统治者必须重视的垄断项目。具体来说,唐朝政府会增加财政收入,他们规定禁止民间酿酒,由官府制酒寺酿造,但是政府想要控制所有的酿酒点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酿酒工艺十分简单,只要有谷物和酒曲,百姓便可轻易的酿出酒来。

而且不同地区的垄断对象也各不相同,比方说有的地域按照规定控制着酒的生产,有的地域只是紧紧控制着酒曲的买卖,这种种现象都阻碍着唐朝榷酒制度的推行和实施。所以榷酒制度在之后的唐朝帝王统治下被多次停止再启用。虽然榷酒不是一项大的财政收入,毕竟其纯利润只达到了榷盐收入的1/6左右,但即便如此,榷酒还是为唐王朝的财政收入贡献出了极大的价值。

至于与榷酒制度同期实施的榷茶制度,其大致状况与榷酒相似,在唐王朝出现财政危机之后,茶叶也成为了国家垄断的对象。茶税是一项贸易税收,朝廷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盐铁使,由他管辖,包括安徽、浙江、福建等产茶要地。而盐铁使又在其下建立了专门负责管理茶税的机构——茶厂,来帮他分担税收中人。在这一时期茶税的盈余约为盐利的1/10。到唐朝末期,中央政府的权威不足以威慑地方,这导致茶税收入逐渐减少,因为很大一部分税收在上交政府之前就已经被各地当权者中饱私囊了。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飞钱

接下来再说一下唐朝的货币信贷。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根据国情迅速出台了铸币政策,比方说废除五铢钱,以开元通宝钱为流通货币,实施钱帛兼型的货币制度,金银和绢帛成为了唐朝政府和人民优先认可的高面值货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唐王朝军队的粮食、衣物、麻皮等均需的交易都是用绢布来完成的。这期间因为经营的流通方式不是按个、枚计算,而是以重量单位两计算,官方并没有具体定位铜钱数量与金银重量的交换公式。所以当时有远见的商人抓住了机遇,借此兴起了一种新兴行业——金银铺,或者是银匠铺来衡量经营同之间的汇率,新兴行业和现在的银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唐朝出现了很多信用形式,多数出现在中晚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接下来要为大家说的飞钱。什么是飞钱呢?举个例子来解释。地方各岛都在长安设有进奏院,商人把钱交到进奏院,进奏院用这些钱交纳本道的赋税,同时商人可以从进奏院处领取一张凭证。凭着这张证明,商人回原籍后可领取到等额的钱。当然为了防止商人作假,进奏院还会将一份对照的说明,以其他方式寄回各道以辨真伪。这样的做法使得各道省去了赋税从地方运往京城的运费,而商人也可以将财富轻便的带回家乡,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汇兑方式就好像是潜在两地飞来飞去,因此取名叫做飞钱。

因为唐朝虽然铸币,但铜币依然属于稀缺物品,很多地方不准许铜币出境,这就导致了商人虽然在外地赚到了钱财,但却不能将财富带回地方。为了解决这种范围性资金冻结,飞钱才应运而生。后来政府看中了飞钱的收益,认为既然进奏院可以做,那么朝廷也可以,而且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其利益将非常可观。于是政府也迅速推行了官方版的飞钱政策,官府把这个政策交给户部、督职、盐铁三个财政部门办理,从中收取手续费以获利。后来这三个部门下属的厂监院,也可以办理飞钱,但由于手续费过高,导致商人都不认可官方的飞钱,于是朝廷被迫改变了这一项政策,在皇帝的授意下,朝廷免费为商人办理飞钱,只是到了唐末地方,官府收到三司开出的飞钱后,经常流难、拖延不付,致使飞钱逐渐失去了信用,走向了衰亡。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漕运船只

咱们再来说说唐王朝在运输上的改变,经隋唐帝王的不断开疆扩土、收复失地国家重归统一南北,不再相互独立,此时西北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南方的河南、江淮一带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区。由于关中气候多变,导致粮食少产,再加上唐王朝圈养了大量的官员军队等原因,使得南粮北调的工程至关重要,而漕运便是运输粮食的重要渠道。

唐朝建立之初,就用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隋朝大运河,这为唐朝的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还有河北、河南、江南、长安相连接的一个区域是不能进行水路运输的,这就给粮食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索性在唐朝初期,北方区域军队实行的是半农、半兵府兵制,基本上可以做到粮食的自给自作,所以需要转运的粮食相对较少,直到高宗时期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军队开始注重战斗力,而不参与务农,这就导致了北方地区在经济上的负担,必须依靠南方的富庶来缓解。再加上中宗、睿宗时期的官员堆积,直接导致南粮北调成为重中之重的难题,甚至有时还会被迫迁都洛阳。

为了解决运输困难,打开从长江到长安的水路,唐王朝曾多次派遣朝臣进行开路。比方说公元734年,唐玄宗决定南方的运输船只以运河与黄河的交接处为终点,而后将货物搬进粮仓,剩余的河段由事先就顾好的船工和水手来完成,从粮仓到长安以及洛阳的运输,由转运使负责,总路程被分为几段,每走完一段都先将粮食搬进粮仓,但时机成熟再进行下一河段的运输,这项改革的落实,使路程较以前缩短了70多里,粮食的运量较以前的纯陆地运输增长了两倍还多。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玄宗改造水路

此外公元742年,时任水路转运使的韦坚,在隋朝弃费的曹河古道的基础上,新开了一段运河,把长安与永丰仓连接了起来,完成了直达京城的最后一段路程。运往长安的粮食总量再次大增,经济收益也跟着水涨船高。

三、唐朝财务机构的升级历程是什么?

唐朝财务机构的升级历程可以分成了三个阶段,接下来我将为大家笼统地介绍一下这几个阶段。

首先第一阶段,也就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1个百年。在这段时间内,唐王朝的财务行政机构基本没有改变,三省六部中的户部,依然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管户籍制度、人口登记以及赋税征收,它隶属于尚书省,由一个户部尚书和两个户部侍郎管理和领导。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六部大臣

户部尚书通常是由其他高官兼任,相当于挂个头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职权,而侍郎却是实实在在的户部领导人。毕竟人家是从经验丰富的财政官员中选拔出来的,能力素质都是个顶个的。此外还有几个独立于户部的机构,比方说负责收纳和储存征收的税粮,掌管京畿地区屯田的司农寺,负责账目审计的比部以及负责掌管太仓部门的御史台等等。虽然后两个部门乍一看好像不是财政部门,但是他们都与财政有着间接的关系。至于地方那些与中央有直接财政往来的机构,比方说州、府、都护府和监督府,他们相应的官职是刺史和县令,职能与户部司十分相似,只不过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地方罢了。

咱们再来说说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公元720年到755年。由于当时唐王朝政治与经济因素的促使,导致大批的财政专家去争取一个全新的、不在以往制度以内的权利、权限非常大的职位——使职,因为这样的头衔可以让他们有权协调整个系统内的工作,这是上一个时间段内各部门所不能做到的。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铸钱使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转运使和铸钱使,他们在财务行政方面的作用比户部的作用还大。比如说在734~737年,裴耀卿被认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对漕运进行改革。在他改革的过程中,转运仓、船队以及路运马车都处于他的直接掌控之下,而不是任何一个已有的部门,由此可见特使的权力之大、控制之广。

最后再来说说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公元756年以后。此时的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荼毒,从盛唐走向了晚唐,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大不如前,以户部为中枢的一元化财政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中央财政体系瘫痪,因此政府只能任命一些权力较大的使职对财政收入进行管理。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安史之乱

督职、盐铁、转运使和户部三司逐渐取代了尚书省户部的地位和作用,不过总的来说整个唐王朝的财政还是掌握在中央的手里,并且在地方的支持配合下,唐朝形成了一体化的财政集权政策。

四、总结

首先我们说了唐朝政府是如何从土地里把钱抠出来?总结一下,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天下的土地,从中获取利益,唐王朝制定出了相应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税收制、租佣调制与两税制,并根据相关制度将土地以租赁的方式分给农民,鼓励他们开发生产,而后向这些农民征收赋税以充实国库。不过政府制定的分配制度与税收制度不能随着社会实情的改变而革新,导致在整个唐王朝的统治过程中,农民收入不均,赋税压力过大,苦不堪言。农民逃亡现象屡见不鲜,从未断绝,而国家的赋税所得,也仅仅在这两项制度的改革初期较为可观,之后的税收便逐渐不尽人意了。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榷盐

然后我们提了中央政府是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总结一下,中央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在收入项上增加了榷盐、榷酒、榷茶三项垄断制度,借此收取高额的利润。为了提高货币流通,中央提出了铸币政策,推大了飞钱的使用,为了降低地方税务输送的成本和效率,中央派遣官员制槽开路,这诸多改革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最终还是因为中央政府权威的瓦解而一一消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经济稳定向好,国家政权的稳定是一切改革实施的前提。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唐朝衰落

最后解释了唐朝财务政策的升级历程是什么?唐朝的财政机制是比较全面的,因为从财政计划的制定到改革措施的执行,从财政部门的运行到刑法部门的监督,都有相应的机构。这样健全的机制使得唐朝的财政计划的运转十分流畅。但是唐朝的使职制度强硬的破坏了这种平衡,造成了系统内的混乱。市财政运行从内部遭到了破坏,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荼毒,从盛唐走向了板塘,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大不如前,以互不为中枢的一元化财政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中央财政体系瘫痪,总的来说整个唐王朝的财政还是掌握在中央的手里,并且在地方的支持配合下,唐朝形成了一体化的财政集权政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