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3 04:41:07
  • 栏目:历史
  • 来源:高维文化
  • 6943 人围观

上一篇的文章说了大清为什么不得不亡,结论是洋务派救不了大清,维新派救不了大清,立宪派也救不了大清,大清压根就是没救了;李鸿章救不了中国,康有为救不了中国,瞿鸿机救不了中国,但是中国必须救啊。慈禧死后,中国的命运的关键落掌握在了两个人手里,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是孙中山。孙、袁联手结束了中国三千年的封建帝制,按理来说中国应该得救了吧?然而情况似乎并没有好多少,中国历史进入乱糟糟的北洋时代,走马观花似的16年换了16个国家元首,国家命运依旧方兴未艾,百姓生活依旧水深火热。


《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那么,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共和之路会如此坎坷呢?宪政专家杨度曾跟孙中山说过:“如果有孙无袁,共和立宪能成;如果有袁无孙,君主立宪能成;但是现在有袁又有孙,所以宪政就搞不成。”简单来看,杨度的话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仔细分析却不见得。

民国初年,要立宪在精英阶层是达成共识的,甚至可以说要搞共和立宪也是达成共识的,除了杨度、远在美国的康有为和住在故宫里还做着美梦不愿意醒来的满清皇室,谁都没想着君主立宪,袁世凯当时也没想君主立宪,后来搞复辟的张勋也没想君主立宪,他最后整的复辟也不过是为了和段祺瑞争权夺利的手段而已。所以,共和立宪本身就在精英阶层达成了共识,而立宪不成功的关键问题根本就不是政体之争或者理念之争,而只是利益之争。


《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单纯的说利益之争其实也不准确,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这拨同盟会核心应该是不算利益之争的。孙中山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的的确确称得上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在那个年代也需要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只有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能满腔热血不计生死得失来革封建王朝的命,也只有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能号召那么多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前途抛头颅洒热血,他来作为一面旗帜,如果不是他这面旗帜大清可能还不能那么快灭亡。但是,成也理想主义败也理想主义,孙中山有个绰号叫“孙大炮”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演讲鼓舞鼓舞人心,他的坚持百折不挠,他的活动能力也毋庸置疑;然而他败就败在组织上,不是说孙中山没有组织能力,否则他也没办法搞出那么多革命组织;而是说孙中山的组织理念和组织技术太过落后。


《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前期孙中山的组织一直都不大,是一种精英组织,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同盟会”其实是一种介于古代文人兴趣团体和帮会团体之间或者说建立于两者之上的组织,里面的成员自由度极大,基本上谈不上多少组织技术可言,据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所言,孙中山和宋教仁这些,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组织有多少人多少钱多少枪,反正就是这么一直稀里糊涂的干革命的。这种形式在早期规模不大的时候自然是没有问题,共同的信念能够团结组织所有人为革命出力,但是规模一大就会有很大的隐患,到宋教仁改组国明党之后问题就突然暴露出来了,“国民党”完全不具备对“国名党员的”的约束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名存实亡。

同样的,孙中山自己是不沾手军队建设的,前期是黄兴管理军队,后期是找各路军阀借兵;也就是说孙中山对军队的重视程度不够,单纯的只是把军队当作革命的工具,当成是政治的延伸,他忽略了军队同样也是政治的保障。总的来说就是书生意气太重,政治斗争不成熟。


《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所以,孙中山主导的民主立宪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会坎坷不断甚至走向独裁。为什么这么说?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主导护法运动失败后,他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党建和组织工作有问题,此后他一直在日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他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独裁!!!因为这个问题孙中山和黄兴闹翻,《走向共和》基本上和史实出入不大,只不过是用春秋笔法有些东西没说而已,凡是拍出来的基本上都与史实并不相悖。黄兴的确是因为此事和孙中山分道扬镳了,在剧中黄兴与孙中山辩论交锋了几次,谁都没办法说服谁;黄兴当然没办法说服孙中山了,因为装睡的人是永远没法叫醒的除非他自己想醒过来;孙中山何尝想独裁?但是他的确没有更好的法子,他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组织方式来团结革命同志。

那么袁世凯呢?最初袁世凯应该是赞成共和的,至少不反对。或者说他谈不上赞成不赞成的问题,只要给他足够的利益就行,当然能够救国救民那最好不过了。袁世凯想独裁甚至称帝吗?他的确有这个想法和野心,但是以他的智慧他也知道这个事成不了,最好乖乖放下。杨度说“有袁没孙,君主立宪能成,”其实也成不了,除非独裁。最初的时候袁世凯应该还是想好好当他的总统,只要这个总统名副其实;但是没法名副其实,众议院和参议院就是俩事妈,革命党老是给他使坏;这就算了,还想整个内阁和总理来架空袁世凯。这总统还能当吗?完全没办法愉快的玩耍嘛。

说到底,革命党和孙中山不信任袁世凯,明里暗里都防着他搞独裁;袁世凯也知道革命党人不信任他,那他更不可能信任革命党人啊,本来袁世凯的实力就更强,哪能惯着对方嘛。袁世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算得上是李鸿章和慈禧老太太的关门弟子,无论为君还是为臣那可都算得上是宗师级别了;虽然说现在国体政体不一样了,可是人还是中国人,官场那也还是中国的官场,论那一套人家袁总统是老祖宗。所以,很快袁世凯比搞宪政的人还懂宪政了,见招拆招,很快,在政府这块革命党人基本上没戏了。

革命党人当然没那么容易认输,憋了个大招搞了个改组国明党,宋教仁这个人的确不凡,宪政专家搞党建也有一手,拉选票更是甩北洋那些土包子十几条街,这一招果然奏效,众议院上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成功当选内阁总理。随后,宋教仁就被刺杀了。

宋教仁一死,参议院立宪也就黄了,袁世凯独裁轻而易举。

但是独裁了还没完,独裁只是意味着权力无限大不受任何限制,但是不见得就能玩得转了。人还是原来的人,官场还是原来的官场,不过是换了个政府的皮而已,所以,袁世凯政府的官僚和清政府并无二致,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名义上,大总统没有生杀大权,他们有恃无恐。致命的是袁世凯也把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于自己权利还是不够,认为如果自己是皇帝,这些人就不敢放肆了,再加上被人欺瞒糊弄,袁大总统脑子一热就成洪宪皇帝了,最后脑子一冷,一死了之直接从龙椅上躺棺材里了。


《走向共和》为什么共和之路如此坎坷?


从历史来看,袁世凯走向独裁的直接原因是革命党的掣肘和不信任,实际上却是历史的必然;袁世凯从旧时代走过来没几天,整个官僚体系也从旧时代过来没几天,惯性有点大;有人有制度限制着还走向了独裁甚至帝制;要是没有约束,那更会走向独裁了。所以,这段历史是在那个年代的那些人导致必然走向,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总是在曲折中波浪式的发展进步。

最后名义上结束民国乱局的是蒋介石,一方面他可以看成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复合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改掉两个致命问题之一——军队问题的孙中山,这种结局恐怕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