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义军, 为什么只有陈友谅一直被元兵盯着打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3 09:34:00
  • 栏目:历史
  • 来源:观历史鉴得失
  • 5081 人围观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原作者私信我,立马删除,谢谢!

提到元朝末年,读过书的人几乎瞬间会在脑海中闪出三个人的名字: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是因为天下大势有分合之理,是故天道有轮回,朱元璋占金陵(今南京)、陈友谅占江州(今江西九江)、张士诚占平江(今苏州),一时三足鼎立,堪称元末版‘三国割据’。是我国历史中除了汉末魏蜀吴之外,又一段为人乐道的旧事。

同样都是义军, 为什么只有陈友谅一直被元兵盯着打

左:陈友谅铜像;中:朱元璋蜡像;右:张士诚铜像

公元1360年,随着陈友谅迁都江州并登基称帝后,与金陵的朱元璋、苏州的张士诚三方对峙的局面初步形成。其中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最大,兵力最盛,号称有60万之众。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又占有浙江富庶之地,是三人当中最有钱的。而占金陵的朱元璋南有张士诚挡路,西有陈友谅割据,北是当时的红巾军天下共主韩山童的地盘,所以自然也就成了三人之中最弱的存在。而且更恐怖的是,当山东、河南两地的红巾军被元兵剿灭后、尤其是韩山童战死,朱元璋就成了‘出头椽子’,暴露在了元庭兵锋所指的第一线。这个时候按道理而言,元庭在剿灭了韩山童后,下一步就是继续南下平叛,灭朱元璋不过就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手的事儿。但是,历史却在这一刻蹊跷的改变了,元庭竟然直接跳过了朱元璋,兵锋一转打陈友谅去了。

是陈友谅做错了什么吗?

同样都是义军, 为什么只有陈友谅一直被元兵盯着打

一、杀师灭主,不讲义气

陈友谅,本名陈九四,出生在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市)的一户渔民家庭中。当时天下大乱,义军突起,陈友谅看准元朝腐朽不可挽力之际,便投奔了自己湖北老乡徐寿辉的义军部队。按常理而言,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尤其又是乱世,哥哥你拉了杆子,兄弟我不来帮你,难道去帮外人?可陈友谅却从一开始就不这么想。当徐寿辉还在感慨万千的拉着陈友谅的手介绍给另外一个老乡倪文俊的时候,陈友谅想的却是:你徐寿辉不过就是个卖布的,倪文俊和我一样是渔民,连你俩都能起势,那我也可以。等着瞧,迟早有一天你俩的都是我。这就是所谓的狼子野心了。

果不其然,陈友谅在两位老乡的扶持下,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地盘。这其中虽有老大徐寿辉的有意提携,但总的来说,具体实施的还是倪文俊。尤其是徐寿辉称帝后就不怎么爱动了,成天研究地图,在前线拼杀的就是陈友谅与倪文俊。所以等于是倪文俊手把手教会了陈友谅如何带兵打仗,算的上是陈友谅的师父。按说陈友谅能从一个渔民到割据一方的诸侯,第一个要感谢的也应该是倪文俊,可是陈友谅随后的‘感谢’就让倪文俊欲哭无泪:当陈友谅得知了师父倪文俊与老大徐寿辉闹翻了之后,第一时间不是调和,而是赶紧去偷袭倪文俊的黄州城。倪文俊听说之后大怒,心道:“我弄不过徐寿辉,还治不了你?”于是带兵而来。陈友谅见了倪文俊,先是负荆请罪,而后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反对倪文俊诬称黄州城有叛乱,自己是来替师父平叛的。倪文俊想想也是,自己与老大徐寿辉闹了这么大矛盾,难免手下会人心不齐,于是就信以为真,结果当天夜里就死在了陈友谅这个徒弟给自己的接风宴上。而倪文俊的兵马、地盘也随之被陈友谅收编了。

读到这儿,你或许以为陈友谅是大义灭亲,一心为主?不!陈友谅砍下倪文俊人头的时候,就想好怎么对付老大徐寿辉。因为倪文俊前脚刚到,徐寿辉的追兵后脚就来了,陈友谅当众献上倪文俊的人头,这种行为在徐寿辉看来是什么?是忠臣!要大大奖励的忠臣!于是就亲自召见陈友谅。得知了陈友谅已经将倪文俊的兵马收编后,于是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承认了这个事实。可陈友谅此来的目的却并不是要得到徐寿辉的承认,而是为了接近徐寿辉,在不久之后便与丞相邹普胜勾结,将徐寿辉绑架,并将其转移到了江西。次年就在江州府将徐寿辉杀害,取而代之,开创了元末三足鼎立的局面。

陈友谅靠着不讲义气,通过先杀师父,再杀老大的手段成功上位后,立即天下哗然,并被元庭记录在了黑名单中。时任元庭平叛总司令的脱脱是这么评价陈友谅的:陈友谅这个人不讲义气,没有忠诚度,应该以剿灭为计,绝对不可以招抚,否则一旦他脱困,必定还会反叛。

义乃为人之本,陈友谅不讲义气,不仅令身边的友军害怕,就连敌人也害怕,相对于朱元璋这种威胁不大的小鱼小虾,元庭一定要清除的对象也就是他了。

二、众人皆降,唯我称帝

当元朝末年红巾军遍地开花之后,作为当时的元庭也是相当的头疼。因为元庭审察时势之后发现这些红巾军之间好像有联系,却又好像没联系。譬如红巾军都拜一个人,也就是白莲教主韩山童,称其为天下共主,名义上为全国红巾军的老大;可是跟着又发现这些红巾军之间竟然也互相攻击,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子兴与孙德崖。这对元庭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叛军只是一股势力,那集结全国兵马就能一举将其剿灭,而如果叛军是不同股势力,那就要有个明确目标,先打谁?于是元庭就先后制定了两套应对方针:第一套就是谁露头,先打谁;第二套就是放任不管,先让叛军自相残杀,叫养贼灭叛。等叛军部队自己杀的只剩下最后一个时,再以逸待劳,与其决战,一举剿灭。

元庭在平叛初期认为天下的叛军都归韩山童统帅,想当然的以为把韩山童弄死,天下的叛军就会群龙无首,渐而自灭,于是就将主要的兵力集中在山东、河南围剿韩山童。当得知山东的韩山童死后,陈友谅此时的内心是异常高兴的:因为把地图摊开,一眼就看的明白,元庭灭了韩山童之后从山东南下,首先遇见的就是金陵的朱元璋。等着朱元璋被灭了后,下一个就是苏州的张士诚,最后才能轮到自己。这也是自己为什么要提前迁都到江西的原因。而且到了那时,元军在经过朱元璋、张士诚的两番消耗后,早已是疲惫之师,而自己却一直在江西休养生息,等元兵一来,自己以逸待劳,大有一举勘定天下之可为,能不让人想想都激动吗?可是当陈友谅暗自窃喜了没多久,却等来了一个目瞪口呆的消息:元兵放过了朱元璋、绕过了张士诚,千里劳师奔袭,直接冲着自己来了。

这是让陈友谅始料未及的,一时郁闷一件事:同样都是军阀,同样都是叛军,你元兵凭什么不打朱元璋?过了没多久,又一个消息传来,差点没把陈友谅鼻子气歪:元兵没打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投降了……

当时元朝的平叛的方针还是以诛首为主,所以先打的就是红巾军天下共主韩山童。而在此其间,陈友谅杀师灭主上位后,自己取而代之,继承了老大徐寿辉的帝位,也过起了一把皇帝瘾。当了皇帝能不在‘小兄弟’面前显摆显摆吗?于是就给名义上同是义军兄弟的朱元璋、张士诚各发了份诏书,大意是只要你们承认我的帝位,由我率领你们反元,事成之后,封官加爵,荣华富贵。其实这份诏书连陈友谅自己都不信,就是得意了之后的臭显摆,所以张士诚接了诏书后随手就扔了,却不料朱元璋反倒认真的接了下来。陈友谅得知之后,登时感慨万千:还是朱元璋这小伙子有觉悟啊。可是当他知道朱元璋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后,跟着就又气的跳脚骂娘,从此恨上了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把他的诏书转手送给了元庭,并以此向元庭投降。

这是李善长给他出的主意:元庭平叛方针是诛首之策,所以先打韩山童。灭了韩山童之后,接下来肯定会南下消灭咱们江南义军,到那时咱们在金陵就‘挡了路’。等到咱们灭了之后,下一个就会是张士诚,最后让陈友谅得渔翁之利。既然元庭灭了韩山童之后失去了主要目标,那咱们就给他找一个目标,正好利用这份诏书向元庭诈降。元庭有了新的目标后,就不会在咱们这儿浪费兵力,而是会直接去剿灭陈友谅。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最后咱们得渔翁之利。

所以元庭在接到朱元璋的投降申请时,还顾及当初江南义军曾经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黑历史,正犹豫之际,突然见了陈友谅的‘皇帝’诏书,登时就明确了下一个打击目标:你还敢称帝?于是如同李善长所料一般,元庭不愿多在朱元璋这儿浪费时间与兵力,就同意了朱元璋的投降申请,跟着兵锋一转,奔陈友谅而去。

三:战败之耻,难解难消

元庭放过了朱元璋、绕过了张士诚之后,陈友谅迁都的如意算盘就落了空。在陈友谅看来,是朱元璋把自己卖了。从来都是他负人,哪轮的到人负他?陈友谅就觉得朱元璋不简单,日后必会与自己争天下,绝对要早早除掉,可是眼下朱元璋已将祸水东引,元兵近在眼前,陈友谅也只能先出兵对阵再说。而作为天下势力最大的军阀,陈友谅的实力果然也是不可小觑的,纵然元兵灭了韩山童之后是得胜之师,志得意满,战意高昂,但面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几个回合下来,元庭就意识到了韩山童与陈友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想当初元庭花了大量的兵力、财力光为了剿灭山东韩山童,就耗费了几年功夫才成功,何况是此番劳师远征?所以实力面前不容置疑,元兵此番打陈友谅的结果就是大败而归。从此之后也就没有了剿灭江南叛军的资本。而当元兵大败的消息传来,朱元璋也再一次裹上了红头巾,元庭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制定了第二个政策:先修养生息,让江南义军自相残杀,等到最后再倾全国兵力趁势剿灭。

当元兵一败退,陈友谅之名便威震华夏,一时之间,多少所谓知天时晓地利的大师开始近前附会,说什么陈友谅应运之主,必能澄清环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云云,将陈友谅捧的晕头转向。这些话在陈友谅听来很受用,而传到元庭耳朵里那就是‘恨’,于是元庭虽没有大举进攻陈友谅的实力,却有与陈友谅不死不休的心意,时不时趁着陈友谅不备搞个偷击,弄个夹击,使得陈友谅也是疲于应对。这种情况最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现象:元兵一直在盯着陈友谅打,仿佛眼中就没有朱元璋与张士诚一般。

同样都是义军, 为什么只有陈友谅一直被元兵盯着打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