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碰上大英帝国——英国为什么这么"宠"印度?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7 13:58:10
  • 栏目:历史
  • 来源:云石君
  • 5824 人围观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脱颖而出,依托海上优势,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并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盖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国。

不过,虽然殖民地众多,但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对大英帝国的重要性不同,英国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一众殖民地中,最受英国重视的,则属南亚的英属印度莫属。在当时,印度被称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统治,英国国王甚至还曾专门跑去印度,加冕为印度皇帝。英国政府对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显高于其他殖民地

当印度碰上大英帝国——英国为什么这么

这个就有些奇怪了。论面积,印度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比英属印度要大的多。论人种和文化,南亚上的族群和文化都跟英国风马牛不相及,远比不上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后裔为主体的殖民地纯粹。地缘上,偏居欧洲西北段海上的英国,跟地处北印度洋板块的地缘关系更是极端疏离。为什么偏偏这样一个板块,在遍布全球的英国殖民地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的心头肉呢?

在云石君看来,主要还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物产丰饶,且开发成熟。了解世界地理的都知道,南亚次大陆的农业环境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现代印度只是当年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耕地面积就已经超过了中国,而且降雨丰沛,土壤肥沃,农耕潜力比中国要高的多。而且,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南亚板块本身也是准世界级的体量,又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已经十分成熟——简单的说,这地方捡到就是宝,拿来就能用,比起那些没开发,甚至压根无法大规模开发的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来说,简直是太舒服不过。

当然,虽然农业开发成熟,但工业上,英属印度当然是一张白纸。不过近代世界,工业本来就是发达国家自己的事儿——他们本土的工业化都还远远没未成,哪还顾的着殖民地?在那个年代,殖民地的价值,就是宗主国掠夺资源的对象和倾销工业品的市场,至于转移落后工业——那是20世纪下半页才有的事情。所以,农业发达工业空白的印度,在当时是非常适合英国需求,且能给它带来巨大收益的——至于其他殖民地,要么农业发达但体量较小,要么面积巨大,但却难以大规模开发,它们向英国提供资源和财富的能力,都不能和印度相提并论。

除了自然禀赋好,印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劳动力丰富。虽然印度人普遍比较懒,但毕竟人多啊——光一个现代印度,人口都快赶上中国了,而英属印度还包括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这么多人,就算劳动效率比中国人低点,创造出的财富依然是十分惊人的。

这一点很重要。毕竟在农业现代化之前,农业、手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人口,光有地没有人,再大的生产潜力也无法变现。而就英国本土那些人,呆在自家英伦三岛搞工农业,或者参军、当海盗都用的差不多了,哪还有那么多人去填南亚次大陆这种准世界级地缘板块的大坑?正是印度的大量土著人口,为英国在当地的殖民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当印度碰上大英帝国——英国为什么这么

当然,本土人口众多,有利也有弊。好处是拿来就能用,但坏处是,数十倍于英国本土的人口体量,想同化它们,以达到对殖民地的彻底消化吸收,这难度就太大了。

但这对英国来说并不是问题。在之前的《地缘政治: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国,为何不彻底吞并它的殖民地?》一节中,云石君已经分析过,英式殖民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属性,它并不特别在意对土地的永久占领,而主要是为了攫取物质利益。所以,这事儿要是换成俄罗斯人,确实够他们头大;但搁英国人身上,他们完全不在乎。

除了上述两点,再一个让英国人对印度情有独钟的地方,就是统治成本低。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毕竟英国人搞殖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赚钱。既然是赚钱,那就要注重成本,讲究投资回报率。即便你殖民的地方虽然条件很好,能贡献不少财赋,但如果统治起来成本太高,经常闹事需要费钱费力去镇压,那这么一算下来,可能就不划算了。

而印度在这一点上,就十分对英国的胃口——虽然它离英国万里之遥,又有庞大的人口规模,文化、人种等也跟英国完全不搭,但英国在印度实施殖民统治所需花费的成本,可以说是相当低的。

为什么印度的殖民统治如此之低?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首先,印度四分五裂,缺乏大一统的基因。

这是印度的老毛病了。虽然印度文明跟华夏文明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在政治形态上,印度跟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搞了几千年中央集权,大一统一直是华夏政治的主流;但在印度,四分五裂才是这个文明的常态,政治上的完全统一,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从未在南亚次大陆实现过,偶尔几个强势帝国,也只是统治了次大陆的主要地区而已,而且即便这种主要板块的统治,时间也都不长,程度也并不高,地方势力依然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文化上,印度更是乱成一团,从未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直到现在,别说巴基斯坦、孟加拉了,即便现代印度内部,各地语言也都不同,彼此之间连基本交流都很难做到。再考虑到当时的英属印度境内除了本土的印度文明,还有中世纪外来的伊斯兰文明,人种方面,也有印度斯坦人、达罗毗荼人之区别,这种内部分裂程度,可以说是相当严重。

当印度碰上大英帝国——英国为什么这么

文化和政治上的分裂传统,极大的降低了英国人的殖民成本——因为根深蒂固的分裂,印度本土势力面对英国,完全无法形成合力,很容易被殖民者各个击破、分而治之;甚至,英国殖民者还可以利用各个土邦、宗教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不用亲自动手,就将本土可能存在的威胁扼杀掉。

而除了政治和文化的分裂,印度文明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极大的降低了英国的殖民成本。印度文明,或者说印度教文明,推崇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阶级以及贱民,而且阶级身份由出身决定,下流阶级和贱民无论如何努力,理论上都没有逆袭的可能。这种种姓制度,极大的扼杀了下流阶级抗争和奋斗的欲望,同时,印度教又大肆鼓吹轮回转世,宣扬“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享福”的理论,让下流阶级和简明从主观意识上,消弭改变自身命运的意识。

这种做法,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流阶级——吠舍、首陀罗、贱民等,思想上高度奴化,习惯接受今生的不公,接受别人的剥削。对他们来说,既然横竖都是被剥削,那剥削的到底是刹帝利、婆罗门还是英国人这样的外来种族,其实都是无所谓的。

同样,由于种姓制度的泛滥,以及文化、政治上长期的四分五裂,印度人,尤其是下层印度人,也没有什么家国意识,对他们而言,既然在一生下来就毫无权利,还注定一辈子不能翻身,那自然对统治他们的领主,对朝廷什么的也就毫无忠诚可言。

这对英国来说,实在是太美妙不过了。毕竟英属印度人口是英国的几十倍,又距英国本土万里之遥,如果这里的人有抗争意识,那英国要应付起来,还真的是相当麻烦。

而在这一点上,中国跟印度就完全不同。

首先,中国虽然也有阶级,但中国没有种姓制度,阶级之间是可以流动的。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太平之世,寒门可以通过科举跻身上流社会,乱世之中,乞丐和尚朱元璋或者流氓混混刘邦,也可以凭自家能耐成为大明天子,大家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所以,中国人天生具备强烈反抗意识,对压迫和剥削的忍耐力,比印度人要高的多,抗争意识也强烈的多。

其次,虽然古代中国也没有国家意识,但家国情怀却一直存在,而且有强烈的族群意识,对异族统治的接受程度低。虽然历史上,汉族政权也有被异族消灭的情况存在,但这个过程都十分艰难,损耗也十分之大;而且异族为了维持对汉族统治,都必须尽量汉化,否则很难长久。

如果印度有中国这种国家民族特质,那英国就麻烦大了——它想搞殖民,成本会高到几乎无法承受。但印度的特质,与中国截然相反,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英国的统治成本,让它能够长期在当地维持一种小投入,大收益的利益格局。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导向的英式殖民,最中意,最期待的。

优良的自然禀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分裂以及精神上的顺从习性,印度的所有一切,简直就是为英式殖民量身打造的。这样的殖民地,投一个子儿,能赚回10个,派1个英国兵,能镇住几千上万个印度民;如此低投入,高产出还有这么大体量的殖民地,翻遍全球,除了印度,还能到哪儿找去?有了这么些计较,英国对印度如此钟爱,甚至将其捧为女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也就不难理解了。

只不过,再璀璨的明珠,也不足以保证大英帝国的永世辉煌。从19世纪晚期开始,英国的声势逐渐由盛转衰,国际地位也日渐下降;到了20世纪,甚至被德国这个后起之秀超过。虽然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击败了德国。但在这个过程中,大英帝国也赔光了全部的家底,国运彻底衰落。

为什么占有巨大先发优势,坐拥全球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却会被德国这样一个19世纪后期才完成统一正式建国,连殖民地都没有几块的新兴国家反超?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玄机。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91章——英国之第6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国际时事分析系列文章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