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09 14:27:31
  • 栏目:历史
  • 来源:真正鳄鱼不哭
  • 9817 人围观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他勤政爱民,他坚毅果敢,他宽宏大度,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他知错能改勇于自责,他具备一个杰出君主的所有美德,一次轻信让他的王图霸业延迟了二百余年……

东周襄王二十四年,春秋鲁僖公三十二年(西元前628年),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大致包括今陕西省中南部渭河平原,最东不越过陕西河南交界的潼关)

西陲霸主秦穆公任好接到消息,晋国(大致在今山西省中南部和河南省西部)君主,春秋第二霸晋文公重耳死了。

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他想起了将军杞子的报告:郑国(大致在今河南省中部)国君将国都北门城防交给了我们,如果派军队来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再不能按捺那颗躁动的心,尽管有些大臣认为路途遥远行军困难,但他再三权衡,还是决定出兵。

于是,当年年底,十二月,秦国动员了一支精锐部队,由最优秀的三位将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出兵远征郑国。

次年春天,秦军顺利通过天险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以险要著称),途径周朝王都洛邑(大致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二月,抵达郑国以西二百余里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市)。恰好经商至此的郑国商人弦高发现秦军偷袭郑国意图,于是假冒郑国使者劳军,暗示郑国已经知道消息做好了战斗准备,正严阵以待。秦军将领被弦高迷惑,认为己方偷袭意图无法达成。于是他们攻灭与此毫无关系的无辜滑国,然后班师回国。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崤山通道

当晋国得知秦军偷越国境袭击自己的盟国郑国,正在操办晋文公丧事的卿大夫们集合开会讨论对策,在大将先轸极力推动下,大家统一思想,暂停国君丧礼,由新君晋襄公亲率军队进至崤山,伏击并歼灭了回国的秦军,俘虏了孟明视等三位秦军主将。

晋军凯旋而归后,晋国太后文赢(秦穆公之女,晋文公遗孀)说服儿子同意释放了被俘秦将。晋将先轸知道后很生气,派人追赶,但是没有追上。

孟明视等逃回秦国,秦穆公非常自责,他以君主身份承担了全部责任,赦免了将军们。此后秦国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其后秦军几次伐晋报复,终于击败晋军,重回崤山拜祭告慰牺牲将士。

1、 崤山,秦人心中永远的痛

这就是春秋时期决定性战役之一,秦晋崤之战。

这一战决定了中原地区二百年命运。在春秋第二霸晋文公重耳寿终正寝后,晋国霸业得以长期维持;而西方巨兽秦国从此回首向西,逐渐远离中原争霸。

从赢秦始祖秦非子开始,历代秦人在关陇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抓住了犬戎入侵周王东迁的机会,毅然出兵勤王;历经百余年浴血奋战,终于扫平了横暴关中平原的大大小小各支戎族,收复宗周故地。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到秦穆公在位时,秦国已由蛮荒之地的蕞尔小邦成长为西方大国,有资格参与中原诸侯争霸大棋局。

一代英主秦穆公,本来是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霸主的,但却不幸遇上了一样优秀的晋文公重耳。同样是表里山河,偏处关西一隅的秦国,被跨有大河两岸的晋国,牢牢地锁在崤山以西。因为晋国控制了连接中原的崤函通道,秦国想要进军中原必须和晋国合作——鲁僖公二十五年(西元前635年),周王室内乱,周襄王被驱逐,秦穆公本来打算出兵勤王,但是晋文公闻讯抢先出兵,后发先至横插一杠子,帮助周天子平定内乱,截胡了尊王攘夷的大义名分。

此后,当晋文公统领优化整合完毕的晋国呼啸南下争霸中原时,秦穆公无奈的选择了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秦穆公当然是有野心的,既然有了争霸的条件,不搏一搏怎么会甘心呢?

终于他等到了机会,决定断然出手。乘晋国国丧反应不及,出兵打击其盟邦郑国。一旦秦军得手,晋国声望大跌;秦国则借此展现自己强大国力和有效打击力,顺理成章从晋国手中接手霸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被冒犯的霸主毫不客气的露出獠牙,秦军惨败。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不是世界末日。但秦军这一仗实在败得太惨,身处不利地形,又在无意对有心的情况下遭遇伏击,秦军被瞬间打爆,乃至全军覆没,几乎片甲不回。一时间,关中大地村村戴孝户户举哀,朝野上下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崤之战示意图

尽管此后秦国伐晋扳回一城,但不过是挽回面子。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失去的机会却不会重来,中原争霸已成明日黄花,秦人不得不潜伏爪牙蛰伏二百年。

2、 固执拒谏的一代明君

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最能展现秦穆公一代明君风范的,是他在迎接败将归来时发出的沉痛自责:我(刚愎自用)不听取蹇叔大夫的忠言,以至于让各位将军遭受(战败的)奇耻大辱,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这里提到的蹇叔是深得秦穆公信任的谋士老臣。秦穆公决定出兵前征询蹇叔意见,老大夫非常尖锐的指出:从没有听说过让军队非常疲劳的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能取得成功)。军队(远征)疲劳,力量衰竭,一旦远方的国家有了防备,恐怕无法就取得胜利。(如果)郑国知道我军行动(的消息),(那么我军)费了很大力气却不能取得成果,将士们必定会有抵触情绪。而行军千里以上路程,怎么可能(保密)不让敌人知道呢?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秦穆公和蹇叔

蹇叔大夫简直是个天才的预言家!他准确估计到秦军出征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切在之后的实践中一一得到验证:

首先,秦郑两国相距遥远——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至郑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仅直线距离就超过600公里,换到古代交通条件,实际路程不会少于1500里(蹇叔估计得还少了)。上古时期部队行军日程一般为30里(即一舍),考虑到秦郑路途并不平坦,大军光在路上就得走两个月以上,根本不可能保密,除非晋国郑国都是聋子瞎子,才有可能完成奇袭。

其次,因为秦郑不接壤,就算秦军行军能力了得,要到达目的地还得穿越其他邦国,其中就包括晋国。秦军东征是要挑战晋国霸权,根本不可能师晋献公假途灭虢故智,借道晋国攻击其盟邦郑国。

这样一来,秦军就只能偷越国境了。而这么做风险极大,出兵偷越国境等于不宣而战,对付小国也就罢了,而晋国是国力超过秦国的超级大国,一旦被发现,必然要遭到猛烈打击。

秦军劳师袭远,军需转运不易,军队编制应尽可能精干,兵在精而不在多,估计不会超过万人。晋文公在晋国原有上中下三军外另外编制"三行",实际等于常备六个军(为避免僭越恶名不称六军)。按《周礼》,一军12500人,晋国常备兵力高达75000人。即使晋国只进行有限动员,哪怕仅出动其中一半,也不是秦军区区万人疲惫之师所能抵挡的。

退一步说,即使晋国上下自高自大后知后觉,郑国君臣醉生梦死尸位素餐,秦军成功越境奇袭得手。秦国也不可能维持距离本土上千里的飞地,最终还是要撤出来;辛辛苦苦远征打下来的疆土,还是得便宜其他国家,徒劳而无所得,为他人作嫁衣。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这些都是明摆着的问题,不需要大智慧才能看出。然而一向虚怀若谷的秦穆公,这回拒不接受正确意见。而且当老大夫一再进谏时,这位君主竟然不顾贵族礼仪,破口大骂:

(老不死的)你懂个P?(如果你只活)七十岁,坟上的树木都成材了!("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此语何其恶毒!一代明君就这么个修养?难道秦穆公利令智昏到丧失基本的理智的程度吗?

3、 武装游行的秦军

与后方君主气急败坏罔顾形象不同,东征秦军却谦逊知礼有君子之风。

秦军长途跋涉经过王都洛邑北门时,全军依照古典军礼,下车脱帽(免胄)向周王致敬。其中有些将士礼节不规范,动作轻佻("超乘"),被旁观者批评为"轻而无礼",并以此为由预言其必败。其实这是看错过程,蒙对了结果。秦军久处边荒作风粗野,懂得脱帽致敬已经是将军们知书达礼教导有方了,一点瑕疵实不足深究。

问题是秦军不是奉诏来勤王,而是要偷袭郑国;"偷本非礼",遵守礼仪你们来干嘛?偷袭就该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偃旗息鼓一路潜行。

洛邑虽然早已不是列国政治中心,却还是名都大邑天下通衢,消息传播飞快,大张旗鼓过王都,怕郑国不知道有军队逼近了吗?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果不其然,因为消息走漏,"轻而无礼"闹剧的报应来了。秦军于二月抵达滑国,郑国已近在咫尺(二百余里)。将军们却被贩牛商人弦高迷惑,放弃了原定计划,匆匆攻灭滑国后班师回国。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因为秦军毫无保密观念,苦心孤诣的奇袭计划就这么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沦为笑柄。

其实受骗撤军还不算最大失误,毕竟客军在外情报不足,谨慎一点也情有可原。问题是,既然决定撤退,就要坚决果断;秦军上一年十二月出兵,二月攻灭滑国,直到四月才进入崤山;行军时间大致相同,回师所走路程却不到出征时一半,可见孟明视等人危机意识何等欠缺。

贪恋掠得财宝行军缓慢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将军们居然选择原路返回。既然已经走漏风声,那么就应该料到晋国也得到消息,他们怎么还敢一厢情愿假定晋国不会有所动作,再穿越一次晋境?

返回关中的路线不止崤山一条。除了崤函古道,还可以走崤山南麓,沿洛水谷地西进,由潼关返回,虽说这条路也要穿过晋国部分领地,但相对边缘。如果不放心,还可以沿伊水河谷南向进入南阳盆地,走商洛古道,完全绕开晋国,由武关返回。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崤函古道与商洛古道示意图

即使有不得不走崤山的理由,那也应该以高度警戒姿态行军,最大限度放出斥候侦察沿线敌情。即使地势不利最终难免一败,但总归能有一部幸免于难,不至于全军覆没片甲不回。

对于这次远征,秦军上下明显掉以轻心,几乎没有基本的战斗警惕,似乎只当做一次武装游行。

4、 窥破天机的占卜

当秦军厉兵秣马踏上征途,晋国又在做些什么呢?

把时间退回到这一切开始之前,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晋文公蒙主召唤第二天。丧礼上发生了灵异事件——国君灵柩突然发出巨大的异响,国家占卜师偃出来解释:国君指示我们,西方有敌军过境袭扰我国,我军断然出击一定能获得重大胜利。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这又是一个惊人预言!西方来的敌军无疑是指将要出发袭击郑国的秦军,重大胜利当然是第二年四月发生的崤之战!

但这个预言却不像蹇叔大夫那样出自严密的逻辑分析,而是玄而又玄的占卜。怪力乱神出现准确结果的可能无非两种,一是撞大运碰巧,再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装神弄鬼。这次占卜信息量极大,显然不可能是赌运气,也就是说晋国方面很早就得到了秦军出动的情报!

更重要的是,此时秦军尚未出动,因为晋文公死讯还来不及传到秦国,即便秦穆公对此有所预见,袭郑计划也只是动议,因为他还要等待消息确认才能付诸行动,此时充其量进入出征准备阶段!

莫非这位占卜师偃是秦穆公肚子里的蛔虫,竟然能提前看穿尚未作出的决定?!

当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晋国有高人从蛛丝马迹中推断,秦国不满意晋国霸权准备搞事情,借占卜师偃之口发出预警。

而这就是一种隐晦的战前动员了。不管晋国上下是否就此取得共识,既然占卜师偃言之凿凿,总是要引起重视,必定会布置关注秦军动向。

前面说过秦军规模不会超过一万人。即使如此,那也是相当大的规模,所谓兵马过万无边无际;尤其是通过崤函古道这种险要关隘,只能保持一列行军纵队,大军前后绵延十余里,根本不可能掩人耳目。

如果晋国方面有心探察,那或多或少总会发生冲突:即使没造成大妨碍,消息肯定泄漏出去了,秦军奇袭队怎么还敢悠游徘徊于中原腹地,甚至回师时还满不在乎重走故道?

5、 以理服人的大夫

从古至今,偷越国境都是大事,军队无故越境更是极端敌意行为,等于不宣而战。

既然晋国对秦军异动早有察觉,只要他们想证实,很快就可以侦知秦军是否偷越国境。

在后来的战前动员会上,晋军统帅先轸一开口就是"秦违蹇叔",显然他对秦国内情了如指掌,当然更不可能不知道秦军动向。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晋军统帅先轸

然而晋国官方似乎对此并不紧张,既不加强自身防务,御敌于国门之外,也不知会盟国早作准备,反而抱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听之任之。直到秦军攻灭滑国以后,卿大夫们才好整以暇坐下来开会慢慢统一思想。

在会上,先轸将军强烈主张开战的理由是:(秦军自己送上门来,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

这话通篇都是在说利弊得失,开战如何有利,不战有什么后患,而不涉及秦国举动如何险恶,如何欺人太甚。战前动员不是应该先占据道德高点,调动情绪引起同仇敌忾吗?

更奇怪的是,在这图穷匕见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晋国重臣栾枝表态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对得起刚刚死去的国君吗?

这分明是只念小恩不知大义的糊涂思想!耿直的先轸将军应该啐他一脸口水才对!

但是没有,先轸的答复是: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举哀,反而(乘机)攻打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自己就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

这个理由很有说服力吗?不见得吧?同姓之国值几个钱?当年晋国攻灭虢国虞国时可没管同姓不同姓,怎么现在突然念起家族情?

先轸还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得,这又回到之前的利弊得失问题上了。他这一番话似乎理不直气不壮,一直回避栾枝的核心质疑,寻找并不太有力的借口搪塞。

秦军无故越境侵略,就是绝对站得住脚的理由,先轸偏偏绝口不提。

唯一可能就是,这事另有隐情,不适合拿到台面上说。

6、 先君遗命

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能说的?

当然不能说,因为秦晋两国国已经就秦军过境进行过磋商并达成谅解,晋国中枢已经同意或者默许此事。

秦军东进通过崤山是被和平放行的。

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有足够利益,杀父仇人也是可以勾搭在一起的。

秦晋两国虽然有些心结,但并未真正撕破脸,在一些问题上依然可以选择合作。

什么共同利益能让面和心不和的秦晋两国携手呢?当然是争霸。

晋国争霸的第一对手其实是楚国,尽管城濮之战确定晋国霸主地位,但楚国实力仍在,依然虎视眈眈。当时晋国霸业远未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再与另一大国交恶并不符合晋国利益。

为了共同对付楚国,晋国完全可能让渡一定利益,比如割让边缘地区一些不太重要的领土,移交诸侯会盟时一些程序步骤的主持权,以换取秦国支持。

而秦国要取得相应利益,当然也要付出代价,帮晋国做一些不方便出手的黑活。具体到秦军袭郑行动上,一般以为这是秦国挑战晋国霸权的行为。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郑国被晋楚两个巨无霸夹在中间,在两国之争没有完全明朗的时候,不敢也不愿明确站队,只能奉行两面讨好的墙头草国策。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春秋形势图

本来这无关道德,只是生存所迫;但是盟主晋国就是对郑国不满(晋文公重耳一行流亡途经郑国,郑文公不予礼遇,晋国诸臣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只是碍于盟约不便亲自出马攻伐,于是请秦国代为教训——由秦国灭掉郑国,然后晋国再出面装好人恢复一个残缺版的郑国。在这过程中,秦得其财,晋得其土,各有所获……

问题是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会为这点蝇头小利,放下身段当外孙晋襄公的打手,为之火中取栗吗?

确实,晋襄公没有这个面子,但如果是晋文公呢?

晋文公?重耳?他不是已经蒙主召唤了吗?

是的,晋文公死了,但死人未必不能影响活人。晋文公是晋国霸业的开创者,他最清楚晋国优劣所在,为了霸业长存,完全可能主动缓和与秦国的关系,把秦国绑到自己的战车上。

《春秋》记得很明白:三十有二年……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也就是说晋文公是在那年最后一个月死去的,等这个消息传到秦都雍城,秦国君臣商议决策,再集结军队准备军需,无论如何赶不及在当年出兵,更不可能在次年二月就赶到千里之外的滑国。

所以秦军袭郑这件事一定是在晋文公活着的时候就定下来的!

如果秦军袭郑真是晋文公生前安排好的,那先轸那些绕弯子话就很好理解了。栾枝的质疑根本没法回答,那等于是说:国君尸骨未寒你们就违背他的遗命!先轸也没想说服栾枝,他的话是说给那些犹豫不决者听的,特别是对晋襄公:借口已经有了,打秦军稳赢,让我们干吧!管他死去的国君怎么想呢!

让晋襄公心动就在这个稳赢上,同姓之国关我P事,重要的是拿一场大胜做登基献礼!做一个牛逼老爸的接班人是很艰难的,一场大胜能解决很多问题!

7、 和你想象中不一样的崤之战

(以下部分包括作者根据逻辑可能性进行的合[脑]理[洞]假[大]设[开],请读者注意鉴别)

东周惠王二十四年,春秋鲁僖公三十二年,西元前628年

一代霸主晋文公走近了人生终点,他在担心,担心自己创下的霸业会像齐桓公那样及身而终。他心中有数,城濮之战胜利是有侥幸因素的——楚国潜力巨大,不是一次战役所能打垮的;他们只是暂时蛰伏,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更让他忧虑的是,本来还算融洽的秦晋关系如今也渐生龃龉。万一秦楚走到一起,那将对晋国霸权造成严重威胁。他还知道,晋国有不少大夫敌视秦国,这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舅父狐偃(子犯)家族,如果听任事态发展,两国关系肯定会严重恶化。于是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尽量修复秦晋关系。

为此,晋文公决定让渡出一定利益,在以晋国为核心的霸权中明确秦国的二当家地位,并且在秦国一直垂涎的黄河西岸领土作出让步。为了取信于秦穆公,他甚至同意先行交付部分土地。

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秦国要先当打手,攻灭依违晋楚之间的墙头草郑国,接下来在诸侯盟会上扮黑脸演双簧,让晋国名利双收后才能谋求一个第二提琴手的地位。

秦穆公对此很动心,但又感到心里没底,真的要为晋国火中取栗吗?

于是穆公拜访了老臣蹇叔,征询他的意见。

蹇叔意见很明确,不同意。他其实不担心郑国有备,他担心的是千里远征——距离太远了,等于断线的风筝,后方完全无法掌握,成败关键掌握在并不可靠的晋国手中。

穆公也很犹豫,他也清楚晋国不可信任。但是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冒一次险,有条件争霸,不努力一把终究不甘心啊!于是他开始动员军队,筹集军需,做出征准备。

蹇叔对此表示无奈,主公还是太执着于争霸了,但国君主意已定,他也只能祝福他们好运了。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正当大军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秦穆公接到消息,晋文公病危,很可能熬不过年了。随后晋文公派出的密使赶到,重申了两国密约,表明不管晋文公是否在世,晋国方面都会履行约定。

穆公再一次拜访了蹇叔,随后他就发布了出征命令。在誓师大会上,蹇叔突然出现,面对统帅孟明视发出极其悲观的警示。穆公大发雷霆,严厉斥责了蹇叔,双方恩断义绝。

实际上这是君臣约定的一场双簧表演,甚至可能是蹇叔大夫自己要求的,为吉凶难卜的远征加一道保险。穆公借此一方面表明自己有极大诚意履约,另一方面又含蓄警告晋国,我秦国不是没有人看破风险,你们不要搞鬼!

秦军终于出动了。跟随孟明视誓师的只是他的卫队,他们轻装急进很快赶到豫陕交界三河口附近的前进基地会合大军,这黑离郑国大约还有800里路程。十二月,晋文公去世消息传来,秦穆公命令原定计划不变,大军出关杀向中原。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秦晋形势图

秦军进入晋国境内,得到晋国预先准备的军需供应,顺利通过桃林塞、崤函古道等天险。一直对晋国存有戒心的孟明视也放下心来,命令大张旗鼓进军。

鲁僖公三十三年二月,秦军越过了王都洛邑,进抵郑国门户滑国。这时,牛贩子弦高冒充郑国使者前来劳军。

孟明视对弦高的到来略感意外,但并不担心。秦军既然高调通过洛邑,就算定不怕走漏风声。郑国弱小,没有能力远距离侦察预警,等他们发觉有敌来袭,秦军已经进入200里范围内,只要进行3-4天的强行军即可兵临城下。而留驻郑国的杞子等人至少也有千人以上兵力,又早有准备,不会被孱弱的郑军轻易歼灭,只要他们坚持住这几天,便大功告成。

然而弦高在密谈中警告孟明视:我们郑国另有有靠山,楚国军队已经秘密进入郑国。

孟明视得知楚国可能介入非常震惊,他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下令主力就地驻扎暂停前进。然后精选战车100乘,轻装突前威力搜索。

孟明视进入郑国境内不久,就遇到了驻郑秦军杞子部残兵,得知新郑城内出现楚军旗号逼近秦营,郑国大夫皇武子上门威胁,杞子诸将惊惶弃军而逃,秦军群龙无首自行溃散(杞子部已厉兵秣马做好战斗准备,不会轻易放弃,即使撤退秦军也没有损失什么,穆公向来待人宽厚,杞子不必畏罪潜逃,他们的逃亡更可能是突然其来变故下惊惶失措的表现)。

孟明视判断,楚军未必前来,可能是郑国使诈;但是杞子等人不察中计,秦军已失内应,强攻风险太大。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放弃原定计划,撤退回国。

诸将也同意孟明视的判断,但是他们认为大军远征无功而返太伤士气,要求劫掠滑国。孟明视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同意攻打滑国,并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攻灭滑国。

一直关注秦军动向的晋军统帅先轸,得到秦灭滑国消息,大喜。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滑国也是姬姓,他们才是先轸口中的同姓之国。

国君刚死,晋国反秦势力就借巫卜之言进行反秦舆论准备,只是效果并不明显。晋文公临终有过交代,亲秦势力明确支持与秦国和睦;中间派碍于国君遗言,不愿明确表态。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现在拿到了秦军"无礼"的口实,中间派半推半就和反秦派站到了一起,亲秦派已经无法挽回局面了……

因为之前争议耽误了时间,晋国来不及动员足够兵力,于是先轸下令附庸姜戎出兵助战。为了迷惑秦人,晋国故意按约定接济了回师秦军一批军需,于是孟明视放下了最后一丝戒心,毫无防备的进入崤山。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崤山古道

然后就被一面倒的吊打了……

8、 余绪

大幕落下,群英退场,只有崤山累累白骨无声倾诉。

秦穆公终于觉悟了,争霸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指望别国会把霸业拱手相让。他更认识到此时秦国力量还不足以克服地缘劣势,争霸还需要更长时间积淀。

于是,秦人按捺住那颗不安份的心,回首向西,继续祖先未竟事业。

他们不会想到,这一次等待将超过二百年。

当然,他们更想不到,自己的后代还有"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英雄壮举……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外一篇:不想当外交官的牛贩子不是好间谍

这一段比较有趣,但和本文主旨关系不大,可以略去

由于秦军之于保密不走心,崤之战大戏的最佳男配角,牛贩子弦高终于有机会闪亮登场。

弦高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一个传奇,他以手中区区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为道具,成功的忽悠了久经沙场的将军们,实现了真正外交官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各种资料都说弦高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出于爱国之心挺身而出。

实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外交官不是说冒充就能冒充的。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春秋外交第一要素就是熟悉《诗经》,能够娴熟运用外交辞令。外交官是要持有证明身份信物的,如节杖之类,不然怎能骗过孟明视等贵族?即使是伪造,也得熟悉相关典章制度才能做得逼真。可见弦高学识不凡,而且经常接触公室贵族,至少有个"士" 的身份,绝非一介平民。

此时秦郑关系不错,新郑还驻扎着秦军保护部队,弦高怎么会突然产生秦军可能对郑国不利的想法?可见他对国际形势很了解,甚至知道两国不足与外人道的微妙关系。

因此,弦高此人很可能是郑国派在洛邑的间谍首领,他以商人身份为掩护,探察各种消息。

他得知秦军到来消息,感觉来者不善,于是火速反馈国内。郑国当局立即探察驻郑秦军杞子部动向,发现他们确有异动。郑国高层群策群力紧急搓商,终于得出一条险计:指示谍报首领弦高以使者名义劳军,有计划的传递假消息迷惑秦军。

乱世、野心、阴谋与背叛——你不知道的崤之战

弦高犒秦师

弦高不是简单暗示郑国有防备——这根本没用,秦军早已估计到这一点,郑国实力太弱,纵然有备也难以抵挡秦军。弦高必须向秦军传递信息:楚国已经介入郑国事务。

为什么要诈称楚国介入呢?因为小国本身无力抗拒入侵,只能把水搅浑;为丁让秦军忌惮,必须诈称另有一个大国介入。而秦国体量相当的大国无非是晋齐楚而已。晋秦也是盟国,秦军又是从正西方向前来,两国很可能另有交易狼狈为奸。齐国自桓公身后诸公子内乱不已,没有心思对外干涉。只有楚国,枕戈待旦,时刻准备重夺诸侯霸权,有动机也有能力干预;秦楚也有过节,城濮之战时秦军站在晋国一边,楚人粗蛮,报复也在情理之中。

秦军果然中计,迷惑暂停进军。新郑方面把握住这个时间差,命人打出楚国旗帜在驻郑秦军营地周边出没,然后派大臣正面接触惊疑不定的秦将杞子,一番虚张声势之下,措手不及的秦将被完全震慑,惊惶之余不敢组织抵抗,弃军逃亡……

因为这个绝妙的借力打力诈计,郑国险而又险的避免了灭国惨祸。

这是小国精英集体危机处置的经典案例,并非某个孤胆英雄只手擎天救国。

弦高虽有大功,但他是潜伏人员,身份无法公开,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彰。但他是幸运的,还能作为一个平民爱国者铭记史册,更多幕后英雄只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尤其是提出诈称楚国介入的智者,为了避免郑国被晋国借题发挥打击,他的功绩无法宣扬,甚至不能被记录。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