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7 23:50:34
  • 栏目:历史
  • 来源:钧儒说史
  • 7318 人围观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逐渐被魏蜀吴三家政权瓜分,成为三足鼎立之势。三国之中,以曹魏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在面对北方曹魏政权的强大压力时,东吴与季汉(又称蜀汉)两家政权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东吴主张依托长江天险据守国土,而蜀汉自刘备去世之后,从诸葛亮开始的历任大将军都力主北伐。前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又蒋琬费祎引领的五次北伐。姜维担任大将军之后也发起了六次北伐战争。

今天,我们就从姜维主导了六次北伐入手,探析季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姿态的原因。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诸葛亮石像

引言

姜维,凉州人士,本是当地望族之后。但是姜维少孤,自己的父亲在征讨胡人的战斗中牺牲,因此他并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好的政治资源。只能在凉州出任中郎将。后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遭到太守怀疑,因此投降于诸葛亮,并且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多多学习兵法。

《三国志》记载:“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季汉大将军姜维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大将军一职先后由蒋琬和费祎担任,在蒋琬,费祎任期内,姜维也作为季汉的主要军事将领参与了五次北伐战争,屡立奇功。后来费祎被曹魏降将郭循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一职。然后就开始了频率更高的六次北伐,这六次北伐,都是以凉州雍州为主要进攻方向,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蜀汉的政治中心在于骚扰而不是直接讨伐曹魏。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诸葛亮北伐曹魏

而且在姜维的任期内,他还主张改变汉中的防守策略,与以前魏延,王平驻守汉中时不同,他不认可将重兵陈列在外,安营扎寨以拒魏兵的防守策略。他更倾向于将士兵召回汉中地区的城池,吸引魏军进入汉中。之后坚壁清野,在对方攻城不下的急躁时刻再出兵与其野战,以收获更大的战果。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姜维的战略目的更多是为了消耗曹魏的有生力量。

由此可见,姜维的北伐并非完全出自所谓的好大喜功的心理,而是有其他的战略目的,下面我将为大家进行具体分析。

凉州策略与蜀汉北伐

从诸葛亮开始,蜀汉便频频兴兵北伐,而且其兴兵路线多是由祁山出发,进犯凉州雍州一带。蜀军北伐中多次取得胜利,不过其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凉州雍州二州的范围。由此可见,从诸葛亮时期开始,凉州就是蜀汉北伐的重点,是他们想要争取的第一个目标。而姜维掌权时,也奉行了这一战略,放弃了蒋琬提出的顺江而下,兵出上庸的建议。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季汉丞相蒋琬

《三国志》记载:“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我认为姜维选择凉州作为进攻的首要目标主要有两点考虑:

  • 其一,凉州在曹魏的战略地位不高,因此遭遇顽强抵抗的概率较小,战争成本会降低。由于凉州地处西北,且多次爆发针对曹魏政权的叛乱,因此曹魏国内也多有凉州不重要的意见传出。选择凉州作为第一个目标,最有可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国志》记载:“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姜维北伐

  • 其二,凉州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在东汉末年,游牧民族由于气候变化纷纷迁入关内居住。东汉政府多将他们安置在凉州地区,这些胡人对于汉廷有比较深厚的感情,因此打着光复汉室旗号的季汉政权在这里会受到比较多的支持。再加上季汉前凉州刺史马超在凉州一带素有威名,因此季汉在这里的民众基础更为深厚,在作战时可以获得更多支持。

阶段性战果对于季汉的意义

在上面我提到了凉州是季汉政权最容易收获阶段性战果的地方,作为一个以光复汉室,收复中土为目的的政权,阶段性成果似乎不应该是其主要目标,直捣黄龙可能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战争形势。但是那对于季汉政权可能只是口号罢了。当时曹魏占有发达的中原地区,其疆域也远大于季汉,人口更是季汉政权的四倍之多,对于当时战争,地域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谁有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强的生产力才是决胜的关键。

《三国志》记载:“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百姓随军队迁徙

因此北伐所想要取得的真正战国也不一定是疆域的扩大,而是人口的提升。当时益州的开发并不完善,季汉政权需要更多的人口来支持后方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过程中,他们经常在获得胜利,攻下几个郡县之后,就带领当地的居民回归成都,让他们在益州安家,从事农业生产。

《三国志》记载:“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由此可见,当时姜维的策略应该也是在凉州雍州一带频频骚扰,小有成果之后便直接带百姓回到蜀地。所谓的阶段性战果并不是蚕食曹魏的地盘,而是将曹魏统治地区的人民迁移到自己的国家,来增强自己的国力。当时的蜀汉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与人才去守卫新拿到的土地,因此将人口而不是土地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也只能是权益之计。

汉中防守策略显示的消耗战方针

汉中作为益州的北边门户,一直是季汉政权最为看重的地带,历来也会派遣最为放心的大将军驻守汉中。初代汉中将军为张飞,到后来驻守汉中的魏延和王平都是季汉当时最为善战的大将之才。由于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从魏延时期开始,他们便采取在汉中之外安营扎寨,陈重兵列防御线的方法阻挡魏军进犯汉中。这样的方法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汉中都督魏延

不过到了姜维掌权时期,季汉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样的防守策略不但不一定能防守魏军的进犯,还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姜维施行了守城的策略,他还建议在汉中兴建小的防御工事来阻挡魏军的进攻。在防守时闭门不出,同时坚壁清野,待魏军久攻不下之际再从他处调派援军,与守军夹击魏军,来杀灭曹魏的军队。

《三国志》记载:“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从姜维提出的防守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出姜维对之前的汉中防守策略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陈重兵固然可以防御汉中,但是也让蜀军的大量力量处于僵持状态,不能有效杀灭魏军,缩小差距。只有撤兵回城,引蛇出洞,才有可能触发战争,从而利用战术有效杀伤魏军力量。在这里姜维的策略其实与凉州战略几乎相同,都是希望通过小规模的战争取得一点点小战果,来一步步缩小蜀军与魏军的差距。虽然这样的战果很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姜维来说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邓艾偷袭阴平

但是在汉中防守策略改变后,就有了魏军可能穿过阴平直接攻击蜀汉腹地的隐患,姜维上书希望刘禅能够派兵把守阴平,但是却被黄皓扣下了上书,也为后来的邓艾灭蜀埋下了祸根。

《三国志》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季汉与东吴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季汉国内也是非常明确自己与曹魏政权之间的实力差距的。那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像东吴政权一样采取防守姿态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的建国动机与核心利益不同。

东吴政权与季汉政权的政治目标大相径庭:

  • 东吴政权是吾大帝孙权在江东士族的拥护之下建立的,他们主要是担心江东被曹魏政权控制之后,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及经济利益受损,才希望孙权称帝的。在没有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自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对于成本较大的北伐,他们从来就不会考虑。
  • 季汉政权是以汉室的名义建立的,刘备在东汉灭亡后称帝,希望的是保持汉朝的正统。这样的政治理想不能够偏安于世,否则世人在曹魏的统治下一旦安定的日子过了太久,就会忘记汉朝的存在,季汉政权也就不可能在立足于世上。因此无论如何,季汉政权都要采取进攻的姿态,哪怕只是简单的骚扰,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哪怕几乎没有可能实现,也不能轻言放弃。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蜀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姜维计谋败露后自尽

评价

世人对于姜维的评价多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认为他没有诸葛武侯的能力还频频北伐,致使国家力量耗尽,防御空虚,是造成季汉政权覆灭的罪魁祸首。但是从姜维的北伐策略以及汉中防守策略来看,他其实并没有直接打赢战争的打算,他并非看不清局势。他只想通过北伐取得一点点战果,慢慢积攒实力。但他明白季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就在于其政治理念,否则与之前偏安蜀中的刘璋等辈又有何区别,他一次次北伐也是为了提醒世人汉室正统依然在益州,大汉还没有彻底灭亡。

后人都说诸葛亮是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整个季汉政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相较于最后灭亡的东吴政权,我认为季汉这样的战斗精神与不屈品质才是对那个时代英雄们的最好写照。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魏略》、《资治通鉴》等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