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喝茶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1 17:15:29
  • 栏目:情感
  • 来源:掌上曲靖
  • 8799 人围观

匆匆走过而立,家族遗传的“少年白”在镜中张牙舞爪,曾试图用一根镊子留住的“青春”,被两鬓的突兀加倍无情“出卖”。面对同事“未老先衰”的揶揄,我一边自嘲着“这是岁月给我留下的包浆”,一边感叹着岁月还真有杀猪刀的威力。从警十年,有人难以理解,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为什么这么心安理得的混迹于“人下”,经常把“胸无大志”挂在嘴边,安于现状又有点“玩世不恭”。仔细斟酌,我也懊恼自己为何这般“不求上进”,于是怅然写下:光阴似箭,不惑迫近,白发突添千茬,志节留馀几?年与景,略相似,岁与情,大不同。

性格使然,自诩“读过几年书”的我,未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从不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坐标,但步入社会十余年来,我没有愤世嫉俗,也从未消极处世,虚度人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困境还是逆境,我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心态,算不上有声有色,却是有滋有味,想来倒也平添了几分欣慰。其中有两件事坚持得很好,一是读书,二是喝茶。对于读书和品茶(虽未到能品能识的境界),我有着“力虽不逮志有余”的向往和执着,也有“朝闻道,夕可死”的慷慨与虔诚,尤其喝茶,近乎痴狂。书,不必天天读;茶,却不可一日缺(茶之种类繁多,我独爱普洱,此文中的茶亦特指“普洱茶”,特此说明一下,免遭误解)。

读书与喝茶,有许多共通之处。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也没有人人爱喝的茶,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与喝茶,全凭一心,不掺杂任何功名与利欲色彩,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陆九渊《读书》有云:“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喝茶和读书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修行,需要俯下身,沉住气,静下心,不挣扎,不狰狞,不慌张,用心品味和感受。正所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不必太去计较一时的得失与成败,时间久了,它们自然会给你回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晦翁先生《观书有感》,同样适合喝茶。一本书,一方茶拿在手里,走进它的同时,也需要品饮者的拓展与延伸,将与之有关的一切细枝末节和前世今生链接消化,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它,提高品读乐趣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和阅历。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书有意指和所指,如同茶有滋味和本味,滋味易得,本味难品。好茶和好书一样,具备品饮价值的同时,还得兼具底蕴,需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饮者阅历的推敲,懂得去伪存真,知其然和所以,才能称得上“知味”。对于一壶好茶或是一本好书而言,不论浅尝辄止抑或囫囵吞枣,都无疑于暴殄天物。

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读书喻为三重境界:其一“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初能咬文嚼字,死记硬背,可小成);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醉如痴,进能变通运用,辩证思考,有所得);其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厚积薄发,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成)。想要喝懂茶,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博览众长,多喝多熟悉,强识博记,从喜欢到喝懂,量的积累是必须的;第二阶段,厚积薄发,善于思考、比较和总结,就会有所得;第三阶段,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茶叶入水,去其修饰,洗去铅华,于时间的缝隙中感受和品味茶的本色风姿。“人生不在初相逢, 洗尽铅华也从容。”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茶的真正魅力。

读书与喝茶,需要时间、精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洛阳纸贵”的时代早已过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买几本书不至于囊中羞涩,于是这社会得了一种怪病——买书不读书。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不少“爱书者”,他们坚持每月买书,碰到“读书日”、“双十一”等书价打折狂欢日,更是罗列巨长购书清单,用“白菜”价(更多是心理上的)买的书,像白菜一样一捆一捆往家里搬。书是越买越多,可读下来的却少之又少,于是呼,书成了家里的装饰和摆设,有的书甚至连封皮都没顾得撕下便被打入冷宫。藏茶者中,不喝茶的人少,饮而不品,藏茶却不懂茶的人却很多。我见过几个收藏普洱茶的“土豪”,家里独立的储茶室,入室观之,茶叶不离地,不分类,不标记,甚至不辩优劣生熟,更不考虑环境是否适宜,简单暴力按购入顺序成件堆积如山,许经年不管不问,不曾翻动一下,更有甚者与烟酒一起存放,走进去各种滋味混杂其中,着实让人觉得心疼和可惜。这样收藏茶叶的人,爱不爱茶,懂不懂茶,高低立见。诚然,藏茶者中,不乏只为投资牟利之人,他们看重的仅仅是茶叶的升值空间,我不在商,对此不言是非,不做过多置评,但倘若一款茶,你连它的产地、口感、转化空间、仓储条件都搞不清楚,这款茶今后的流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更何况还有可能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和转化。

“买书不读书”的现象古已有之,清代大才子袁牧就曾感言: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高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于是作诗:“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后来他做了官,经济宽裕了,于是“购书万卷”,却因公务缠身而“翻不暇读矣”。苏东坡在其《李氏山房藏书记》中也有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的经历和疑问。文末乃有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以告诫后学之士。如今社会,读书成了“最廉价的高贵”,“买书不读书”现状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本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却又对茶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所以对喝茶,难免有心有余力不足的窘迫。因此对袁大才子“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的经历感触颇深,唯有不同的是,袁牧先生感叹的存书,我感叹得则是存茶难。

当代著名藏书家龚明德老师告诫藏书爱好者:藏书,要有方向,什么书都买,买书不读书,是藏书的大忌。藏茶也是如此,不问喜好,不辩真伪,盲目跟风,藏茶不喝茶,藏茶却不懂茶,也是大忌。

藏书与藏茶,道理相通,但似乎又有所不同。书读完,“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但“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茶不同,作为消耗品,喝一泡便少一泡,尤其是好茶,喝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银,茶汤到了嘴里,下了肚,真金白银就消耗掉了,和读书相比较,略显奢侈。读书,往往是一个人的热闹,而喝茶,则需要分享和交流,才更添气氛和滋味,三两知己围着茶桌坐下,品茶聊天,岂不惬意快哉。

钱钟书老先生曾说过: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书非借不能读,好茶也可以蹭着喝,但对那些买书却不怎么看书,藏茶却不喝茶更不懂茶的人,羡慕嫉妒之余,难免发出“后宫佳丽三千,可惜皇帝是个太监”的感慨。书无声,茶无语,都需要读和品,一本书、一泡茶,走不进你的心里,总归是身外之物,少了应有的价值和乐趣。

“自家谩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最羡两堤杨柳树,看他越来越心虚。”喝茶也一样,真正懂茶之人会放下经验、阅历和执念,会以空杯之心认真去对待每一款茶叶,喝茶之人,越喝心会越虚,心胸愈宽,也越能获得平静。

读书与喝茶,于我而言,是生活,也是人生。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