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2 19:42:12
  • 栏目:情感
  • 来源:新锐散文
  • 7366 人围观


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

时已隆冬,草木萧疏,偶见湖边的芦苇依然青葱挺拔。

数枝芦苇团聚于湖边,只与清风明月相伴,和土地湖水为临,从不入繁华市井,永不占良田美宅。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直保持青春形象,未见衰老之态。待来年春天,在不经意间,又见新芽露土,呈现新的希望。似乎不亲眼看到新的希望到来,就不敢老去。

芦苇总是野生,生于浅水或沼泽之中。其根深藏地下,传统上如小孩消化不良而致涨气,可挖掘芦苇根煎汤服用,饮之可愈。想必有些淡淡的甜味,芦根连治病都让人感到温馨可亲。

芦苇之茎可编织苇席。用石滚将茎压扁,拆开,用经纬之法取斜织方式织成长方形,再将边角折叠对齐,即成凉席,原来为家家必备之物。现在人们虽休息时不是必用,但如值丧事,还需芦席放置于灵前用于祭奠,下地相从盖棺,芦席将与人永伴。

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

每到端午节,人们即想到芦苇,需要芦苇叶包粽子,无论粽子用何种物品做成,花样如何翻新,但必用苇叶包裹,从未改变。没有苇叶的清香之气,端午节将失去很多魅力。

芦花在生长后直到成熟,从不飘落,从未影响过人们的出行,只是执着地在风中摇曳。现在的人们可以似为无物,早年却是农村不可缺少之物。虽然做袄用于保暖效果不佳,至今萧县还流传着“鞭打芦花车牛返”的传说,是孝道文化发祥地的证明,但用于冬天做鞋却是佳品。如果在集市上看到木底窝子摆在摊位上,就是告诉你,严冬已经到来。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严冬,用芦花做成的各式各样的木底窝子派上用场。用木头做底,边上钻出一圈小孔,从小孔内穿上细绳,将一缕缕芦花编织其上,做成鞋形,即为窝子。看似粗糙,穿上后却倍感温暖,不再畏惧冬日的严寒。当窝子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时,那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采集芦花制作特殊的鞋子,战胜自然的信心表露。

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

芦苇不仅生活于我们现实生活里,还长存于古人的诗意中。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我们可以感受芦苇的清雅之态,直与青春、思念、爱情相依;在《咏芦苇》“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里,可以体会芦苇的天然可亲,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怀。

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每当西阳西下之时,昏黄的日光斜照于芦苇丛中,微风吹拂下的剪影构成一幅难以忘怀的画面,这正是芦苇给予人间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

芦苇是高士,从不向人们要求什么,只在人们需要时全力付出

汪锋,安徽启宇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日常爱好文学、民俗。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