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22 01:41:11
  • 栏目:娱乐
  • 来源:手望Sowarm
  • 7807 人围观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6年前,陈可辛导演有一部电影突然火遍大江南北。那是一部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商业励志片,名为《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中关于大学的片段,还原了中国八九十年代年轻一辈的生活,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与感慨。

曾几何时,我们经历过一个文青至上的时代。在大学里,一把吉他就可以引来无数欣赏的目光;班上女神更青睐的,往往是会写诗的穷小子而不是戴名表的富二代;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音乐、文学,艺术与理想。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中国合伙人》剧照

上个月,英国Swansea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全世界近3000名大学生为样本做了一项调查,让他们以寻找长期伴侣为前提,给外貌、财力、幽默感、信仰、创造力等八项特质按自己看重的程度排列顺序。

最终,“创造力”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大家最不重视的伴侣特质。

换言之,对于当代青年而言,文艺爱好者与艺术家,都是选择伴侣时不太受欢迎的角色了。从八九十年代至今,文艺青年的社会地位可以说已一落千丈。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曾经的“文青代表”韩寒早已转向

曾经我们说一个人是文青,那是代表着有思想、有个性、学识过人的赞誉。但现在你说一个人是文青看看?可能大多数人是摆着手拒绝这个“荣誉”的——不得不承认,“文青”竟已渐渐成为一个带着嘲笑或者自嘲性质的词语了。

关于这个现象,《圆桌派》有一期请了马未都、梁文道与蒋方舟,老中青三代“文青”一起聊了这个问题。其中“伪文青”的出现,成为众人讨论的一个重点。

伪文青与文青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追求的是“文艺青年的生活方式”,小清新的摄影风格,配上临时摘抄来的文艺金句或者自己瞎写的意味不明的句子,是伪文青打造自己文青生活假象的基本操作。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圆桌派》节目现场 老中青三代真·文青

但像马未都先生喜欢收藏艺术,就沉浸其中学习实践几十年;像梁文道、蒋方舟喜欢文学艺术,每年上百本书的阅读,日复一日地坚持写作这种事情,才是真文青的生活——关注文化艺术本身,才是真文青。

所以蒋方舟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观点:“大家觉得,文青之所以沦落成文青,是因为你其实对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适应的能力,所以你就摆出一个拒绝这个世界的姿势。”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蒋方舟

在百度词条中,网友对文艺青年有这样一个确实代表了大多数人认知的总结: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而太过固执地坚持自己那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坚信自己的正确甚至以与“世俗”对抗为正义,也成了“文青”为当代人所诟病的另一个点。睿智的文青与鲁莽的愤青,常常只有一线之差。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伪文青”也成为常被使用和调侃的词

我们再回到“创造力成为当代青年最不喜欢的伴侣特质之一”这一个现象上,文青的没落自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是,文艺爱好者的地位降低的同时,艺术家这个群体留给人们的整体印象,似乎也不怎么好。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我们现在提起艺术家,会想到什么?

有过无数情妇还把她们都逼出精神病的世纪大渣男毕加索?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抛妻弃子去追逐艺术梦想的原型人物画家高更?还是更夸张的日本“情色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之类的艺术巨匠?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一张调侃“渣男”毕加索的网图

国内的文艺圈呢?负了张爱玲的胡兰成写得一手好文,激流岛杀妻的顾城写得一手好诗,渣到极致的徐悲鸿、徐志摩、徐锦江(误:不是姓徐的都渣)无数的案例似乎都在提醒着人们:不止文艺爱好者不靠谱,文艺工作者更容易跨越道德的边界。

文艺工作者与爱好者这一个圈子,常常被人们与道德意识薄弱等同起来,觉得他们是更容易出轨、背德,不遵守社会规则的。更进一步的,很多艺术从业者及文艺青年也是这般进行自我认同的。甚至很多年轻人就是奔着“可以放飞自我”,“可以打破世俗规则与道德边界”踏入文艺圈的。这真的正常吗?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老徐的情话一套一套的

大家看得到杀妻的顾城,为什么看不到爱妻的黄永玉呢?徐志摩是个三心二意的人,同时代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也是一对佳偶天成。沈从文、王世襄、陈寅恪、张伯驹……文艺圈中坚贞不二的神仙伉俪其实多了去了。

我一直记得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王向远先生讲日本文学《源氏物语》时讲过的一段话,他说:“同学们呐,文学艺术可以有背德的美。但是文学家到了生活中,不可为之。”

私以为这就是我们中国老一辈的文艺修养。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晚年的沈从文先生与妻子张兆和

西方艺术中有好的东西,毕加索的艺术成就空前绝后,我们大可学之。但很多艺术家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难道我们也要一并认可并“学习”过来吗?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要求艺术家要“德艺双馨”。

例如宋四家中的蔡京书法水平极高,但因为他成了奸臣,后世人宁可换成蔡襄也不要留蔡京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榜上。现代艺术圈“思想开放”了,常常说“艺术成就与私德要分开来看”,其实也没有问题。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蔡京书法作品

我们可以认可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但“分开来看”肯定不是同时认可他违背道德的行为。艺术成就高低是一回事,个人道德有污点就是有污点,这才是正确的逻辑。

只有所谓文艺圈中的大家先明晰自己的立场与准则,才能由内而外地慢慢改变大众对这个圈子的看法。艺术从来就不该是背德行为的理由,正如文艺从来不该成为青年人逃避现实的挡箭牌。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与其妻潘素也是一对神仙伉俪

被自己尊敬的文学老师侵犯了一整个青春的作家林奕含,在留下绝笔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自杀。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中,她含着泪坦言觉得已经没有办法去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文字以及他的为人,最后这个良善至极的女孩子留给世界的问句是:

“会不会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 台湾作家林奕含

在书中,林奕含借助自己笔下人物的思想说出的心里话,是“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每次看到这一段,我都好想有机会跟她说不是的,是他们辜负了文学。

本来文学与艺术,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多姿、更美好,为了让人类变得更高尚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借艺术之名,行背德之实,举着艺术的大旗跨越各种道德底线的话,那不是辜负了文艺,又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

《圆桌派》第一期 文青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美女作家林奕含生前访谈

从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艺青年”何以没落至此?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