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3 10:57:18
  • 栏目:历史
  • 来源:钧儒说史
  • 7764 人围观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但是其形成原因不甚相同,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问题,在民族融合尚未完全结束的时候,统一是很难实现的。而后来的晚唐以及五代时期的分裂,则是由于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太过强大,导致难以形成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想要终结第二个乱世,如何钳制藩镇势力成为了重要命题。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继承了周世宗的政治遗产,很快依靠武力平定了南方各国,完成了中国疆域上的统一,但是当时晚唐时期实行的节度使制度依然有效,中央政府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赵匡胤坐像

引言

节度使制度起初是唐朝政府为了防御边境少数民族而采用的地方政策,但是采用胡人治胡政策的唐政府没有采纳张九龄削弱节度使的建议,导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中央统治便一蹶不振,地方势力也逐渐做大,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在黄巢起义之后,唐朝统治正式走向崩溃,后来的政局也完全被各地的节度使所左右。在五代时期,除了柴周的建立不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剩下所有政权首领都是节度使。而南方的十国则更是节度使们拥兵自立的结果。

就像秦统一六国之后,虽然保有天下,而且施行了郡县制削弱了诸侯的权力,但是山东六国贵族的复国之心不死,依然希望回复到割据的状态一样。宋朝建国的时候虽然完成了大体的统一,但是节度使制度还没有被废除,人们无法确定宋是否会像之前的朝代一样在节度使的攻伐中迅速走向灭亡,因此政府的向心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向当时的宰相赵普问策,赵普用“夺权、制财、收兵”这三条计策帮助赵匡胤解决了地方势力的威胁,为宋代稳定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赵普的建议,在《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北宋宰相赵普

夺取行政权力,加强中央影响

在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控制的地区权力十分大,涵盖了军、政、财权,其中政治权力是最基本的权力。节度使在当时就相当于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无论什么政策都要经过其同意才可以施行,而中央的政策对他们的约束力则十分有限,如果该政策与其利益发生冲突,那么节度使有很大可能拒绝执行。

因此宋朝政府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强中央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力,而为了达到这一个目的,就必须让权力通过郡县制回到中央的控制之下。在唐末是,虽然依然有着政府划分的郡县形制,但是县令与州郡长官无一例外都要接受节度使的管理,他们从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官员变成了节度使的家臣。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宋代县令获得了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宋朝政府要求地方行政的具体事务都以州县为单位下达,其具体执行也由郡县长官完成。而节度使作为地方长官,却没有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力。在宋朝初年的政治体制中,节度使的角色更加类似于之前西汉的刺史,他们在地方最重要的职责在于监督地方行政官员的表现,相对游离于整体的行政体系之外,这样就可以避免州郡的官员在推行政策的时候受到节度使的干扰。这在《宋大诏令集》中有如下记载:

“今后应乡闾盗贼斗讼公事,仍旧却属县司,委令、尉勾当……其镇将、都虞候只许依旧勾当镇郭下烟火、盗贼、争竞公事。”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推行削藩的赵普的支郡是最先被剥夺的

在五代时期,节度使制度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其管辖区域的不明朗。节度使最早来源于军区的划分,与郡县的划分原理不同,因此有些节度使在完整的郡县之外还有支郡接受其管辖。这就让节度使游离于国家的地方行政体系之外。因此在宋太宗执政时,将所有支郡全部收归国家直接管理,节度使官制范围全部变成了完整的郡县,其管理也终于被纳入到统一的国家行政体系之中。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变得明晰,管理也更加方便,宋朝初年的节度使终于不再像割据一方的诸侯,而转变成为了正式的地方行政官员。

削弱兵权,翦除威胁

在五代时期,节度使们除了不服从国家的行政管理,影响国家政策的推行之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唐朝晚期之后便普遍存在的兵力外强内弱的现象。自从唐朝的府兵制度崩溃以来,唐朝中央政府的兵力便一直没能恢复到初唐的水平。后来采取的募兵制虽然让都城地区的兵力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但是士兵的军事素质却十分低下,根本不能参加真正的战争。

而节度使们最开始的重要任务就是抵御外敌入侵,因此重兵在握,而且长期与少数民族的作战也让他们的士兵变得精锐无比,不是中央禁军所能比拟的。这也是后来朱温很轻松地就夺得都城控制权的原因,而后面的几个政权也都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才篡夺了政权。

到了柴世宗时期,后周建立了强大的禁军,削弱了地方武装的实力。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部队,后周和其继任者宋吞灭了十国,统一了中国大地。在宋朝初年,赵匡胤依然十分注重禁军的训练,他在京畿地区选拔身体出色的士兵,并且勤加练习,让他们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北宋禁军

但是这还不足以震慑住节度使们的野心,赵匡胤于是施行了新的政策,让各地的节度使在其统治地区内选拔身体素质优秀的青年补充道禁军之中,而当地的防务则由剩余的身体素质较差的兵丁构成,号之“厢军”。如此一来禁军与厢军的素质便产生了区别,而且宋代政治制度要求厢军只负责地区的防卫工作,平日里不得举行军事训练,这就让禁军与厢军的军事素质进一步拉开。对于厢军制度,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内总于侍卫司。一军之额,有分隶数州者,或一州之管兼屯数州者,在京诸司之额五,隶宣徽院,以分给畜牧缮修之役,而诸州则各以其事属焉。建隆初,选诸州募兵之壮勇者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虽无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北宋厢军

而且宋代一直保持着十分庞大的禁军数量,军事形势一直是内强外弱,彻底消除了节度使们通过武装乱政的风险。

设置转运使,制约钱财

在限制了行政权力以及军事实力之后,赵普提出的三点方法只有一个还没有落实了,那就是对于地方的财政制约。在晚唐以及五代时期,由于地方势力往往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军费开支也十分巨大,为了支撑本地的军队,节度使们便逐渐停止了向中央的财政输送,只有少数的节度使还能定期向中央输送财物,其他的节度使们则将财政收入悉数纳入自己名下,甚至还派出士兵劫掠其他节度使向中央运送的财物,在大运河两岸这样的抢劫案件屡见不鲜,甚至京畿地区的物资也会遭受劫掠。

宋朝建国之后,中央政府要养活数量庞大的禁军,因此必须得到全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因此宋代出台的规定中,要求各地节度使除了留足本地军队的军需之外,务必要将其他的财政收入全部收归中央所有。这个政令在《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终结五代乱世的宋朝,是如何避免藩镇作乱的?

北宋的发达拜优秀的中央财政政策所赐

而在此之后,中央还以补充军费为由,向各地再次征收了一次钱财,进一步压缩地方财政。为了让政策能够有效推行,宋朝政府还在各地方政府安设了转运使,转运使们专门负责将地方的财物运往中央,这让各个节度使绝难隐瞒其收入,在这些政策的辅助下,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趋于稳定,而地方政权的财政状况则再也无法与中央抗衡,从经济层面断绝了节度使们反叛的可能。

结语

赵普作为宋朝初年的宰相,在历史上做出的几个决定都是颇值得称道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其中对于削藩的建议彻底改写了中国大地的政治形势,让祸害了中国几百年的藩镇局面得以结束,中国再次成为了真正的统一国家,为宋朝之后的经济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普的三条建议就是在历史经验上总结而出的,其中逻辑十分简单,从结果上看藩镇作乱的原因是强大的兵力,而这种强大的军事实力必须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如果想要累计如此数量的财富,则势必是从中央的钱财中克扣获得。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减少税赋流失入手,而保证税赋收入的前提是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因此赵普先削权,再守其财物,最后再行弱兵之策,让宋朝的节度使们难成气候,再也不能威胁宋朝的中央政府,这样的远见以及政治智慧是十分杰出的,而其削藩的政策也被后世封建统治者们不断借鉴。


参考文献:

1《宋史》

2《长编》

3《宋会要辑稿》

4《宋大诏令集》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