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8 09:42:28
  • 栏目:历史
  • 来源:钧儒历史
  • 9719 人围观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通过对古代事件的叙述和整理,提出了许多政治意见,是古代君王治国的重要参考。作为本书的作者,司马光在里面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不失为一名很有见地的政治家。但是我们知道,在王安石下台之后,司马光的主政对于北宋的政治造成了很多的破坏。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犯下了如此错误呢?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北宋名相司马光

我们知道,司马光是熙宁变法中坚定的保守派,因此,在王安石下台之后,司马光组织了一系列的打击改革派的政治运动,这是北宋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党争。而之后司马光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全部抹杀,令北宋的军政以及经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退。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王安石与司马光对于政治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分歧。

引言

在北宋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其中北方与南方的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宋仁宗在位期间,势力最大的就是司马光所属的朔派,以及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南派。此二者对于政治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于如何帮助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现状更是有着不同的见解。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除弊”是当务之急,而以王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则认为“革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推行新法的改革家王安石

在宋神宗继位之后,他启用王安石进行了熙宁变法,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帮助北宋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强大阻力,以及皇亲贵戚对于革新的反对,导致宋神宗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影响了改革的推行。在宋神宗去世之后,太皇太后高氏专权,她重新启用了保守派的司马光,司马光在掌权之后,首先废除了免役制,恢复了差役制,之后又相继废除了保甲制和将兵制等熙宁新法的制度,导致北宋政治的倒退,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司马光对于新政的态度,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免役制的废除与免行法的废止

王安石变法提出的新政与之前的政治制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关心的人群不同。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更加倾向于帮助底层的农民来获取更好的生活,从而帮助北宋政府完成经济的恢复。因此,在熙宁变法中有许多政策都是倾向于穷人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役制代替差役制,以及对于商人的免行法的使用。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宋代小吏执行公务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北宋的徭役制度,在北宋时期,对农民造成负担最重的劳役是在政府帮助官员工作的吏役。在熙宁变法之前这些小吏都是从农民中挑选的。这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长编》中记载了王安石对于差役制的看法:

“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役使仍频,生资不给,不得已而为盗贼。”

而王安石改变了这一徭役制度,他将之前的征丁制度改为了招募制度。在王安石的新政中,他要求之前承担差役的富户按照土地的数量出钱,而之前免除差役的部分上五等户也要出钱来作为招募差役的资金。这些资金加上政府向所有人征收的一笔新税目,就是招募小吏的所有经费。从这个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安石提出的免役制,是损害了一部分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帮助了大部分的农民的。这样的政策显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北宋商贩

除了这一制度之外,针对商人的免行法,也是王安石针对皇亲国戚以及达官显贵的改革。当时这些人的吃穿用度都是由固定的商贩专门运送到宫中以及府中的,而这些商品的价格被打压得很低,导致这些商人的利益严重受损。为了帮助这些商人们获得应得的利益,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提出了免行法,即这些宫中的用品都要通过相关的部门按照市场的当前价格进行统一采购,这就保障了这些商人的利益。

但与此同时,这些皇亲国戚的利益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在宋神宗去世之后,主政的人变成了太皇太后高氏,其背后有着大批的皇亲国戚,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利益,他启用了保守派的领军人物司马光出任宰相。而司马光在上台之后,第一个废除的制度就是免役制,而免行法也很快就遭到了废止。这些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底层人民的利益却蒙受了损失,从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政治立场的差距。

保甲制与将兵制的废止与北宋军事实力的下降

在宋神宗进行变法的时候,去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中有一条便是要解决宋军战斗力太弱的问题。而王安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就是保甲制以及将兵制。其中保甲制指的是各地的农户中挑选一定数量的壮丁来维持地区的安全守卫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减轻禁军的压力,为北宋政府的简兵提供基础。二来这些地方的保甲也是军队的重要储备,一旦北宋面临规模比较大的战事,这些人可以迅速地补充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为了让这些保丁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王安石还要求这些地方保丁们在农闲的时候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军事素质,在这个政策的引导下,熙宁年间全国保丁有七百万人,而经过训练的人数也有五十余万。对于保甲法的优点,在《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北宋保丁组成的民兵

而将兵制的提出则是由于北宋祖制便要求继任者要注意武将的权力,防止出现军事起义。这就导致士兵与将领之间一直没有稳定的从属关系。这样就会对士兵平日里的训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军队的战斗力。而王安石提出的将兵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固定将军与部队的关系,让一支军队能够接受持续的训练,培养将领与士兵之间的默契,这对于士兵军事素质的提升无疑是有着巨大帮助的。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北宋将领

但是随着王安石的下台,司马光为了迎合皇族们保持皇权稳定的想法,以将兵制会导致武将势力坐大为由废除了将兵制。而保甲制则由于差役制的复行而失去了基础,也宣告废止。至此,王安石尝试强军的两个政策都走下了历史舞台,而北宋弱军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治天下以德还是以人民

最后我们再说回司马光最重要的著作《资治通鉴》上,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编纂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让皇帝以及当权者能够明历史之兴替,从而治理好国家。这本书诚然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其中对于治国方略的阐释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司马光却搞错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那就是想要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让统治者成为圣人,而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如何破坏王安石新政的?

《资治通鉴》书影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政治让这些权臣们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治官,只要能够控制百官,则权力必然稳定,而国家自然也就太平了。因此他们的做法是监督皇上做一名道德楷模,而不是实干的政治家。王安石作为新派的代表,他明确地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根基在于人民,在于生产,在于经济,不在伦理道德。但是这样的思想曙光却很快地被司马光抹杀掉了,他甚至出于道德的原因将北宋的西北四郡割让给了西夏。此事在《论西夏札子》有如下记载:

“于今为计,止有二策,一者返其侵疆,二者禁其私市。”

这样的德行真的能够救北宋于危亡之间吗,显然不行,而北宋也在这种陈腐的文官政治气氛中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结语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新之一,之前秦国的商鞅变法只是在一个诸侯国中施行,而如此大规模,又具有极强前瞻性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王安石变法为了解决北宋政府冗官,冗兵,以及财政空虚的问题,提出了与之前的政策截然不同的改革思路,那就是强国先富民。

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却秉持着自古以来的文人优越感,对这样的改革措施嗤之以鼻。他们觉得这样的改革措施让他们这些贵人受损,而让小民得利,是十分不值得的。而且这也破坏了千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因此他们对于新政以及改革派进行了疯狂的打压,而且在历史因素的干扰下,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这实际上却是社会的倒退,熙宁年间北宋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不见了,人民又回到了封建统治的重压之下。《资治通鉴》中万千的道理教会了司马光怎样做一名贤臣,甚至圣人,却没有告诉他社会的真正基础,没有告诉他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啊


参考文献

1.《宋史》

2.《长编》

3.《宋会要辑稿》

4.《论西夏札子》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