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0 16:29:13
  • 栏目:历史
  • 来源:万有引力匠心社
  • 6745 人围观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承德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使人类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承德灿烂悠久的历史。在这灿烂悠久的历史中,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历代军事斗争的内容。

这里的大地上,在10多万年以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出现了称为“红山文化”的原始农业。但承德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却是源于商代武丁曾发动的历时三年的征讨“土方”的战争。夏商时期,华夏大地上仍是众多部族、方国林立的社会。众多的部族与方国对中原的夏、商王朝时服时叛。据考证,当时的土方是附属于商朝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方国。它的活动地域就在今天的丰宁、隆化、承德、平泉、朝阳一带。商朝的二十二代帝王武丁,曾派大将沚湄征土方,未获战绩,后又派妻子妇好征土方,获胜而归。当时商朝的都城在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从安阳发兵,两次征讨,第一次大将沚湄失败,第二次王后亲自帅兵再次征讨,才使土方臣服,王后亲征类似于帝王御驾亲征。从中也使人们想象了当时战争的规模之大和激烈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是充满着冲突和战争时期。

当时承德全境属于燕国所有,所居民族是山戎、东胡。山戎强盛了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频繁袭扰燕国,其军队超越燕山占领燕山南麓的孤竹国(今秦皇岛市卢龙县及昌黎、抚宁县和辽宁西部是区)、令支国(今河北迁安、迁西、滦县),并与山戎无终国连成一片,从此,山戎国的疆域由承德地域扩大到冀东、辽宁西部地区。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山戎国又攻打燕国,燕庄公求救于齐国,齐桓公为尽霸主的责任发兵攻伐山戎国,“得其冬葱、戎菽,移植齐国”。山戎国、孤竹国、令支国、无终国都归于燕国。在这一历史阶段,先是山戎国用武力吞并孤竹国、令支国,以后,齐桓公又攻伐山戎国,直到山戎国灭亡,山戎国和他的民族从此在大地上消失了。虽然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战争的详细记载,但是灭国和复国的战争规模及惨烈程度是不会亚于任何战争的。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战国后期,匈奴逐渐成长为我国北方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而秦、燕、赵三国都和匈奴毗邻。当时,匈奴经常攻占燕、赵、秦三国边界,掠夺财物、牲畜及人口,严重妨害那里平民正常的生存。为了防止匈奴的骚扰,燕、赵、秦三个国家都在本国之北部边界修筑长城,并派军队戍守。在隆化县偏坡营黄酒铺出土的三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戈,经考证认定是战国时期魏国所造。这表明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接连不断,与匈奴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时有发生。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秦王朝设郡,承德地处秦朝北部所设的右北平(今平泉)和渔阳(今密云)郡境内。右北平郡16县,渔阳郡22县。右北平东临辽西郡,西邻渔阳郡,北邻东胡,南邻渤海,辖区的东部有宁城、建平、凌源、建昌;西部有承德市区一部、兴隆、蓟县、宁河;南部有唐山市区、丰润、玉田、遵化;北部有赤峰、喀喇沁旗;中部有平泉、承德县等。渔阳郡东邻右北平郡,西邻有上谷郡、广阳郡,北邻东胡,南邻渤海。辖区内东部有围场、隆化、承德市区一部分;西部有怀柔、通县、武源、天津市区;北部有丰宁;南部有香河;中部有滦平、密云、渔阳等地。右北平和渔阳两郡与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接壤,经常遭受到他们的进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始皇先是派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西北斥逐匈奴”。 1972年隆化县偏坡营黄酒铺南山出了上刻铭文的青铜戈,戈上刻有“雍”、“野王”、“山阳”等铭文。据考证“雍”为今陕西凰翔县南,“野王”为今河南沁阳,均为秦朝地名。“山阳”为西汉地名。此铭文表明铜戈在战争中多易其主,最后在战争中流落此地。这说明承德不仅是屯兵戍守的防御性极强的重要地区,而且还是战争频繁发生的战略争夺之地。同时,秦朝又重新修缮加固了燕、赵、秦原有长城,并把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城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最东端海岸,全长达5000余公里的“万里长城”。长城虽然筑起来了,长城内外的刀光剑影、战马嘶鸣是不会停息的。

自汉高祖继位以后,逐渐壮大起来的北部匈奴民族,不断出兵在北部边境进犯、抢掠,使这一带的平民惨遭杀戮、抢掠,严重干扰了北部边境平民的生活。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秋,汉武帝命卫尉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率兵驻军渔阳。又记有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季,匈奴的两万骑兵进犯汉境……围困韩安国的汉军营垒,又入侵渔阳郡……韩安国率军驻守右北平,数月之后,病故。武帝就再次起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称李广为“汉朝飞将军”,畏避李广,连续几年不敢进犯右北平郡。其后,“匈奴入上谷、杀掠吏民”,“秋,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千余人”。由此看来,这个时期的战争也不小,动辄就有数万军队的混战杀伐。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操势力最强,辖黄河以北,包括承德在内的中国北半部。承德境内主要有有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辽东乌桓大人丘力居从子蹋顿,有武略,总摄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之地,乌桓人皆从其号令,雄踞于北边诸郡。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与弟弟袁熙胁迫冀州十余万军民投奔乌桓蹋顿,企图借蹋顿之力“复图冀州”。曹操为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便决心北征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及袁尚。接受田畴之策,密出卢龙塞(今宽城县喜峰口),越白檀之险(白檀山),涉鲜卑庭,历平岗(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子),直达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十二台子乡袁台子)。八月,击败乌桓元帅蹋顿、袁尚、袁熙数万骑战于白狼山下。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于公元420年灭亡,这一时期,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五胡建立的十六国相互攻打杀伐,到公元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争战拼杀。

在这一时期,前后进入人们历史视野的鲜卑族全都在中国北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东面辽东辽西的慕容、宇文、段氏三部;中部的拓跋部;西方的乞伏、秃发二部。辽东慕容部鲜卑人慕容翰建立了前燕国,成了南与东晋隔江对峙,西和前秦为邻,以东北为后方,雄踞华北的强大政权。建立这样的强大政权得经过军事上的争杀。在诸多的争杀中,有一场很关键的战斗就发生在承德市区附近的高寺台一带。这场战斗之前是一场慕容翰与后赵石虎合击段部的战斗。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段部居于幽州境内,以令支(今河北迁安县境)为中心,控制了承德和辽宁西部地区,其北与鲜卑宇文部相邻(滦河上游至老哈河一带),其西与匈奴别部竭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对峙,东边和鲜卑慕容部(大凌河一带)接壤。三方都欲吞并对方以扩充自己的实力而屡起战端。《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有后赵“石虎与慕容皝合击鲜卑段部,段辽奔平岗”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后赵石勒之子石虎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与前燕慕容皝共伐段辽,并抢先发兵,夺令支以北诸城获胜即还。后赵石虎继而攻令支,段辽招架不住,率妻子宗族、豪室6000余家弃城而奔平岗(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子),路过密云山(今七老图山,也就是承德县北大山林场西麓三家、头沟、高寺台镇带),段辽妻母被后赵大将麻秋大军截获,段辽摆脱追兵而入密云山躲避。

慕容翰与后赵石虎合击段部的战斗得手后,又策划了攻杀石虎的战斗。东晋咸康四年十二月,处于末路的段辽为自保,自密云派使者约降于后赵,并求后赵派兵接应,以保安全,后又“翻悔”。此时,段辽又心生一计,投降前燕,前燕慕容皝自率军至密云山迎接段辽。其后,段辽与慕容皝密谋袭击后赵大将麻秋大军。慕容皝派其弟慕容恪率精兵7000人伏于距密云山五六十里的三藏口(今承德县高寺台镇门前之处),当后赵大将麻秋率军3000人到密云山迎接时,不料遇到三藏口的前燕伏兵,经此一战,损兵过半,副将司马阳裕、鲜于亮被俘,麻秋失马步行逃归后赵,段辽保住了所躲避的承德地盘。这两场战斗,慕容翰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随后,前燕乘机扩大战果,与后赵继续战斗,并经过承德南伐。据《北京历史纪年》载:“公元350年二月,前燕慕容隽乘后赵内乱,军分三路自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南伐。三月,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而逃,留其将王佗以数千人守蓟城。乙巳,慕容隽攻陷蓟城斩王佗,遂以蓟城为前燕都……”。这就是说,前燕伐后赵的战争也始于承德。慕容家族成为承德地区一代枭雄的几次战斗都与承德有关。

在此期间,鲜卑的另一支拓拨部强也大了起来,成了北方少数民族中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部落,拓拔珪几经征斗,建立了北魏王朝。泰常三年(418年)明元帝拓拔嗣把目光瞄向了鲜卑慕容部在龙城建立的北燕政权,预以灭之。在今丰宁县北土城子设西密云戍,作为基地,策划了征伐北燕的战争。他坐镇突门岭(今丰宁县土门梁),遣征东将军长生道生、给事黄门侍郎奚观,率精兵2万,从濡源(今丰宁县西境)、甘松(今丰宁县大阁镇至土城子一带)出发,经凤山镇、隆化县、平泉县袭冯跋之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区)。道生至龙城,徒其民万余家而还。北魏曾多次沿这条路线东征北燕,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太武帝拓拔焘所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元宏为帝,这一时期,柔然与北魏先战后和,他们占领过北魏漠南,其中包括丰宁坝上一带。为保卫安州,北魏安州剌史江文遥曾先后与柔然和以后的起义军队作过殊死的战斗。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随朝时,承德属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区)之地,但随朝很快就被唐王朝所代替,承德便成了唐朝的重要边区,居住着奚、契丹两个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承德这里发生的战争主要是中央政权派军队对奚、契丹两个民族进行的多次征讨。

第一次大规模的征讨是武则天对李尽忠、孙万荣的讨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广置州、府于大漠南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先后设置了营州都督府和东夷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代表唐朝廷直接管理饶乐、松漠等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边防。营州都督赵文翙非常傲慢,刚愎自用,把契丹酋长看成自己的奴隶,契丹遭到饥荒,赵文翙不肯接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酋长、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妹夫孙万荣率众进攻营州,将唐兵彻底击败,捕杀了都督赵文翙。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封孙万荣为大将,拥兵数万。接着,他们又率大军经平泉、承德县一带直逼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武则天在长安接到李、孙反唐的消息,立即派曹仁师、张玄遇等28员大将带兵前往讨伐。唐军大本营设在幽州(今北京),契丹和奚族兵营设在营州,承德一带成了双方交战的战场。八月,曹仁师所率领之唐兵全军覆灭,第一次讨伐失败。

李尽忠死后,十一月孙万荣成了契丹族首领。唐朝继续派王孝杰、苏宏辉率7万大军第二次前来讨伐,又被孙万荣率领的契丹人和奚人全部击溃,王孝杰在战斗中坠下悬崖,苏宏辉因先行逃遁得回。

由于契丹、奚族的反抗,唐朝设置在营州的都督府不得不从柳城迁到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契丹、奚两个民族也不再归顺唐朝,而归向突厥。唐太极元年(712年),新上任的唐朝幽州大都督孙佺率兵2万又人进入承德一带进行第三次讨伐,被奚王李大脯挫败,孙佺被活捉,献于突厥。唐开元二年(714年)初,唐玄宗李隆基对承德一带的契丹、奚族开始了第四次讨伐,派薛讷率6万大军自檀州出发,出古北口至承德滦河,“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十之八九,薛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6万唐兵大多葬身于滦河岸边。唐开元十八年(730年),与唐朝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契丹人和奚人再次投降了突厥,李隆基又立即调兵讨伐,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开始了对承德一带的契丹、奚族的第五次讨伐,派信安王李祎率大军进入承德一带,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契丹首领可突干率众向西北远逃。这次讨伐是胜利了,可又招来了契丹与奚族的大反扑,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春,契丹首领可突于带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唐朝幽州长史薛玉派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率一万名骑兵,前往与可突干作战。是年闰三月,郭英杰与可突于各率大军在今承德东部(今宽城境内)都山脚下对峙,两军展开激烈战斗。《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次战斗。两军在都山脚下摆开阵势,可突干率契丹和突厥兵正面迎战,契丹人分布两边助战,郭英杰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前。在彪悍勇猛的契丹、突厥人面前,唐军很快处于被动局面。郭英杰及4000名唐兵战死,剩下6000名唐兵在丧失主帅的情况下,力战不已。可突于让契丹兵举着郭英杰首级示众,命唐兵投降,唐兵坚决不肯投降,一万名唐兵,尽为可突干杀净,无一生还。

后来,唐军虽然利用契丹人内部矛盾杀了可突于,但中原农耕政权和北部少数游牧部族和政权的战争一直延续着。

唐朝灭亡,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短期王朝,历时53年,在这53年里,五个短期王朝互相攻伐。在我国辽阔的北国土地上,辽国乘机建立并崛起,这个时期,承德在辽国的版图之内。当宋太祖赵匡胤取代中原五个短期王朝建立大宋时,已经是辽国第四代皇帝穆宗耶律璟当政了。辽宋之间发过宋朝收复石敬瑭割去的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主战场在华北平原上,使得辽国在承德一带的战事不多,所发生的战事也只是在开平五年(91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在承德一带征讨东部奚族,取得胜利后,于是年三月,在滦河刻石立碑记功。还有一件战事是“滦河之变”,发生在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这一年七月十七日,辽道宗到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西南方向的滦河进行秋猎,七十九日,他的叔父耶律重元父子叛乱,率叛军进攻辽道宗临时行宫,宿卫士卒迎击叛军,七八千人在滦河岸边展开决战,重元惨败,重元之子丧命,重元自杀。

金国这一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先后在承德举兵争战,打击和消灭辽国军队。天辅六年(1122年)正月,先后攻下了中京和所属的泽州(今平泉县会州城),二月初十,占领了北安州(今隆化县北土城子)。在攻打辽国重镇北安州的战斗中,后来曾统大军屡屡入侵南宋的金国元帅,与南宋名将岳飞多次交战的完颜骨打第四子金兀术初露锋芒,充分展示了其英勇善战的本色,空手夺过辽兵手中的枪,独杀八人,生获五人。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在金灭辽的战争中,还有一场大的战斗名为“陷泉之战”。 陷泉在距市区80公里的隆化县七家荒地一带。 “陷泉之战“经过是:辽国被金灭亡后契丹人不堪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在大定元年(1161年)以移刺窝斡为首领,自立为“大契丹国”皇帝。金世宗于是调集各路大军,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使得大战一场连着一场。大定二年(1162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窝斡决定带领8万大军向西逃避。这8万大军翻过茅荆坝欲进入承德一带。六月二十八日茅沟河谷大雾弥天,金军重兵已到,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包围了契丹官兵,使契丹官兵乱成一团。正如《金史》所记载:“人马相蹂践而死,不可胜数,陷泉皆平。”这场战斗后,窝斡收集不足一万多散兵在承德一带还坚持数月。九月七日窝斡被捉,兵丁投降,窝斡及家人被押到中都(今北京)处死。

成吉思汗也在承德境内留下过战斗的足迹。当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下西征时,便命部将史天祥率领一支铁骑进入漠南,攻占了金国所统治的承德,据《丰宁满族史料》介绍:“蒙太祖十年(1215年,金贞佑三年),蒙古军已占领丰宁,并将潮河川一带的农田辟为牧区。”又据《钦定热河志》和《元史》记载,承德的鸡冠山原名五指山,金国在山上设有五指山寨,寨主为杨昭奴,此寨被元朝将领史天祥所破。《元史》还记载:“史天祥讨兴州,擒其节度使赵守玉”。时间也是在太祖十年十一月,与攻破丰宁是同一年。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元朝时平泉境内为辽阳行省大宁路惠州地,以惠州古城为治所的惠州辖域甚广,是元朝四出征战的一方根据地。这都说明,在元朝承德西北一带,驻防大批军队,是个军事要地。遥想当年,在这个古战场上,元军与金兵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战斗,也是在这里,忽必烈与其胞弟阿里不哥,为争汗位,进行了长达五年的骨肉相残的浴血奋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统一全国后,在南京即位。元顺宗撤出大都(今北京),退守到长城以北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但仍控制着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其疆域东自呼伦贝尔草原,西至天山南北,南临长城脚下,史称“北元”。北元不甘心失败,在长城沿线不断骚扰,不时挑起局部战争。朱元璋也把“北元”看做心腹大患,从洪武二年至于洪武二十二年(1369—1389)的20年间,曾4次发兵进攻“北元”。据《明史》记载,4次军事行动的路线都发生在长城外的承德一带。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李文忠等率步骑9万攻打“北元”,常遇春和李文忠在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北)合演了一场“八面埋伏”的好戏。原来偏将李文忠兵临大兴州(今河北隆化县)城下,料定元军会趁夜色逃盾,便于常遇春献计设伏,常遇春便“分千骑为人伏”,部署了八股伏兵,埋伏于元军可能逃跑的路线上,当元军趁夜色溜出城时,伏兵齐发,重创“北元”大军,活捉其丞相脱大赤。接着攻克“北元”上都,击破锦州之敌江文清部,将其擒获招降,大获全胜。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派燕王朱棣自东路北平(今北京)出古北口,晋王朱棢为西路指挥出山西合击“北元”军队,结束了“北元”的统治。近年来,在宽城发现的明洪武年间铸造的铜炮、铳,正反映了当时这一带明朝廷和“北元”蒙古诸部之间的战斗实况。

建文元年(1399年)7月5日燕王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挥师起兵。为防止宁王朱权从北部袭击,朱棣用计夺了宁王朱权的兵权。在会州城(今平泉县境内)将大宁降众分编“前、后、左、右、中”五军,然后火烧宁王府,毁掉会州城,直取南京。

山河地理 | 清朝以前承德发生的那些历代战争

朱棣登上帝位后,为酬谢兀良哈三卫部对他夺权的军事协助,将长城以北的承德一带完全交由兀良哈三卫部统辖。为保持北部过疆的安全,他曾亲率大军五次征伐“北元”残部,成效都不很理想。以后明朝改军事进攻为战略防守,撤卫退居长城以内,承德一带由大宁三卫的军屯土地变为蒙古族兀良哈部的游牧区,同时也成了蒙古诸部反攻明朝的走廊和通道,致使这一带荒芜200多年。不过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九月,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今宽城境内打过一场漂亮的闪击战。据《明史》、《明史纽纪事本末》载,宣宗巡视长城关塞,恰巧“兀良哈万众盗边”。诸将奏报,兀良哈的兵马从大宁出发,已过会州,马上就要到宽河(今宽城),诸将纷纷请战。宣宗曰:“孽寇无能为也,但谓吾边无备,故来。若知朕在此,当惊骇而走,今出喜峰口,路隘且险,单骑可行,若侯诸军并进,恐缓事机。朕以铁骑三千先进,出其不意,擒之必矣。”于是,他精心挑选精干骑兵三千,每人两匹马,各带十天口粮,“夜衔枚出喜峰口”,“驰二十里,昧爽至宽河”,逼近兀良哈的营地。兀良哈率师发现明军已至,认为不过是小股部队,便前来应战,明宣宗指挥三千铁骑分两翼夹攻兀良哈兵,“飞矢雨集,神机铳迭发,寇不能当,大溃走”。宣宗又“以数百骑直前,寇望见黄龙旗,知上亲在边,大惊,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俘之,斩其渠(即首领)”。大明皇帝在这里亲身创下了一个很好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例。

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派兵绕开山海关,从喜峰口(今宽城县境)进军,攻下离北京不远的遵化等地,降伏了承德、辽西一带的蒙古族兀良哈部,进而西征察哈尔部,使承德在内的漠南蒙古地区全归后金管辖,这里也成了清军攻克明朝首都的前沿阵地。

在清朝时代,承德除在康熙年间发生过一场征讨葛尔丹的战争外,进行的都是不是战争的战争演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承德境内的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部落游牧处设置“绥远习武”的“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00余公里,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围场北部是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的坝上高原,南部是丘陵盆地。康熙把这里当成了八旗军队演兵习武,让大清官兵时刻保持战斗力的战场。每次皇帝来围场行围,不仅有皇帝、亲王参加,而且让新疆、四川、青海等地蒙古各部王公贵族随从。参加者包括八旗兵,多达数万人。清王朝举行的名曰“秋狝”的围猎,实际上是在蒙古、新疆等王公贵族面前 “显示八旗家世精神”,起到威慑作用,从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

从殷商到清代,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看到,承德一带所发生的战争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之间发生的战争,一类是游牧民族之间争地争草,争王争长的战争。中原农耕政权强大时,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大,往往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征伐,这类战争大多发生在承德一带。当中原农耕政权衰弱时,或统治层内部有内乱时,中原农耕政权无暇顾及北方疆土。这时,游牧政权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兼并的战争,最后形成强大的部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的战争在承德一带也发生过不少。再一类战争就是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势均力敌,相互鼎立,相有攻防。这一类的战争也多发生在承德一带。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