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2 23:52:55
  • 栏目:历史
  • 来源:经典守望者
  • 9891 人围观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是汉代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内战,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向长安发起进攻。汉景帝当机立断诛杀晁错,拜周亚夫为将。一系列举措重新凝聚起了中央内部的团结,叛军很快就被镇压。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仅仅持续了几个月,便随着吴王刘濞逃至东越被杀,楚王刘戊自尽而烟消云散。可是,汉朝中央对于这场内乱的清算处理却远远没有结束,造反的七国相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这七个诸侯国的行政区划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汉朝中央在此战后进一步扩充了帝国版图,一个权力更加集中的国家应运而生。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西汉王朝的集权之路也比较坎坷


吴楚七国之乱后中央的清算措施

吴楚七国之乱中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居首,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人追随,组建起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反叛联盟。不过,济南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全部都是位于山东齐国附近的诸侯国,在战争中这几国围攻齐国首都临淄数月也没有攻下。汉朝栾布率军平叛,这几国很快就望风而降。战斗力较强的吴楚联军在周亚夫和梁王刘武的配合之下业被击溃,吴王逃走至东越被杀,楚王见到兵败后很快就自尽而死。七国之中顽强抵抗的就是赵王刘遂,他坚守在邯郸抵御汉将郦寄的进攻,最后郦寄不得已引水灌城,邯郸城破后赵王自杀。这场叛乱结束后,参与造反的七王全部被诛灭包括在战争中首鼠两端的齐王也被迫自杀,可是这对于诸侯国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七国之乱示意图


战后除了楚国和齐国得以另选国王之外,其他的各国均被废除。但是不同于汉朝之前废国为郡,不改区划的先例。列国被废后,原有的版图被大幅变动,几乎可以说得上是被完全裂解,大量县邑被划入其他的郡国,力量被严重削弱。

被分解得最厉害的是赵国,赵国在这场叛乱中扮演的角色虽不起眼,可赵国距离首都长安的距离最近,是中央的直接威胁。赵国在这场叛乱中本来应该是排头兵的角色,无奈自身的实力有限,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中央在废黜赵国之后,将其进一步分解。最初的赵国就分成了八块,即:邯郸郡、钜鹿郡、河间国、勃海郡、广川郡、清河郡、常山郡、中山国。楚国也很惨,虽然还保留王位,不过势力范围仅有彭城及周边诸县,这与汉初幅员辽阔的楚国对比可谓是江河日下。首恶吴国的主体被废为吴郡,当中东阳郡和鄣郡被合并建立江都国,反而是被分割得不太严重。具体原因,笔者后文将有所提及。其余的济南国、胶东国、胶西国因为地方较小都没有被再度分割,直接被废。当中比较幸运的就是淄川国,由于在叛乱中济北王刘志是被胁迫跟从,事发后也能够积极制止出兵。因而汉景帝并没有伤害他,将他调到了淄川为王,淄川国因而得以保留。从面积上来讲,济北国大于淄川国,汉景帝此举也有弱化刘志势力的用心。汉景帝四年,汉景帝任命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但是分出了原属济北国的平原郡归属汉朝,济北国因此而实力大减。此外,汉景帝还迁徙庐江王前往衡山为王,趁机收取庐江、豫章两郡,这样中央的势力就可以直接深入到吴越地区,中间再也没有诸侯国阻拦。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七国之乱后土地大部分回到中央手中


分裂诸侯内在的政治考量

从高祖建国,分封诸侯开始。中央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就一直存在。汉代法律规定严格禁止人口通过婚姻等方式擅自流入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就暗地里收纳亡命之徒以扩充自己的势力。在最初,天子能够直接管理的土地不多。据《汉书》记载:“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这说明在汉初天子能够真正控制管理、收取赋税的地方就是这十五郡,当中还有一些公主的汤沐邑和列侯的侯国在其中,天子所有的地盘就更小了。国家维持运转的基础是经济和人口,但是从高祖建国初开始,地方郡国就开始不断地暗自扩充实力。比如七国之乱的首恶元凶吴国就开山挖铜铸钱,煮海水为盐,大发横财。淮南王刘长谋反被废后,诸侯国之间的危机感开始不断上升。七国之乱也可以说是这种危机感的一次集中大爆发,而汉朝中央这方面不仅成功平叛,而且得以进一步深入自己“弱化诸侯,扩大疆土”的计划,可谓是大获全胜。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汉初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就比较深刻


从汉文帝开始,国家开始逐渐走向集权道路。汉文帝在司法、农业等方面实行了相关的改革措施。在地方上也废除了淮南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以达到互相牵制,弱化诸侯的作用。到了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诸侯王的数量不仅大幅下降,而且诸侯国的法统也逐渐由高祖一脉转移向了文景一脉。文帝的儿子不多,当时的子孙只有梁王刘武和代王刘登(文帝之孙)。其余的诸侯王大多都是高祖一脉,与景帝的血脉关系已经逐渐疏远。景帝膝下子嗣众多,《汉书》当中记载的景帝儿子中被封王的就有十三位,加上汉武帝刘彻一共有十四位皇子,这也是西汉皇子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皇子当中有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鲁恭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结合上文分裂诸国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汉景帝将列国废除分裂后很快就将它们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血脉顺利填补了这些区域的政治真空。当中的广川、清河、常山、河间就是原本的赵国地域。胶西、胶东两国是叛乱的实际参与者,被废后不久就被分封给了景帝诸子。江都国也是清算七国之乱诸王后才产生的诸侯。其中,刘彭祖更是在平叛三年后受封部分邯郸郡复立赵国,领邯郸、襄国等县。剩下的部分邯郸郡,中央在此设置魏郡,仍归中央所有。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汉景帝像


由此可见,清算七国之乱的同时也是刘姓宗室之中核心权力的再度分配,景帝在取得了战争胜利后极力地扩大自己的血脉在诸侯国中的力量,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原七国之地为王,真正将大宗的力量渗透入各诸侯国之中。通过了汉初众臣拥立汉文帝的事件后,中央也感觉到如果不能将自身的血脉扩张到各诸侯国之中,一旦后世子孙面临无子的情况,皇位很有可能就会流散到其他血脉法统之中。在重视祭祀,昭穆分明的汉代社会,法统的变更就意味着祭祀上会出现很大的转变,一些先皇就会无法享受到后世的血食祭祀,甚至搞不好还会被移出正殿。所以汉景帝大力剪除旁支诸侯,扶持自身后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对于七国的清算也体现在经济领域。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吴王刘濞,但是吴国在事后却不是被清算得最狠的一国。这主要就是因为吴国发达的经济,令中央垂涎三尺,绝不会再容许他人染指。史书记载:“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在人口领域,吴国凭借经济优势也是深得民心,《汉书》中记载:“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颂共禁不与。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在这样的物质积累之下,汉朝中央自然要把吴国纳入到中央的管辖体系之中,以补足朝政上的缺失。事实上,“文景之治”的积累也有赖于此次七国之乱中大量收回诸侯国手中的土地。这些新纳入中央版图的郡县可以为中央产出更多的资源和税赋,以增加国内的积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景之治”才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景象。

清算七国对于后世的影响

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只用了短短数月,但是意义却非常深远。通过清算造反的诸侯国,在政治上中央再度树立起了权威,震慑了其他意图做乱的诸侯王国。使得中央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开展深入,国家的统一程度再度延伸,内部的权力也更加集中。长安此后真正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各诸侯王各自为政的局面基本上终结了。七国之乱后,诸侯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和中央抗衡,所以武帝时期的几次诸侯反叛很快就得到了平息。武帝所倡导的“推恩令”也才能够非常顺畅地在国家内部运行,各诸侯王分国为县,子孙毕侯。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可以说都是在景帝时期构建出来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国家的版图又一次得以扩张,真正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集中,这对于后世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看西汉帝国对“吴楚七国之乱”的政治清算

汉武帝像


综上所述,汉代七国之乱后,七王身死,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分裂诸侯,加强集权的清算措施。在行政区划的角度使诸侯王再无反抗中央的实力,赵国、楚国都仅仅剩下区区数县,势力已经完全被中央掌控。这样的措施一方面确保了后世中央的独尊地位,同时也使景帝一脉迅速填补了地方上的权力真空,确立了大宗的主导地位。经济上又收获了富甲天下的吴越地区,使得中央财政的压力得以缓解,为文景之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