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13 02:03:12
  • 栏目:历史
  • 来源:历史尘封
  • 7299 人围观

南宋理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宋蒙两国局势的事件,端平元年,宋蒙联合灭了金国后,因为双方未明确河南之地的归属,宋理宗又有极强的意愿收复河南的三京之地(洛阳、开封、应天),那样的话,宋理宗死后的功绩必然是南宋所有帝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名垂史册啊,所以宋理宗压制住了内部的反对声音,派兵想要收复三京,也就是端平入洛,结果被蒙古人击溃,北上宋军先锋军遭受重创,并丢失了大量辎重,蒙古人更是以此为借口,开启了40多年的蒙宋战争。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就结果而言,端平入洛的行动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还引发了蒙古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但是就战略而言,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是正确的,行动失败了,除了蒙古军队能征善战之外,南宋内部难以同心协力产生内耗也是宋军战败最为致命的原因。

其实在联蒙灭金时期,宋理宗就有过趁机夺取中原的想法。

《宋史·赵善湘传》江淮制置使赵善湘入见,帝曰:“中原机会,卿意以为何如?”善湘对曰:“中原乃已坏之势,恐未易为力。边地连年干戈,兵民劳役,当修养葺治,使自守有余,然后经理境外。今虽有机会,未见可图。”帝曰:“自守诚是也。”

赵善湘经营南宋两淮战区有方,宋理宗找他探讨北上进取中原的计划能否实施,赵善湘的言论就是南宋大多数文臣武将的观点,那就是守,蓄积实力,等待时机北上,但问题是,时间对于南宋来说是不利的,金国灭亡在即,南宋要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蒙古帝国。

而在端平入洛之前发生了两件事情促使了宋理宗强行推进北上的军事行动。

《宋史.史弥远列传》立理宗,又独相九年,擅权用事,专任俭壬。理宗德其立己之功,不思社稷大计,虽台谏言其奸恶,弗恤也。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元年)以灭金获其主完颜守绪遗骨告太庙,其玉宝、法物并俘囚张天纲、完颜好海等命有司审实以闻。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担任两朝宰相,独自掌权的史弥远挂了,宋理宗还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但是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执政初期也是有过一段励精图治期的,而在端平元年,宋蒙两国灭了金国,宋人终于报了当年的靖康之耻,这对于宋理宗来说,是有极大鼓舞作用的,在自己在位时期,灭了曾经的世仇,没准这位帝王萌生过成为千古一帝的想法,再者对于南宋来说,夺回河南之地,夺回三京,其象征意义是无限大的,所以宋理宗并未考虑军事行动的成本问题。

宋理宗有很强的意愿,而夺回河南之地,据守潼关扼守黄河一线对南宋也是有利的,金国和蒙古对峙多年,就是靠着这条防线苦撑多年的,进取中原的确可以增加南宋的防守纵深,于国是有利的,只是南宋内部的声音普遍是不支持的。

《续资治通鉴》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苟使本根壮固,士马精强,观衅而动,用兵未晚也。

当时南宋朝廷的声音是不支持立即打,还是主张积攒实力,等待时机在出兵,可是要等多久,没人能够告诉宋理宗,这对于一位想要干出点大事的帝王来说简直是摧残啊,所以宋理宗最终一意孤行了,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就是在这中南宋国内意见不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过程中,南宋的不团结也是让宋军吃了败仗。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在这里要说一点,我不认为端平入洛是错误的军事行动,不要以为没有这次宋蒙之间的军事冲突,蒙古就不会南下,当初蒙古要借到攻打金国的时候,南宋拒绝,蒙古军队不是直接攻入四川了吗?

《元史.睿总列传》遣搠不罕诣宋假道,且约合兵。宋杀使者,拖雷大怒曰:「彼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四川,陷阆州,过南部而还。

《宋史.理宗本纪》(绍定四年)八月己未,大元兵破武休,入兴元,攻仙人关。

蒙古军队南下其实完全可以不需要借口,以其帝国的扩张态势,南下灭宋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南宋占据先机,将防线向北突进到黄河潼关一线也是合理的,不然等到蒙古积攒实力大军南下时再北上,那就更打不过了。

后来宋理宗就不管朝廷的反对声音,重用令主张进取中原的赵范、赵葵兄弟,以赵葵为主帅,调集两淮战区的宋军进取河南之地。

《宋史.赵葵列传》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但其实南宋此次军事行动原本是打算在三个方向,配合夺取河南之地的,除了赵葵统领的两淮战区宋军,宋理宗还想调动京湖的史嵩之以及四川的赵彦呐,结果这两人表示对这次军事行动不感兴趣,不支持,所以端平入洛并不是南宋倾尽国力的一战,主力只是两淮的宋军,其他各地宋军全都成为了看客,看赵葵所部失败的看客。

《宋史.史嵩之列传》会出师,与淮阃协谋掎角,嵩之力陈非计,疏为六条上之。诏令嵩之筹画粮饷。

《宋史.赵彦呐列传》端平元年,遂升正使,丞相郑清之趣其出兵,以应入洛之役,不从。

赵彦呐不出兵声援赵葵军,吸引关中之地的蒙古军,史嵩之的话则是南宋的一块心病,他是不支持赵葵行动的,同时他在京湖一带很有影响力,让他出兵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宋理宗还不能动他,万一逼急了,史嵩之拥兵自立,那么京湖地区必然大乱,那时别说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不能实行,南宋还要陷入到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所以史嵩之和赵彦呐不听朝廷号令,朝廷也不能惩处,大战之际一切求稳,但这也就令赵葵的两淮军队成为孤军深入的唯一宋军,没有支援,胜率大减。

宋理宗考虑史嵩之调不动,但是让他为前线宋军供给粮草可以吧,可是人家还是撂挑子,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还说无粮,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史嵩之怎么可能给赵葵供给军粮,毕竟打赢了自己没有太多功劳,功劳全是赵葵的,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所以史嵩之就开始“耍流氓”了。

《宋史.史嵩之列传》朝陵之使未还,而诸军数道并进,复上疏乞黜罢。

大战在即,史嵩之要辞职,之前都说了,宋理宗不敢动他,万一引发兵变没必要,所以宋理宗还要安抚史嵩之,不干事就不干事吧,可这些好了,南宋夺回三京之地的军事行动,拥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只有一支军队去打,后勤还由从江淮一线供给,史嵩之的京湖地区更靠近前线,人家反而不运粮。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什么没粮只是借口,史嵩之在京湖地区的襄阳经营十多年能没粮?而且端平入洛事件之后,赵范是代替史嵩之镇守襄阳的,只是赵范能力有问题,襄阳城发生叛乱,本是重镇的襄阳城被焚毁。

《宋史.赵范列传》入洛之师大溃,乃授京湖安抚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城中官民尚四万七千有奇,钱粮在仓库者无虑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库,皆为敌有。

也就是说襄阳城是要粮食的,只是史嵩之不想成全赵葵的功名,显然在他眼中个人利益是高于国家利益的,而赵葵所部在和蒙古人的战争中,遭受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后勤补给不足,宋军难以守城,只能溃败。

当时的河南之地因为经历了多年战乱,早已不是富足之地,百姓流离,城镇残破,宋军无法就地补给,同时蒙古人掘开了黄河大堤南岸,这就使得宋军进军困难,后勤补给更是难以为继。

《宋史.赵葵列传》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所以留守中原的蒙古军队,前期基本上没有和宋军交战,宋军占领汴京洛阳,都没有经历大战,所到城池,守城的大多是投降于蒙古的金兵,所以宋军在推进前期是没有打过恶战的,更像是受降一样去接收城池,当时宋军最大的敌人恰恰是自己的后勤问题。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续资治通鉴》子才以粮饷未集对,葵督促益急,乃檄钤辖范用吉、樊辛、季先、胡显等提失万三千,命淮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徐敏子为监军,先令西上,又命杨谊以庐州强弩军万五千继之,各给五日粮。

全子才率先锋军进驻汴京逗留半月没有西进夺取洛阳潼关,这是此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可能全子才有私心,毕竟收复汴京这功绩对于南宋来说很有意义,全子才可能是想独吞这份功绩,当然也有最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部队缺粮啊,赵葵也只能强行组建部队分两批次去攻占洛阳,每支部队补给了5日口粮,这就是在送人头啊,后勤不济这本来就是极容易引起军心动乱的,而且去打洛阳城,打下来还是要守的,显然短短5日的口粮不足以维持两支军队在洛阳地区作战,而这已经是赵葵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没有支援,没有强有力的后勤支持,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宋史.赵葵列传》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

《续资治通鉴》赵葵、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致馈,粮用不继;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


端平入洛,南宋的春秋大梦,一场因为内耗而失败的战争

结果就是徐敏子、杨谊两支部队在洛阳被蒙古军队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赵葵在汴京也遭受了大败,除了兵士损失之外,大量的军械、器甲、舟车都于此战中毁于一旦,两淮战区的宋军实力遭到重创,江淮空虚,无人守御,宋理宗的春秋大梦也就彻底醒了。

纵观整个端平入洛过程,南宋是在内部不团结,甚至巴不得宋军战败的情况下开启战争模式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可笑的是,战前就扯皮的南宋朝廷,在战败后还在互相扯皮,至于蒙古人即将大军压境,很多人似乎都不在乎,表示无所谓,这才是南宋最悲哀的地方。

参考资料《宋史.理宗本纪》《宋史·赵善湘传》《宋史.赵彦呐列传》《宋史.史弥远列传》《宋史.史嵩之列传》《宋史.赵葵列传》《宋史.赵范列传》《元史.睿总列传》《续资治通鉴》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