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 小编 发布于 2020-06-27 12:43:20
  • 栏目:历史
  • 来源:如果历史会说话
  • 7248 人围观

文:如果历史会说话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这样形容草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永乐初年,在长城之外的空旷地上盛行烧荒之策,秋冬季节更加普遍,这种措施一直贯穿于明朝发展的始终,成为明朝边防军约定俗成的固定项目之一。

后人评说明朝时期的烧荒之策,有人说烧荒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军事行为,对于边防问题的处理有着重大意义。也有人站在环境的全局观,对于明朝烧荒政策提出了批评。置于历史的旁观之位,烧荒之策的历史军事意义还是值得一探究竟的。

明朝行烧荒之策防微杜渐,军事上防御,宣扬国家整体的应战实力

明朝提出的烧荒之策,主要就是对边防将秋冬已经枯黄的草原、灌木丛进行统一的焚烧,究其焚烧的目的,大概可以归纳出两点原因来。

  • 消除战争掩护障碍物,提高战斗胜算

烧荒所担任的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坚壁清野,与敌作战时,放眼望去便是平地一片,更好对战争形势进行观望。有利阻止敌人打消伏击的念头,极大避免在战争中受到突然的袭击。

边防一度猖獗的游牧部落,在烧荒后也不像先前一样无所忌惮,烧荒过后的来年春天,草原新芽舒展开来,为依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馈赠,不再怀抱蠢蠢欲动的侵扰之心,安心过起没有纷争的游牧生活。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 展现明朝大国实力,耀武军威

明朝烧荒此举的意图显著,表面上是进行既定时节的荒草处理,实际上暗戳戳的向周边各国传达,消除一切不安定军事隐患的决心。

明朝的烧荒之策从大同一直扩展到宁夏所在的军镇,试图扩大边防线的控制范围,有效将明朝国土范围内的每一片土地,都实现统治上的覆盖,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

负责烧荒统筹的锦衣卫就指出烧荒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

“则在我虽有一行之劳,而一冬坐卧可安”。

后期国家边防的烧荒事务进一步由兵部接管,由此可见烧荒对于当时边防安定的意义之大。

烧荒在军事防御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追溯其发展渊源,可以在《明成祖实录》中找到烧荒的踪影,江阴侯吴高建议实行烧荒来避免外族的侵略,特别是针对边防不安分的蒙古一族。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明初由于边境的多处军镇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对抗实力,还没有推行烧荒政策,后来在维边部队的不断总结中,推行烧荒政策巩固国防安全,之后成效显著,一度成为明朝军事防御上的一大特色政策。

不过烧荒政策也曾中断过一段时间,隆庆四年蒙古部落派来使者积极同明朝达成同盟协议,明朝统治者为了表达自身的态度,认为应该“禁约以结同盟之好”,暂时暂停了每年固定的烧荒事项,至此是历史上可以具体查证到的暂停烧荒的历史性节点。

同蒙古达成和平协议后,明朝暂停烧荒行为,但河套等地区的反动势力伺机而动,烧荒急需恢复

明朝暂停大规模的烧荒后,蒙古族内部的矛盾又暴露了出来,俺答在于明朝达成协议后,其主要统治的宣府、大同等地区都保持治安上的稳定, 而势力未能触及的河套地区以及蒙古东部地区,市场出现骚动势力的威胁。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明朝派遣总督梅友松出征平定不安定势力,一时间辽东地区陷入到一片混乱中去,明朝统治者开始意识到烧荒行为的重要性,暂停烧荒为反抗势力提供了重整的时间。

兵部下令要继续推行烧荒政策,积极排查骚动势力,并加强各个军事重镇的管理,军镇附近分派兵力把守,并对其百公里之内进行烧荒。也对各个地方的人口流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严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明朝当时一度处于两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为了有效应对河套地区兴起的反叛势力,找不到比烧荒更加高效的应对方案。其次就是早在俺答封贡之后,两方约定达成和好关系积极进行贸易上的互市,暂停烧荒为明朝埋下隐患,恢复烧荒又会使两方关系重新陷入僵局。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这时明朝的烧荒事宜,不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调整,更多伴随的是政治上的和平交往命题,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各方面的实力都开始下降,不少官员都提出要谨慎烧荒,要考虑同蒙古的和平交往,以免又无故损伤兵力。

到了崇祯元年,蒙古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蒙古东部部落的势力逐渐壮大,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并收并了俺答所领导的宣府等地区,明朝和游牧民族的矛盾一触即发,小心维持的和平关系再度陷入僵局,明朝又开始恢复原先的大规模烧荒。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不过在实际的烧荒中,由于一度受到战争的侵扰,往往可能会提前烧荒时间,草还没完全枯黄,因此烧荒的效果也远不如从前。另外由于当时人力技术的有限,烧荒的面积相对较小,往往局限于边防地带。

当时有不少徇私的明朝官员,借着烧荒之由,赶往边境进行私人贸易,从中获得私利。对于统治者派遣下来的烧荒任务,往往都不太重视。不少中央官员前往地方巡查发现其中的弊端,将其上报给统治者,统治者派遣巡抚进行暗中的查访,以督促烧荒的具体事宜。

“第虚应故事,为弊多端,其命巡按御史密访以闻”。

统治者还下令,对烧荒中有贡献的人予以表彰。不过在烧荒中,往往明朝也面临着大额的损失,在烧荒中粮草以及马匹都会遭到不小的损失,如果不加以防范,在烧荒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火灾。

兵部全面管理烧荒事宜后,每年秋冬之际兵部都会派出士兵前往边防进行烧荒,由于边防秋冬地区气候寒冷多变,很多士兵多在前往烧荒的路途中丧失了生命。

烧荒之策对于明朝的统治有利有弊,成为值得多方位审视国家政策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见明朝烧荒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身的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批草场因为频繁的烧荒而受到了破坏,民间还出现私自利用草场进行打猎等行为。

当时明朝在烧荒政策之下,还实行“关禁政策”,但是仍然有不少人,私自开辟田地并偷偷前往草地进行树木的砍伐,社会环境相对混乱,起义风起云涌。

“芳草年年与恨长”丨明朝统治者为何弃草场而下令烧荒?

有官员针对民间草场混乱的情况下,像统治者提出建议,朝廷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去寻找木料才支撑国家的木料需求。还可以积极利用非烧荒时节,来大力新建草场去进行马匹的培育,为之后战争的马匹储备做出准备。

但是大规模的烧荒对于地方经济并不友好,认为朝廷烧荒的行为,切断了很多经济的来源。也有学者提出明朝多次进行的烧荒,对于之后边防地区的荒漠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指出有计划的火烧是有助于草场的恢复与生产的,但是不顾自然随意的烧荒,则会破坏自然平衡,破坏生态。

但从军事角度来看,明朝通过烧荒实现了军事上的防御,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向周边势力表达自己反侵略的气概,以及有意性的增加反抗势力侵扰的难度,虽然在烧荒和和平之间多有矛盾,但是烧荒确实是当时所能构想出的一个好办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因为暂停烧荒为后来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当烧荒形成一种习惯政策后,一旦略有迟缓,就容易发生动乱。同时在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弱,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农业对于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烧荒让百姓看不到什么耕种的希望。

这时候明朝所面临的难题,不再仅仅只是外族的侵略,还有来自基层的不满,虽然后期朝廷有利用草场进行物资的储备,但是终归没有惠及百姓,百姓的地位仍然示弱,因此明朝中后期的统治陷入危机。至此,烧荒也在无形中,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或利或弊的影响。

参考历史文献:

《日知录》

《明成祖实录》

《明实录》

《明会典》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