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4 09:20:06
  • 栏目:历史
  • 来源:时拾史事
  • 9845 人围观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酒是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的饮品。醇香独特的口感,能够满足人们味蕾的需要,乃至欲罢不能;高贵的地位,集天地之精华,常常用作祭祀、接待,成为联络感情、洽谈业务的一种媒介;酒也有副作用,摄入过多,会使人呕吐、沉醉,不省人事,对身体也有较大伤害。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酿酒,酒成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赤壁之战前,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抒发乱世英雄的豪迈;人生暮年,白乐天隐居洛阳,用"绿蚁新醅酒",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中秋之夜,苏东坡把酒问青天,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商纣王酒池肉林,杨玉环贵妃醉酒,都是流传千年的典故。身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一位好酒之徒,每逢人生的重要节点,往往会出现酒的影子。

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后周显德七年,正当全国人民都在庆祝新年,边关快马来报:契丹人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他们联合北汉,厉兵秣马,准备南下河洛,问鼎中原。朝廷闻讯,大吃一惊,连忙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兵御敌,很快,军队抵达了离汴梁不远的陈桥驿。后面的事情更让人惊讶了,士兵们竟然哗变,要求立点检为天子。陈桥的呼声,吹响了后周王朝覆灭的号角。

在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终身难忘的夜晚,赵匡胤在做什么呢?《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赵匡胤一直在喝酒,喝完就醉的不省人事,起都起不来。黎明时分,将士们决定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赵匡胤本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是赵普和赵光义走进营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赵匡胤才了解,原来自己"被拥立"了,还没等他点头,士兵们就把黄袍拿出来,盖在他身上。哦!原来是要改朝换代!赵匡胤坚决不肯:这怎么行?周先帝待我不薄,生要做大周的人,死要做大周的鬼。反复推辞,将士们就是不听,还强行把赵将军扶上了马,"拥逼南行"。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从了,接受士兵们的拥戴,"勉为其难"当了皇帝。

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篡位的人,往往不会说自己想篡位,需要经过三番五次的拒绝,才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延康元年,曹丕想篡汉自立,群臣就上表,请求魏王顺天意民心,登上皇位,魏王不许;汉献帝又派御史大夫张音奉上诏书玺绶,宣布禅位,曹丕又不许。三辞过后,方筑坛繁阳,正式登基。曹丕不是不想当皇帝,他是为了收买人心,变主动为被动,让老百姓误以为他没有野心,改朝换代完全是因为群臣的拥立、汉帝的自知之明,与他的逼迫无关,这样统治就有合法性了。整个过程下来,无法就是多等了几天,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损失。

赵匡胤无论真醉还是假醉,目的也是一样的,掩人耳目。士兵哗变,是赵光义、赵普鼓动的结果,赵匡胤不在现场,说明他原本没有改朝换代的心思。实在是禁不住手下将士的劝进,他才勉强同意。可实际上,他蓄谋已久,计划周备,比任何人都要清醒,都想做这个皇帝。喝酒这件事有利有弊,赵匡胤利用了它的弊端,为自己提供不在场证明。通过酒,自导自演了一出好剧,有利于宣传政权的合法性,笼络人心。如果没有这个道具,想要掩饰自己的野心还真有点难度。单纯说睡觉吧,外面声音这么大,哪睡的着;外出吧,这里又不是战场,没必要;所以醉酒更具迷惑性,看起来更真实一些。

赵匡胤第二杯重要的酒,是在建隆二年喝的。周太祖郭威通过兵变当了皇帝,赵匡胤认真学习,积极模仿,是郭威的加强版,2.0;会不会有3.0、4.0呢?想到这里,赵匡胤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每天提心吊胆,怎么都不踏实。宰相赵普提了个好建议:削弱禁军将领兵权,手下没人,肯定不能造反了。关键是这话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赵匡胤灵机一动,请将军们都来喝酒。

在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中,气氛一度紧张到极点,石守信等人跪在地上,一边流眼泪,一边哀求:"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求陛下给我们指条生路吧!已经到生死边缘,他们就算在战场上,都没有那么紧张过。赵匡胤的意图很明确:只要交出兵权,荣华富贵应有尽有。陈桥兵变,赵家人给士兵们承诺了赏赐,他们乐于用命;杯酒释兵权,也是用经济利益来兑换政治利益。将领们纷纷妥协,愿意交权,这种场合谁敢不交,不交肯定连没命都没了。

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权力分配,本来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多少政治人物打打杀杀,就是为了手中的权力。赵匡胤商量这么敏感的议题,竟然是在酒桌上提出来的,恰恰能够体现出高超的手腕。如果事先告诉将领们,召见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会想好应对之策;有计划图谋不轨的,还会暗地里联络部下,准备造反,做垂死挣扎。赵匡胤通知他们喝酒,听起来是个轻松愉快、非正式的场合。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突然提出要收兵权,弄得大家措手不及,完全没有思想准备。除了接受皇帝安排,没有其他路可走,要不丢权,要不丧命,权力没了还有富贵;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最后一个重要的酒局发生在开宝九年,依据是文滢的《续湘山野录》。十月二十日,大雪纷飞的夜晚,五十岁的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兄弟两人喝酒。从外面看看,只见烛影摇曳,赵光义不时起身,向兄长行礼。酒宴结束后,积雪已有数尺之深,赵匡胤拿柱斧戳完雪,便回宫就寝了。太监宫女们听见,宋太祖鼾声如雷,说明此时他还活着。等到下半夜,鼾声停了,仔细一看,皇帝的身体就像刚刚沐浴过似的,但已经驾崩。

后人介绍这个故事,一般都从两人喝酒说起。其实在文滢的原著中,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奇幻色彩,赵光义入宫前,还有一段诡异的事情。说赵匡胤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遇见一位道士,他能够预测未来。即位后,赵匡胤非常想再见他,却始终无法如愿。终于,在开宝九年西巡洛阳的时候,老友重逢了。赵匡胤非常高兴,就问自己还有多少年阳寿。道士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天气晴朗,陛下可再活十二年;假如不是晴天,那就请准备后事吧!很快,十月二十日到了,赵匡胤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出寝宫查看,只见万里无云,月光满满。皇帝十分欣慰,十二年,可以大干一场了!孰料风云突变,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雪。天绝我也!赵匡胤面如死灰,下令召晋王入宫喝酒。

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按照文滢的意思,兄弟二人喝酒前,赵匡胤已经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虽然这段记载非常离奇、不可思议,但许多后人特别喜欢引用它,并将史书中其他值得怀疑的地方联系起来,推测宋太祖并非正常死亡,有可能赵光义在酒里下了药,害死了哥哥。如果真是如此,那赵匡胤成也美酒,败也美酒,陈桥兵变醉酒上位,烛影斧声饮酒驾崩。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与酒产生了不解之缘。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哥,你若不死,我怎么称帝?

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话,哪一句效率最高?

为什么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盗,明朝的却基本完好?

赵匡胤的一生,用这三杯酒就可以概括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