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16 05:39:16
  • 栏目:历史
  • 来源:写故事的林小姐
  • 9647 人围观

一个国家的货币,可谓意义非凡,是这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与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而生产钱币的工具和工艺,更是综合国力的直观展现。在纸币尚不普及,更强调货币本身价值的古代国家,更是如此。

一枚小小的钱币,或是一个已经斑驳的铸造钱的模具,所蕴含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从经济、文化、科技、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清晰的认识这个国家,领略这个国家的全貌。

2016年出土的秦国钱模,意义非凡,作为华夏大地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拥有着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那秦始皇嬴政究竟是如何在如此广袤的国土,推行自己的货币的?秦国钱模展现出当时怎样的经济水平,这个刻满岁月痕迹的钱模,又代表了怎样的工艺与技术?

垃圾堆里翻出的“文物”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常设立有一个古代钱币的专题展厅,里面成立了上下几千年,不同时代的,各种各样的钱币,和与钱币相关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国宝级的藏品,要是对中国古代钱币进行研究的话,肯定离不开这些实物。

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一些秦国的钱,一点也不奇怪,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这些钱是在咸阳的哪个地方铸造的?又是如何铸造的?

考古发现的资料其实并不多,2016年我们发掘了一处秦代的国家库房,出土了一堆的残石磬,附近的村民看到以后就说这样的石头我们那的垃圾堆里有很多呢。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钱范的研究价值

所谓“钱范”第1层次的研究价值,反映了国家造钱工厂的规模,方法和地点,“钱范”是秦国政府用来铸造半两钱的模型,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大小小有很多块儿,胎质非常细腻,外形近似一个铲型,喇叭形的浇口,有主次的浇道,还有半两的钱腔,他的钱径是2.7厘米,虽然这些残块,不能完全的拼接完整,但基本上的形状是能确定下来的,那这些十几块儿的残块,也不是同一件东西。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砖厂附近也就是上世纪的时候,有学者发表过文章,说采集到了一批秦代的铸钱遗物,对照一看,竟然和这一次的收获完全一样,可见这个国家工厂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第2层次的研究价值是半两钱在秦国历史的重要性,这些被专场筛子淘汰的垃圾大部分是有凸起的“半两”两个字,铸造的肯定是跟半两钱有关的东西,它是圆形的方孔,标准的重量应该是12株,我国古代规定一两是24株,12株刚好是半两。

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的206年,秦半两的延续推行一共有100多年,100多年中我们仅看其中涉及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显示出了这半两对于秦王国秦帝国的重要性。

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第一条《史记》记载说,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可以自己制作货币了,表示你的经济开始完全独立,这个“初”字不能理解为才开始,应该是正式确定制度的意思。

第二条文献记载是《史记 平准书》,说秦始皇时期的钱有两类是流通使用的,一个是黄金属于硬货,称为“上币”,提供巨额支付,包括进贡、馈赠,另外一种钱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铜币称为“下币”是日常交易使用的珠宝,这类东西是不能当钱使的,你放到家里当成一个宝贝就行了,统一货币都认为是秦始皇治理帝国的政治手段之一。

第3条文献记载是《史记 六国年表》说的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

帝之会稽 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

意思是:三十七年的时候,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生病去世了,接下来就发生了胡亥继位事情。胡亥在回到咸阳之后,推行了一个政策叫“复行钱”,顾名思义,再次推进半两钱的币制,实际上是整顿混乱,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复行钱是秦始皇生前预定的事务,只不过他病死沙丘,没来得及落实,到了他的继任者秦二世的时候把这个事儿具体的完成了。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铸造出来的半两钱,金属含量大减,但是币值不变,仍作为秦帝国认可的货币流通,尽管对于秦二世“复行钱”的初衷史学界有各种理解,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确实为半两钱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半两钱造型的奥妙

对于半两钱是外圆内方的造型,很多人的解释说,此形状象征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是天圆地方的概念。其实不是的,天圆地方说的不是自然的宇宙,是天道和地道的哲学。

钱要易于制作,便于流通,外圆的这个轮廓是具有绝对的优势,方孔是便于固定 、锉磨。秦半两确定下来的这个钱币造型,在中国古代钱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至清代一直沿用不弃,就是这种方孔圆形,现在我们常说一个人爱钱就说你掉钱眼儿里了,又把钱称为“孔方兄”,原因就在这儿。

同样的圆形方孔之功,也不能贴金给秦始皇一个人,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有刀形、铲型、鬼脸、圜钱等等,各种形状五花八门,在魏国和秦国战国时期,曾先后使用圜钱,圜钱的钱眼儿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方孔圆钱大量出土于燕国和齐国,后来才又在秦国出现,秦国的方孔钱战国晚期就有,比秦始皇还要早,所以只能说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外圆内方的形状彻底的固定了下来。

“孔方兄”绝非秦始皇的发明,秦帝国的建立不仅承蒙祖宗的庇护,也有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一个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外来文明的冲击。

在秦国,所有的丰功伟绩还有功过是非,全部都甩锅给秦始皇或者贴金给秦始皇,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垃圾堆里翻出来的铸钱遗物,浇口、浇道半两钱的字样,都是赫然突起的,这个东西叫作钱模,也就是很多研究文章中,称到的钱模范,模和范,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名词,我们经常说模范,是制作器物所用的模型,有时候也当成我们学习的一个标本。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钱币的铸造流程

钱币铸造过程当中有两个流程,先得做模,然后根据这个模去脱出来范,简单的说,铸造金属器物必须先有模,然后用范,脱模翻范,以范成器,金属器制作都是模、范分开说的,阳文的一般为模,阴文的一般为范,最后成品上才能有凸出的文字或者纹饰,成品上凡是突出的地方,那范对应的就要下凹,范上对应的下凹的地方,那对应的膜又是凸起的。

铸钱也是一种金属器的制作,应该按照金属铸造的流程,使用标准的术语。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板上有这样子的介绍,他主要的内容介绍了造钱的铸币工艺,先用祖范翻至母范,再用母范翻制子范,然后叫作祖母孙三代这样子的关系述说了造钱的这个工艺流程,这种习惯可能反映了钱能生钱的心理吧。

从模到范到钱文字的特点是正反正,模和钱完全是一样的,我们现在采集的这些遗物,看浇道,浇口,半两的字,都是凸起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叫做钱模。

钱的铸造,源于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制作,使用的是“单范”,这个“单”的意思可不仅仅只是一块儿范,就是说用一块儿范就能浇筑产品,那是不行的,上面还要有个盖儿,为“背范”,覆盖在这个面范的上面,背范可以理解成,防止金属液体四处胡乱流动,所以它这个平面是非常的平整的,没有凹槽,但因为他接触了金属的液体,就会留下铸造物外形的一些痕迹。

模脱胎制作金属范,也是这样子的情况,我们采集的这些残块,空腔表面有非常明显的黑色物质,应该就属于背膜部分,别小看这些黑色的东西,它是液体的残留,通过仪器的检测,可以检测出金属合金的成分。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使用钱模制作钱范的优点

有关秦代金属制作的遗物前几年在砖厂东边还采集到了一大批成品,主要是容器和兵器,其中的器物,我们就检测出有银质的成分,说明那个地方生产的产品有铜器也有银器,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说这种黑色的物质,可能是涂抹了一层漆作为铸造过程当中的一个脱模剂,确定了采集残块的用途,定了名,再观察他们有哪些特点是怎么制作的呢?浇道、钱腔,钱文都非常规整,是在泥胎上用模印而成的,它不是直接挖刻出来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呢?

优点之一效率高,在河北易县的燕下都,曾经出土过平手尖足部的钱范,他是在一块儿陶板上,直接挖刻出来的,这样挖刻出来的模或者范,那得一次一次的操作,显然就费工费力,而模印可以批量生产。

第二,可以更好的控制钱币的规范和统一性,模印的外形整齐划一,纯手工的挖刻,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多少都会有点区别,秦始皇时期统一货币理论上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的版型,模一致,才能保证范一致,才能保证钱一致。

秦始皇尊崇法家的治国理念,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然而在秦始皇陵园中却出土了许多大小不一版形各样的半两钱,为什么秦始皇要求统一的货币竟然会有这么大的误差?这究竟是生产的失误还是另有隐情呢?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秦始皇的变通,钱币如何使用

今天我们使用的纸币,一张纸印上100的数字就代表了100元,这叫“名目币”,半两属于“称重货币”,每一枚的重量是半两,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从我们采集的标本上来看,秦代曾经制作了标准的钱模,并翻制了范,但是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半两钱铸造和使用,就真的能够达到整齐如一了呢?

最晚从公元前的336年,秦惠文王铸钱到秦朝灭亡,半两钱范是多种多样,考古出土的,半两钱的大小版型的区别也很大,比如我们有钱径2.5~2.77厘米的,一般称为小半两,它的重量是2.5~3.35克,甚至有的更小,还有重量更轻,另外就是钱径在3.12~3.7厘米的,我们叫大半两,它的重量一般是7~14克左右,即使是在时代非常明确的秦始皇陵园考古出土的半两钱也是大小不一样,版型多种多样,曾经1号兵马俑坑考古发掘,出土了4枚半两钱,有直径3.1厘米的大半两,也有直径2.4厘米的小半两,陵园内的建筑遗址中出土的半两钱甚至更小的离谱,直径只有1.9厘米,很显然在考虑铜钱或破损或生锈造成的这种误差之外的秦朝钱币的多样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理解,秦始皇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具体如何用于交易的呢?

秦始皇尊崇法家,但是秦始皇也是一个知道变通务实的人,他绝对不轴,政策的实施必然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在统一货币的推行阶段,秦始皇时期是允许具有相当差异的,半两钱甚至是六国的货币仍然可以通用有一个过渡期。

据史料记载,一簸箕是1000枚,1000枚是一个技术单位,装好以后由官员盖章,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成是我们现在的百元大钞,100张打一个捆,然后拦腰竖一个纸条,营业员和主管分别盖章。

钱只按照数量计算大小轻薄,不用考虑交杂在一起,老百姓使用的时候你不用管质量的好坏,这是法律上规定的。

1962年冬天,在西安市出土了一个陶器,陶器里面装着铜钱,刚好是1000枚,清点的过程中就发现这1000枚铜币中还有几枚其他的钱币,比如还有战国时期齐国的贝益化,秦国战国晚期的两甾钱,两甾钱是圆形方孔,文字是两甾,可以看成是半两的异形钱,与半两钱的面值是相同的,两种钱是同时流通半两,只是一种币值,支付的时候不找零,商品都有自己的价值。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钱模印记来自哪个年代

秦帝国覆灭之后,汉承秦制,大量钱继续在民间流通和使用,在秦汉遗址交错分布的地方,出土的钱模,究竟是生产自秦还是汉

半两钱流通使用,经过了三个阶段,秦国、秦代和西汉前期,秦咸阳城遗址,又是和西汉帝陵遗址,交杂分布的,怎么判断这一次垃圾堆里翻出来的这些钱模是属于秦还是属于汉呢?

首先用排除法,秦钱币的规格和西汉半两是不一样的,西汉时期曾经铸造四株,一系列的半两钱,它的直径一般是在2.3厘米左右。

既然要决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即使一定时间内钱币可以“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秦始皇在位期间,他应该首先制定有标准的钱版,官方模板的钱文、钱型,应该非常规范,现在从垃圾堆里翻出来这些钱模,正是如此的特点,尤其是钱文,虽然是篆体,但是这个笔画已经是非常方正了,很接近隶书了,并不是战国晚期的那种篆体的风格。

英国有位学者伊恩霍德,他曾经说我们要相信过去是可以被阅读的,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一件事物意义的确定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取得的古物学理器物,脱离具体的初步环境对考古学就可能没有意义。

古人的“造币机”长什么样?如何被发现的?

所以从出土环境看钱模紧邻咸阳城宫区,整体上这一个大片区属于官属的手工业区,有“国字号”的工厂,李斯的字迹,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在其他郡县发现的同类遗物。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文字,比如兵马俑身上的陶文,兵马俑陪葬坑兵器上的一些刻文,很多都有隶书的韵味,采集的前模的钱文,也是笔画方折接近隶书,经历了一个渐进简化的过程,这个演化是从底层而起的,隶人就是职位很低的官吏,或者是因为犯罪沦为的官奴,他们书写的文字简洁便当。从此一笔一画的汉字,才终于打破了弯弯绕绕的形体结构,成为官方的正式书写体。

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魏晋时期出现了楷书,楷书流行了才把隶书取而代之,所有的信息汇集起来,显然这次专场垃圾堆中挑出来的钱模,应该是秦始皇建立帝国时期的标准钱版。这些在砖厂的垃圾堆里翻出的钱模,它的形状凝结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历史,他上面的文字连接了汉字的演化,他背后的故事衍生了秦朝真实的生活。

咸阳唯独建立的帝国,虽然已经天下一统,但是百废待兴,这个被认为最整齐划一的秦国,它内部的多元性实际上一直影响到两汉,秦始皇时期推行统一坚定不移,但是又变通继承发展,这才是秦朝的面貌。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