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源于三焦气化失常,当以温药和之

  • 小编 发布于 2019-11-30 21:09:23
  • 栏目:健康
  • 来源:医尘不染
  • 7581 人围观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从临床体会,“温药和之”实为痰饮病的治本之法。因饮为阴邪,得阳则化。温阳以助阳,阳气旺盛,就能蒸腾水饮,使水饮不停于体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痰饮病源于三焦气化失常,肺居上焦,主通调水道,脾主中焦,运化水谷,肾处下焦,有气化水液、分清化浊的职能,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是通过肺的通调、脾的转输和肾的气化来完成的。

如三焦功能失调,即可导致水液停积为饮。然三焦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故痰饮一证,总属阳衰阴盛,本虚标实,水液停积所致。在治疗上,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源于三焦气化失常,当以温药和之

温药和之的方剂很多,通过较常用的几个方剂,就可以了解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意义。

(1)治痰饮停肺的小青龙汤

痰饮为患,以病位在肺尤为多见。饮多属寒,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痰多而稀,或面浮,经年不愈,遇寒即发,发则寒热喘满,脉弦紧,苔白腻等。内有寒饮停肺,外有风寒束表。

治疗上,单解表则水饮不化,单化饮则外邪不解,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并用,才能使外邪得以宣解,停饮得以蠲化。

小青龙汤方出自《伤寒论》。方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甘草。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内以温肺化饮,外可辛散风寒;五味子之酸,温饮肺气以止咳,并防肺气之耗散;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蠲饮;甘草调和诸药,配芍药酸甘化阴,缓和麻、桂辛散太过。

痰饮,源于三焦气化失常,当以温药和之

(2)治脾虚水停的苓桂术甘汤

脾主运,喜燥恶湿。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停心下,出现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短,吐痰清稀,大便溏,脉弦滑等症。

在治疗上,非温药不能补脾以振奋中阳,非和药不能利湿。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伤寒论》。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本方为温脾祛湿之剂,有鼓舞脾阳、逐饮利水的作用。方中茯苓淡渗,导水下行;桂枝辛温通阳,化气降逆;白术甘温,健脾利湿,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甘草和中,补益脾胃。

四药相互合用,使阳气复则气化行,脾运健则饮邪去而诸症解,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3)治肾阳不足,下焦停水的真武汤

肾主水,如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内停,出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下利,肢体浮肿,或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苔白,脉沉。

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方用真武汤。

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热,归经入肾,温壮肾阳,化气行水;生姜辛温宣散,配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利水,通调水道,使水从小便而去;至于用白芍的目的有二:其一,芍药《本经》早有“利小便”的记载,配入本方可增强茯苓利水之功,且又能缓和附子之辛燥;其二,芍药有“通顺血脉”,解痉缓急作用。五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此亦符合“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痰饮,源于三焦气化失常,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主要为脾阳虚衰而设。但根据临床所见,痰饮的形成也不完全属于脾虚中阳不振,而是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症状。所以“温药和之”虽是治本之法,但在临床上还应结合标本缓急,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灵活运用,才能对痰饮病做出较为恰当的治疗。

例:

张某,男,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因天冷又发,咳而短气,胸闷心跳,动则气喘,不能平卧,入夜更甚,清晨稍安,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此乃脾肾阳虚,不能消化水谷,以致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心阳不振。

治以健脾渗湿,温化痰饮,通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服药10剂,小便多而通畅,心悸短气减轻,后用炙甘草汤加减以善其后。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