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 小编 发布于 2019-12-06 22:44:33
  • 栏目:历史
  • 来源:小航文史
  • 5206 人围观

西夏建立起来之后一直对宋朝虎视眈眈,想要兼并宋朝从而完成统一大业,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使得和平安定已经很久的宋朝猝不及防。

对西夏的防御逐渐受到北宋皇帝的重视,最终两国展开了近百年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给宋朝和西夏两国都带去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三川口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战事之一。

西夏在三川口之战中的胜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里更体现了西夏统治者的智谋和宋朝朝廷的盲目自大。

一、 西夏建立之后国力发展一直较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西夏成为北宋和平统一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战争一触即发

在宋仁宗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冬天,一个新的国家出现了,这就是西夏。西夏由党项族李元昊建立,成为一个雄踞在西北地区的庞大群体。

西夏刚建国三年就向北宋王朝发起挑战,公元1040年和北宋王朝展开一系列斗争,在这些战争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而言北宋的军事实力好像不太占优势。不过后来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西夏选择和北宋议和,这都是后话了。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李元昊雕像

党项族的最高统治阶级在宋朝初期李继捧的时代就出现政治分裂了,后来逐渐变成了以李继迁为领导的建国之路。李元昊是西夏的建国者,在北宋的说法中:

“元昊父祖以来,蓄养奸谋,招纳亡命,虽外示臣节,而内完兵力。至元昊则好乱逞志,并甘、凉诸蕃,以拓境土。 自度种落强盛,故僭号背恩,北连契丹,欲成鼎峙之势。”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元昊自祖父辈起,三代人都在努力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一直都在为西夏的建立做准备。

党项族虽然一直都在宁夏居住,但是周边都是比较厉害的政权,元昊想要彻底摧毁这些割据势力,所以这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党项族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

元昊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披荆斩棘,对甘州回鹤和吐蕃展开侵袭,经过长时间征战,李元昊慢慢实现了征服甘州的目标,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他征服其他割据势力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在和宋朝对峙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在西北地区完全由西夏掌控之后,北宋也逐渐注意到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李元昊与河西各族的战斗

在1028年征服甘州之后李元昊还是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公元1030年,李元昊征服了河西各族,越是战无不胜就越容易激起人的贪欲,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李元昊还想继续进一步占据河西这块地盘。

就这样,经过将近十年的战斗,他先后取得了甘州、回鹤、青唐、宗哥等城,占据了肃、瓜、沙三州,到了这里李元昊终于放松了警惕,把整个河西走廊区域完全占领之后,成为独踞一方的强大割据势力。

二、 西夏对三川口之战准备充分,在战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让宋朝慌不择路,在对战中频频失利

北宋在陕西边境地区也有自己的势力,其中鄜延路、环庆路、秦凤路和煕河路与西夏恰好接壤,是非常容易起纷争的地带,李元昊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想要在鄜延路展开首次战争。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里,是因为鄜延路的特殊地理位置,鄜延路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掌握有利地形是战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李元昊把首战的地点放在鄜延路的确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给以后的战争都带来了便利。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战略图

在战争中不仅仅要自己做好准备,还要观察敌人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元昊接受了祖父和父亲的教诲,通过他们传授下来的军事知识和技巧,为三川口一战准备许久。

从德明时期开始,西夏突然向北宋交好,因为西夏幅员辽阔,国土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国家经济来源主要靠畜牧业,而农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这种情况下经济落后,如果和北宋突然有了冲突自然是会对西夏不利。李元昊发现了这个劣势,于是主动向北宋交好,在和北宋贸易的多年间,西夏积极储备财富。西夏从本土运输牛羊马等各种畜牧产品。宋朝用金银和布匹与之交换,在这样的贸易之下,西夏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收获了众多财富。

范仲淹曾经这样评价德明时期北宋和西夏的贸易:

“从德明纳款后,来使蕃汉之人,入京师贾贩,幢幢道路,百货所归,获中国之利,充于窟穴。”

贸易的利益基本都偏向了西夏,这正好得了李元昊的心意,为以后发起战争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党项一族基本没有农业生产的能力,一直到了唐朝,朝廷才给宁夏一带的党项族分了田地,使得他们从畜牧业逐渐向农业转变。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古代农业图

后来农业成为党项族最重要的产业,自然也就成了西夏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 北宋对于战事准备的不够充分,消极的战斗思想充斥在朝廷和军营之中,对待战争的态度影响到北宋后期的战事

在西夏积极准备战斗的时候北宋朝廷还一直没有戒备之心,认为“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这样的想法在三川口之战开打之后就荡然无存了。

公元1040年,第一轮宋夏两国的战役打响了,在三川口,宋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传回了京城,这让百姓和宋朝朝廷恐慌不已,本以为微不足道的元昊居然处心积虑把战争准备得如此充分,被当头一棒的北宋朝廷也开始积极地防备西夏军队,宋仁宗派遣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命令韩琦、范仲淹为副使,一系列换将的安排让北宋看起来准备也很充分。

公元1004年,北宋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1006年和西夏正式交好,只是万万没想到李元昊称帝之后立刻把这样的太平盛世给破坏了。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澶渊之盟

三十年间没有战事的北宋朝廷面对突然的军队进攻不免有些手忙脚乱,可真是:

“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

没有战争的北宋王朝一些兵器都已经腐败,朝廷里也没有可以提供可靠建议的谋臣。只有范仲淹在看到军队逐渐没落时曾直言要防微杜渐,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北宋朝廷骄傲自大,认为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自己,在政治上也没有北宋发展的那么强大,虽然西夏偏居在宁夏,可是他们在五代的乱世中一直保持发展态势,这些是北宋没有看到的。宋朝建国初期为了解决唐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情况,首先采取了军政分离的政策,正所谓: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这样做可以让枢密院和衙门的长官权力分散,不会对中央集权有所威胁。担心武将的实力太过强大,到了后期无法掌控他们,所以北宋统治者决定“上新用儒将”,他们让文人担任地方官,甚至在军事上也让文官当主帅,武将只能在一旁辅佐,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在三川口一战中基本全以失败告终。

四、 三川口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对河西走廊一带丝绸之路产生了巨大影响,贸易能力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在宋夏的战争结束之后,路上丝绸之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宋朝几十年前和西域各国的交流中,宋朝与西夏的合盟条约为宋朝带去了很多便利,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都通过丝绸之路运输到宋朝,后来西夏逐渐因为丝绸之路而强大,这让北宋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加,但也并没有因此就断绝和西域的联系。

宋朝用文官当主帅,盲目自大的惨败战役:三川口之战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在《宋史· 回鹘传》中有记载:“然回鹘使不常来,宣和中,间因入贡散而之陕西诸州,公为贸易,至留久不归。 朝廷虑其习知边事,且往来皆经夏国,于播传非便,乃立法禁之”。这里也可以看出后期丝绸之路逐渐落没,贸易发展大不如前的情况。

宋朝和西夏在经历过三川口之战后,对双方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没有经济作为支撑,是没有哪个国家敢进行贸易的,西域的其它国家要么是被西夏吞并了,要么就是剩下一些成不了气候的小的割据势力,这时候河西走廊一带的丝绸之路形同虚设,各国的经济往来都停滞不前。

综上所述,西夏在与北宋对抗的这几年间一直保持优势地位,这原因归功于李元昊比较有前瞻性的战略谋略和缜密的军事思维,西夏和北宋交好使得经济得以发展,是非常长远的战略眼光,相比较而言,宋朝朝廷就有些逊色,等到西夏挑起战争才开始准备又怎么可能打赢胜仗呢?

参考文献:

《宋史》

《宋夏关系史》

《续资治通鉴长篇》

转载请说明出处:866热点网 ©